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弄堂里说着吴侬软语的老苏州人,到高楼里统一操着普通话的新苏州人,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苏州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外来人口的涌入,许多老苏州不得不跟着说起了普通话,但语言只是表现形式,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苏式基因又岂是时间能够轻易抹去的呢?苏式生活情调,会不经意地流露在苏州人的小日子里。
喝茶听书自制大饼油条,苏式情调满分
“现在我每天都是在阵阵悠扬的评弹声中苏醒的。”林太打趣说,过去都是被“美国乡村音乐”唤醒,这次宅家,不知为何画风突变,评弹听得都快被洗脑了。原来,家中有位“可甜可咸”的先生,既能“HOLD”住海派洋文化,对苏式传统文化也把握得游刃有余。
在旁人眼里,林太的先生(下文称呼“林叔”)是一个时髦人士,永远充满激情,日子过得有姿有色。尤其在宅家的日子里,更是大展拳脚,制造出浓浓的苏式生活情调。
收购百年“大家伙”,在家贴起了烧饼
林叔有一个癖好: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有意思的古董,去年夏天,他收购了一件好多年轻人都看不懂的玩意儿:一个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铜炉。据称是老底子戏班子跑码头,唱堂会歇脚后,用来烧水泡茶的,还有大冬天的时候,可以供茶客围着喝茶听曲取暖。林叔笑称这个玩意儿也能叫做“茶颜悦色”,以前大户人家家里办事,一定会请茶担和厨师进场,“茶颜悦色”乃是必备之物呐!
“大家伙”搬回家半年了,一直只是件摆设,没想到这次宅家,竟派上了用场。林叔突发奇想:不如生个火,贴个大饼!越想越馋,儿时吃过的油酥大饼的香味萦绕在脑海,如何复刻出小时候的味道呢?林叔邀请林太一起加入贴大饼的队伍,他负责描述,林太负责揉面、调馅儿。
“油酥大饼,油酥是精髓,先熬制猪油,冷冻成型,取适量与面粉混合,揉成軟硬适中的胚子。”
一边林太在准备着食材,一边林叔开始给炉子生火,他说:“老底子人家生火要拿柴片和煤球,耗时又耗劲,现在科学生火,省事多了。家里以前烧烤用剩的菊花炭和几包助燃炭,把助燃炭放在最下面,用引火枪点燃,上面的菊花炭很快就会被烧着,而且都是环保炭,相对安全。”
火生好了,大饼胚子也做好了,林叔拿出当时拍摄的视频,林太瞬间成了“烧饼西施”,戴着花头巾,手法娴熟地将拌好的葱油包进面团里,再擀成圆形的,她说圆的代表咸口,椭圆的代表甜口,甜的只需要在里面包些白糖就行了。
“蘸点水,往炉子壁上一贴,等大饼肚子鼓出来,就可以出炉啦!”林叔说,正宗的操作方式应该是通过一把火钳,他拿烧烤夹子代替的,把手都烫红了。不过,宅在家也能吃上喷喷香的油酥烧饼,实在是幸福呀!
熬一锅苏式面汤底,喝茶听书桑拿悠哉悠哉
一位老苏州告诉记者,苏州人不在家吃早饭,习惯出门吃点心。一碗苏式头汤面,配上现炒浇头,绝对称得上苏州人的点心标配。平日里,林叔经常会关注媒体的美食节目,哪里有推荐的苏式面店,他总要去尝个鲜。每年秋天,他都会约上好友一起去同德兴吃一碗白汤的枫镇大肉面,对他来说,这是对时令的尊重,也是生活里的仪式感。
有意思的是,林叔不单只是一位吃客,他还会回家自己研制,用猪骨和鱼骨熬一锅鲜汤,加上秘制调料,鲜掉眉毛的苏式面汤底出炉,再腌制几块大排,裹上面粉,下油锅,外酥里嫩,喷喷香的油氽大排出锅,“宽汤还是紧汤,硬面还是软面……”林叔俨然一位大厨,吊起了每一个食客的胃口。喜欢吃大蒜的撒上一把切得顶细的蒜叶,但凡吃过这碗面的,都说“拷耳光不放”。
很多时候,林叔都会特地拜托林太多准备一些大排,做成半成品后送给亲朋好友,他说:“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嘛!”大家记住的不仅是林叔和林太的私房味道,更是林叔一家的生活情调。
林叔还是个老茶客,他在家里打造了一间茶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叶,喝茶的器具也是千姿百态。他说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茶馆听书,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近些年,随着年纪渐长,再回味起和父亲一起听书的时光,甚是怀念。
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说的音乐画风突变,林叔开始用他的蓝牙音箱播放苏州评弹,《庵堂认母》、《珍珠塔》……很多时候,他都拉着林太和他一起喝茶听书,有时候甚至还学着评弹演员的腔调哼起了小调,日子变得慢起来,闲适的生活令人生羡。
白天喝喝茶,晚上跑跑步,再做个汗蒸,日子过得规律又不无聊。十五年前,林叔在家打造了一间桑拿房,近几年经常被闲置。这次宅家,正好又派上了用场。“外头浴室都关了,就在家享受咯!”林叔乐呵道。
宅家,换种方式发现另一个自己
“馋老胚春节期间一直营业的呀!前两天,同得兴、熙盛源、鑫震源等老字号点心店也开业了,吃着生煎的汤感觉又活过来了!哈哈,我好像对吃有种执念!”电话那头,老徐的声音略显激动。
目前从事国际教育的老徐笑称自己是“苏州土著”,从小在古城区长大,婚后他和妻子居住于十全街一带,十分钟便能往返学校与家之间,周末闲暇俩人常会出游与逛街。如今,疫情禁锢了他的脚步,宅家已有一月有余。百平米的屋里,老徐切换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恰恰,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对于家庭、亲情、事业,他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屋两人三餐,料理一个家不容易
平日里老徐和妻子俩人单住,白天各自在单位吃,晚上自己做饭,偶尔点点外卖,每周会去老徐父母家吃一顿,日子过得简单有序。这次疫情期间,小两口开始自己从每日动手解决一餐变成解决三餐了。
“刚开始那会儿,我们去超市屯了速冻水饺,有时还会在家门口的饭店买点生馄饨,但吃多了会腻,索性自己做。”老徐笑称自己负责洗碗,做饭的工作主要还是交给老婆。
“最初以苏式口味居多,后来开发了很多新品种,我好几次想点外卖都被老婆拦了下来,知道我喜欢吃酸菜鱼、牛蛙、炸鸡等‘垃圾食品’,她就自己研究,还在网上买了徐州的米线,‘cos’出外面的味道,她做的卤鸡爪和手抓饼口感无限接近那些网红店。偶尔我们也会出去买个熟食,熏鱼、酱鸭,回家煮个面,用妈妈牌红烧肉汤或者鸡汤调配出熟悉的汤底,弥补吃不到苏式面的遗憾。当然,除了正餐,老婆还会自制蛋挞、提拉米苏蛋糕等甜点,顺便泡一杯土耳其红茶,美滋滋。”回忆起这段日子的点点滴滴,老徐的言语里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3月4日,是小两口的结婚纪念日,原本打算去吃日料,但出不了门,他俩便订了蛋糕,煎了牛排,在家庆祝了一把。“我老婆每天都会拍下自己做的菜发给双方父母,大家都夸她厨艺又精进了不少。”
老徐坦言这次宅家,让他发现:原来料理一个家真心不易。平时周末有钟点工阿姨打扫卫生,但现在被迫自己动手;以前买菜去趟菜场很方便,现在要设好闹铃半夜起来线上抢菜……“我老婆是西山的,家里有菜园子,我们偶尔回去一次,带点米、蔬菜、水果、肉类出来,抢不到菜的时候不至于断粮。”
宅家不止休憩,也是挖掘更好的自己
回西山的时候,他们会在院子里晒晒太阳,遛遛狗,切换在城市和田园生活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小确幸!难得的放空与抽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老徐说宅家休憩本身,也是为了发掘出更好的自己。媒体人出身的他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的热度,闲暇时光,他依旧会翻阅关于写作和艺术类的书籍。如今的职业,也促使他时刻关注着国际教育动态,保持教育理念更新。
“受疫情影响,国际学校招生季无法正常推进,所以老徐不得不把很多线下工作调整为线上,为了能及时将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老徐特意买来手机支架,做起了主播,还带着同事一起回学校拍起了“云探校”。他坦言,苏州人性格内敛,但在其位谋其职,关键时刻,也愿意去开发自己的新的技能,并且呈现出另外一个状态。
虽然宅在家,但是老徐的工作与生活,却与这疫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徐很希望学生们可以从这场经历中得到些许新的感悟“年初疫情爆发,游学的学生从美国回来没有口罩,在美华人便把随身带的口罩分享出来,令身在海外机场的学生们备受感动,他们那会才学习了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我为人人’,正好切实感受一下。我们过后还对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学生对于疫情的看法和反思,发起‘作为苏州人,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讨论,最终由学生自发筹建募捐,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搞定了1500个口罩,全部捐赠了出去。”
老徐告诉记者,调研时,他得知有一名学生的父亲两次请愿支援,苏州人平时做事情不吭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令他动容,所以在鼓励学生和家长相互关怀、彼此理解的同时,老徐也不禁思索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能为家人再做些什么。
“我父亲是开公司的,复工当前,急需几千个口罩开工,但他不擅长网络操作,我就给他找了可靠的货源,缓解他的焦虑;因为不便串门,跟家人的联系更多地使用微信,但外公没有微信,所以弟弟帮他申请了一个账号,外公也学着和我们语音聊天;外公喜欢看书,我就会帮他网购一些书籍……”老徐说,过去是长辈们照顾自己,无私地付出,现在该轮到小辈去照顾他们了。一场疫情,不光考验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也让不少像老徐一样的家庭亲情链接得更加紧密。
宅家战疫,换种方式发现另一个自己,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份值得回味的人生收获!
岛上生活,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李张全是土生土长的三山岛岛民,一直到上初中才去东山镇上的学校读书。他记忆里的岛上生活,特别地悠闲、宁静,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岛上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田地,米面粮食,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十分恬淡。“宅”在岛上,享受姑苏好时光,着实令人羡慕。
苏式生活情调是一种习惯
岛上没有汽车,李张全从小就是放养的。“父母基本上不管我,我就跟着哥哥们上山下湖,冬天上山抓鸟,夏天去太湖里游泳,小的时候一天起码要游上三四次,每次都是被拎着耳朵回家,有时候也免不了一顿‘生活’。”但这样的经历反倒成了李张全记忆里特别美好的时光。
生长在太湖边,“靠湖吃湖”让李张全比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了很多“见识”,小时候,钓鱼、掏田螺、抓泥鳅、抓黄鳝甚至水蛇,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娱乐活动。
每年9月1日,李张全就会特别地兴奋,因为这一天是太湖开捕日,他可以和父母一起去太湖里捕鱼。“早上4、5点起床,开着很大的水泥船,開始捕鱼、捕虾,一圈下来,得在6、7点赶到西山镇上,那时候正好是人们出来买菜的时间,卖完之后,再开船回家。”
李张全告诉记者,太湖开捕节现在已经成为了苏州的名片,有明文规定表示7、8月的时候禁止捕鱼,如果被抓到,渔船是会被扣押的,“伏季休渔”,修生养息是岛民们早已养成的习惯。
2004年前后,三山岛逐渐有了农家乐,上岛的游客为岛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2010年,李张全的父母也做起了农家乐,把家里的房子改造出几间餐厅和房间,父母当起了厨子,生意渐渐火热。
“来岛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客人来这里就是想要亲近自然,过过苏式慢生活。农家乐有一个很吸引客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跟着时令走,为客人提供新鲜的时令菜、时令水果等,春天的话有枇杷、杨梅,夏天有枣子,秋天有桔子,基本四季不重样。”
在李张全看来,苏式生活情调早已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合适的时间做合乎时宜的事情,就是苏式生活的情调。例如:3月份得喝碧螺春,吃螺蛳,吃青团子;4、5月份,杨梅、枇杷也是少不得的;到了6月份,烧一锅“面拖六月黄”(大闸蟹),寻味初夏。
“野火粥”,是习俗的味道
好多人抱怨称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相较于生活在城市里,岛上的气氛仍然浓烈。因为岛上没有禁放鞭炮,除夕、初一爆竹声不断,异常热闹。到了初五,还有迎财神庙会活动,会有专门的人抬着财神菩萨环岛走一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吃的摆放在桌上,参加活动的人都可以拿来吃。
最让李张全难忘的是“野火粥”,这是三山岛的一大传统,必须在屋子外头搭灶台,用地里捡来的柴生火,将各种谷物混合,熬制成八宝粥。据说如果大年初一打喷嚏的人喝上一碗就可以平平安安(岛上的老话说大年初一打喷嚏是阎王爷在惦记你)。
但今年因为一场疫情,岛民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传统习俗也不得不取消。李张全坦言,这是自记事以来,过年第一次没有迎财神庙会活动,也是头一回没有喝到“野火粥”。“这次疫情又让生活回到了十几年前,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白天去地里干干农活,晚上看看电视,度过了开农家乐以来最悠闲的一个新年。”
喝茶听书自制大饼油条,苏式情调满分
“现在我每天都是在阵阵悠扬的评弹声中苏醒的。”林太打趣说,过去都是被“美国乡村音乐”唤醒,这次宅家,不知为何画风突变,评弹听得都快被洗脑了。原来,家中有位“可甜可咸”的先生,既能“HOLD”住海派洋文化,对苏式传统文化也把握得游刃有余。
在旁人眼里,林太的先生(下文称呼“林叔”)是一个时髦人士,永远充满激情,日子过得有姿有色。尤其在宅家的日子里,更是大展拳脚,制造出浓浓的苏式生活情调。
收购百年“大家伙”,在家贴起了烧饼
林叔有一个癖好: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有意思的古董,去年夏天,他收购了一件好多年轻人都看不懂的玩意儿:一个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铜炉。据称是老底子戏班子跑码头,唱堂会歇脚后,用来烧水泡茶的,还有大冬天的时候,可以供茶客围着喝茶听曲取暖。林叔笑称这个玩意儿也能叫做“茶颜悦色”,以前大户人家家里办事,一定会请茶担和厨师进场,“茶颜悦色”乃是必备之物呐!
“大家伙”搬回家半年了,一直只是件摆设,没想到这次宅家,竟派上了用场。林叔突发奇想:不如生个火,贴个大饼!越想越馋,儿时吃过的油酥大饼的香味萦绕在脑海,如何复刻出小时候的味道呢?林叔邀请林太一起加入贴大饼的队伍,他负责描述,林太负责揉面、调馅儿。
“油酥大饼,油酥是精髓,先熬制猪油,冷冻成型,取适量与面粉混合,揉成軟硬适中的胚子。”
一边林太在准备着食材,一边林叔开始给炉子生火,他说:“老底子人家生火要拿柴片和煤球,耗时又耗劲,现在科学生火,省事多了。家里以前烧烤用剩的菊花炭和几包助燃炭,把助燃炭放在最下面,用引火枪点燃,上面的菊花炭很快就会被烧着,而且都是环保炭,相对安全。”
火生好了,大饼胚子也做好了,林叔拿出当时拍摄的视频,林太瞬间成了“烧饼西施”,戴着花头巾,手法娴熟地将拌好的葱油包进面团里,再擀成圆形的,她说圆的代表咸口,椭圆的代表甜口,甜的只需要在里面包些白糖就行了。
“蘸点水,往炉子壁上一贴,等大饼肚子鼓出来,就可以出炉啦!”林叔说,正宗的操作方式应该是通过一把火钳,他拿烧烤夹子代替的,把手都烫红了。不过,宅在家也能吃上喷喷香的油酥烧饼,实在是幸福呀!
熬一锅苏式面汤底,喝茶听书桑拿悠哉悠哉
一位老苏州告诉记者,苏州人不在家吃早饭,习惯出门吃点心。一碗苏式头汤面,配上现炒浇头,绝对称得上苏州人的点心标配。平日里,林叔经常会关注媒体的美食节目,哪里有推荐的苏式面店,他总要去尝个鲜。每年秋天,他都会约上好友一起去同德兴吃一碗白汤的枫镇大肉面,对他来说,这是对时令的尊重,也是生活里的仪式感。
有意思的是,林叔不单只是一位吃客,他还会回家自己研制,用猪骨和鱼骨熬一锅鲜汤,加上秘制调料,鲜掉眉毛的苏式面汤底出炉,再腌制几块大排,裹上面粉,下油锅,外酥里嫩,喷喷香的油氽大排出锅,“宽汤还是紧汤,硬面还是软面……”林叔俨然一位大厨,吊起了每一个食客的胃口。喜欢吃大蒜的撒上一把切得顶细的蒜叶,但凡吃过这碗面的,都说“拷耳光不放”。
很多时候,林叔都会特地拜托林太多准备一些大排,做成半成品后送给亲朋好友,他说:“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嘛!”大家记住的不仅是林叔和林太的私房味道,更是林叔一家的生活情调。
林叔还是个老茶客,他在家里打造了一间茶室,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叶,喝茶的器具也是千姿百态。他说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茶馆听书,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近些年,随着年纪渐长,再回味起和父亲一起听书的时光,甚是怀念。
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说的音乐画风突变,林叔开始用他的蓝牙音箱播放苏州评弹,《庵堂认母》、《珍珠塔》……很多时候,他都拉着林太和他一起喝茶听书,有时候甚至还学着评弹演员的腔调哼起了小调,日子变得慢起来,闲适的生活令人生羡。
白天喝喝茶,晚上跑跑步,再做个汗蒸,日子过得规律又不无聊。十五年前,林叔在家打造了一间桑拿房,近几年经常被闲置。这次宅家,正好又派上了用场。“外头浴室都关了,就在家享受咯!”林叔乐呵道。
宅家,换种方式发现另一个自己
“馋老胚春节期间一直营业的呀!前两天,同得兴、熙盛源、鑫震源等老字号点心店也开业了,吃着生煎的汤感觉又活过来了!哈哈,我好像对吃有种执念!”电话那头,老徐的声音略显激动。
目前从事国际教育的老徐笑称自己是“苏州土著”,从小在古城区长大,婚后他和妻子居住于十全街一带,十分钟便能往返学校与家之间,周末闲暇俩人常会出游与逛街。如今,疫情禁锢了他的脚步,宅家已有一月有余。百平米的屋里,老徐切换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恰恰,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对于家庭、亲情、事业,他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屋两人三餐,料理一个家不容易
平日里老徐和妻子俩人单住,白天各自在单位吃,晚上自己做饭,偶尔点点外卖,每周会去老徐父母家吃一顿,日子过得简单有序。这次疫情期间,小两口开始自己从每日动手解决一餐变成解决三餐了。
“刚开始那会儿,我们去超市屯了速冻水饺,有时还会在家门口的饭店买点生馄饨,但吃多了会腻,索性自己做。”老徐笑称自己负责洗碗,做饭的工作主要还是交给老婆。
“最初以苏式口味居多,后来开发了很多新品种,我好几次想点外卖都被老婆拦了下来,知道我喜欢吃酸菜鱼、牛蛙、炸鸡等‘垃圾食品’,她就自己研究,还在网上买了徐州的米线,‘cos’出外面的味道,她做的卤鸡爪和手抓饼口感无限接近那些网红店。偶尔我们也会出去买个熟食,熏鱼、酱鸭,回家煮个面,用妈妈牌红烧肉汤或者鸡汤调配出熟悉的汤底,弥补吃不到苏式面的遗憾。当然,除了正餐,老婆还会自制蛋挞、提拉米苏蛋糕等甜点,顺便泡一杯土耳其红茶,美滋滋。”回忆起这段日子的点点滴滴,老徐的言语里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3月4日,是小两口的结婚纪念日,原本打算去吃日料,但出不了门,他俩便订了蛋糕,煎了牛排,在家庆祝了一把。“我老婆每天都会拍下自己做的菜发给双方父母,大家都夸她厨艺又精进了不少。”
老徐坦言这次宅家,让他发现:原来料理一个家真心不易。平时周末有钟点工阿姨打扫卫生,但现在被迫自己动手;以前买菜去趟菜场很方便,现在要设好闹铃半夜起来线上抢菜……“我老婆是西山的,家里有菜园子,我们偶尔回去一次,带点米、蔬菜、水果、肉类出来,抢不到菜的时候不至于断粮。”
宅家不止休憩,也是挖掘更好的自己
回西山的时候,他们会在院子里晒晒太阳,遛遛狗,切换在城市和田园生活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小确幸!难得的放空与抽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老徐说宅家休憩本身,也是为了发掘出更好的自己。媒体人出身的他始终保持着对新闻的热度,闲暇时光,他依旧会翻阅关于写作和艺术类的书籍。如今的职业,也促使他时刻关注着国际教育动态,保持教育理念更新。
“受疫情影响,国际学校招生季无法正常推进,所以老徐不得不把很多线下工作调整为线上,为了能及时将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老徐特意买来手机支架,做起了主播,还带着同事一起回学校拍起了“云探校”。他坦言,苏州人性格内敛,但在其位谋其职,关键时刻,也愿意去开发自己的新的技能,并且呈现出另外一个状态。
虽然宅在家,但是老徐的工作与生活,却与这疫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徐很希望学生们可以从这场经历中得到些许新的感悟“年初疫情爆发,游学的学生从美国回来没有口罩,在美华人便把随身带的口罩分享出来,令身在海外机场的学生们备受感动,他们那会才学习了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我为人人’,正好切实感受一下。我们过后还对学生进行了调研,了解学生对于疫情的看法和反思,发起‘作为苏州人,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讨论,最终由学生自发筹建募捐,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搞定了1500个口罩,全部捐赠了出去。”
老徐告诉记者,调研时,他得知有一名学生的父亲两次请愿支援,苏州人平时做事情不吭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令他动容,所以在鼓励学生和家长相互关怀、彼此理解的同时,老徐也不禁思索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能为家人再做些什么。
“我父亲是开公司的,复工当前,急需几千个口罩开工,但他不擅长网络操作,我就给他找了可靠的货源,缓解他的焦虑;因为不便串门,跟家人的联系更多地使用微信,但外公没有微信,所以弟弟帮他申请了一个账号,外公也学着和我们语音聊天;外公喜欢看书,我就会帮他网购一些书籍……”老徐说,过去是长辈们照顾自己,无私地付出,现在该轮到小辈去照顾他们了。一场疫情,不光考验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也让不少像老徐一样的家庭亲情链接得更加紧密。
宅家战疫,换种方式发现另一个自己,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份值得回味的人生收获!
岛上生活,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李张全是土生土长的三山岛岛民,一直到上初中才去东山镇上的学校读书。他记忆里的岛上生活,特别地悠闲、宁静,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岛上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田地,米面粮食,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十分恬淡。“宅”在岛上,享受姑苏好时光,着实令人羡慕。
苏式生活情调是一种习惯
岛上没有汽车,李张全从小就是放养的。“父母基本上不管我,我就跟着哥哥们上山下湖,冬天上山抓鸟,夏天去太湖里游泳,小的时候一天起码要游上三四次,每次都是被拎着耳朵回家,有时候也免不了一顿‘生活’。”但这样的经历反倒成了李张全记忆里特别美好的时光。
生长在太湖边,“靠湖吃湖”让李张全比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了很多“见识”,小时候,钓鱼、掏田螺、抓泥鳅、抓黄鳝甚至水蛇,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娱乐活动。
每年9月1日,李张全就会特别地兴奋,因为这一天是太湖开捕日,他可以和父母一起去太湖里捕鱼。“早上4、5点起床,开着很大的水泥船,開始捕鱼、捕虾,一圈下来,得在6、7点赶到西山镇上,那时候正好是人们出来买菜的时间,卖完之后,再开船回家。”
李张全告诉记者,太湖开捕节现在已经成为了苏州的名片,有明文规定表示7、8月的时候禁止捕鱼,如果被抓到,渔船是会被扣押的,“伏季休渔”,修生养息是岛民们早已养成的习惯。
2004年前后,三山岛逐渐有了农家乐,上岛的游客为岛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2010年,李张全的父母也做起了农家乐,把家里的房子改造出几间餐厅和房间,父母当起了厨子,生意渐渐火热。
“来岛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客人来这里就是想要亲近自然,过过苏式慢生活。农家乐有一个很吸引客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跟着时令走,为客人提供新鲜的时令菜、时令水果等,春天的话有枇杷、杨梅,夏天有枣子,秋天有桔子,基本四季不重样。”
在李张全看来,苏式生活情调早已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合适的时间做合乎时宜的事情,就是苏式生活的情调。例如:3月份得喝碧螺春,吃螺蛳,吃青团子;4、5月份,杨梅、枇杷也是少不得的;到了6月份,烧一锅“面拖六月黄”(大闸蟹),寻味初夏。
“野火粥”,是习俗的味道
好多人抱怨称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相较于生活在城市里,岛上的气氛仍然浓烈。因为岛上没有禁放鞭炮,除夕、初一爆竹声不断,异常热闹。到了初五,还有迎财神庙会活动,会有专门的人抬着财神菩萨环岛走一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吃的摆放在桌上,参加活动的人都可以拿来吃。
最让李张全难忘的是“野火粥”,这是三山岛的一大传统,必须在屋子外头搭灶台,用地里捡来的柴生火,将各种谷物混合,熬制成八宝粥。据说如果大年初一打喷嚏的人喝上一碗就可以平平安安(岛上的老话说大年初一打喷嚏是阎王爷在惦记你)。
但今年因为一场疫情,岛民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传统习俗也不得不取消。李张全坦言,这是自记事以来,过年第一次没有迎财神庙会活动,也是头一回没有喝到“野火粥”。“这次疫情又让生活回到了十几年前,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白天去地里干干农活,晚上看看电视,度过了开农家乐以来最悠闲的一个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