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放眼世界,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生态问题。生态平态和谐、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放眼我们的课堂,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依然存在。其实,从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供需平衡。我们备教材、备学生,考虑的也仅是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再多一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能力和方法。但是,学生还需要从课堂上获得什么呢?这是大多数教师从来也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而恰恰正是这些问题,是学生最希望得到,也是决定能否营造“生态”课堂环境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课堂需求;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1 满足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几乎是万能的,以至于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聆听"台上智者的发言"。这种认识给学生和老师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实,当我们看到在老师提出问题时,一些学生那种紧张的眼神,我们就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并非无所不知。更要让学生感觉到,你们面对的不是"权威",而是你们真诚的学习伙伴。老师不要因学生的错误答案对学生表现出一丝丝不满情绪,甚至责备学生。学习本身就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应该让学生不怕出错。
此外,要给不同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问题。问题太难,也是引起学生情绪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时,班里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敢举手要求回答,这说明他们对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足够的把握,这时他们的情绪也是比较放松的。问题太难,学生唯恐"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影响他后续内容的学习。
2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置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践中,老师们还创造了不少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如生活经验引入法、现实问题模拟法、现场操作实验法、过程参与体验法、童话故事揭示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是由学生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课前主动获得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信息和思考。让学生从行为参与引起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学的有趣而且效果很好。
3 不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自己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认识。学生成功的体验越多,其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学生失败的体验越多,其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弱,甚至丧失殆尽。因此,让学生时常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是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1)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也就是教师愿意与学生一起解决学习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这里有两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教师应主动去了解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的问题,因为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向老师寻求帮助时会感到害怕或难为情;二是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的态度,如果老师在帮助学生时露出一点小小的不耐烦情绪,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难堪,以至于永远扼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诱哄着学生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任务过重、过难,或者时常在课堂上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羞辱",都会严重地破坏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有时教师过分地迁就,对学生本来的"不行"还勉强地说成"行",甚至有意用分数、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刺激学生,这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无益的。适当的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度均应适当,绝对不能走极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去帮助学生保全自己的面子,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感觉到"自己还行",感觉到自己还能够战胜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如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把最容易的题目交给学习上屡屡失败的学生去做。这不仅能帮这些学生找回面子,更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4 让学生时刻体验到归属感。
使学生有归属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教师不妨可以这样做:
4.1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在关心他
也许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身边站一站、用手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用手指一下学生作业上的错误、替学生拾起他掉在地上的文具,但这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了。当然,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次提到他的名字,点名征询他的意见;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夸大"的表扬;有时还可以在他的练习本上为他专门讲解某一知识;有时还可以在试卷或作业讲评课上,将这些学生的错误不点名地放在全班进行讨论或讲解,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作业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是为了唤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4.2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最生态的学习方式之一。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但我们不可否认,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他们都能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自己的认可、他人(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足以使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满足,促进其与群体间情感的良性发展。
4.3 赋予学生某些责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感越强,他的责任感就越强,而责任感正是一个人归属感的重要表现。实践中发现,即使是班里 "最不受欢迎"的学生,也有为班集体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并以此来证明自己在班集体的价值,赢得班集体的认可。赋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自然的心理需要,把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告诉学生"我们班离不了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我离不开这个班级,我应该在这个班级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和谐共进的教学模式,生态教育是一种利于教师与学生可持继发展的教学模式。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认真领悟生态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出一种生态教育的课堂环境,把生态教育带入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机会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32
放眼世界,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生态问题。生态平态和谐、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放眼我们的课堂,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依然存在。其实,从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供需平衡。我们备教材、备学生,考虑的也仅是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再多一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能力和方法。但是,学生还需要从课堂上获得什么呢?这是大多数教师从来也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而恰恰正是这些问题,是学生最希望得到,也是决定能否营造“生态”课堂环境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课堂需求;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1 满足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几乎是万能的,以至于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聆听"台上智者的发言"。这种认识给学生和老师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实,当我们看到在老师提出问题时,一些学生那种紧张的眼神,我们就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并非无所不知。更要让学生感觉到,你们面对的不是"权威",而是你们真诚的学习伙伴。老师不要因学生的错误答案对学生表现出一丝丝不满情绪,甚至责备学生。学习本身就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应该让学生不怕出错。
此外,要给不同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问题。问题太难,也是引起学生情绪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时,班里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敢举手要求回答,这说明他们对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足够的把握,这时他们的情绪也是比较放松的。问题太难,学生唯恐"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影响他后续内容的学习。
2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置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践中,老师们还创造了不少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如生活经验引入法、现实问题模拟法、现场操作实验法、过程参与体验法、童话故事揭示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是由学生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课前主动获得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信息和思考。让学生从行为参与引起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学的有趣而且效果很好。
3 不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自己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认识。学生成功的体验越多,其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学生失败的体验越多,其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弱,甚至丧失殆尽。因此,让学生时常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是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1)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也就是教师愿意与学生一起解决学习或其它方面遇到的问题。这里有两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教师应主动去了解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的问题,因为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向老师寻求帮助时会感到害怕或难为情;二是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的态度,如果老师在帮助学生时露出一点小小的不耐烦情绪,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难堪,以至于永远扼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诱哄着学生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任务过重、过难,或者时常在课堂上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羞辱",都会严重地破坏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有时教师过分地迁就,对学生本来的"不行"还勉强地说成"行",甚至有意用分数、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刺激学生,这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无益的。适当的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度均应适当,绝对不能走极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去帮助学生保全自己的面子,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感觉到"自己还行",感觉到自己还能够战胜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如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把最容易的题目交给学习上屡屡失败的学生去做。这不仅能帮这些学生找回面子,更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4 让学生时刻体验到归属感。
使学生有归属感,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教师不妨可以这样做:
4.1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你在关心他
也许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身边站一站、用手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用手指一下学生作业上的错误、替学生拾起他掉在地上的文具,但这已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了。当然,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次提到他的名字,点名征询他的意见;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夸大"的表扬;有时还可以在他的练习本上为他专门讲解某一知识;有时还可以在试卷或作业讲评课上,将这些学生的错误不点名地放在全班进行讨论或讲解,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作业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是为了唤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4.2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最生态的学习方式之一。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但我们不可否认,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他们都能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自己的认可、他人(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种认可,足以使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满足,促进其与群体间情感的良性发展。
4.3 赋予学生某些责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感越强,他的责任感就越强,而责任感正是一个人归属感的重要表现。实践中发现,即使是班里 "最不受欢迎"的学生,也有为班集体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并以此来证明自己在班集体的价值,赢得班集体的认可。赋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自然的心理需要,把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告诉学生"我们班离不了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我离不开这个班级,我应该在这个班级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和谐共进的教学模式,生态教育是一种利于教师与学生可持继发展的教学模式。他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认真领悟生态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出一种生态教育的课堂环境,把生态教育带入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机会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