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赤壁》激烈、火爆影像与诗意、唯美的音乐交相辉映,传递了动作美学、风格化表达及传统文化精神,给中国电影的审美带来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吴宇森《赤壁》暴力美学 音乐
引言
随着近期《赤壁》的热映,让我们欣赏到了久违的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电影。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一个风格化的时期,当时的香港电影以徐克、许鞍华、吴宇森等为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鲜明而一贯的特有的风格电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他们的风格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也赢得众多评论家及观众的赞赏。其中著名导演吴宇森,在经过近二十年香港电影文化的浸染下,在创作影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继承香港电影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革新,形成了以“暴力美学”为特征的强烈的个性化影像风格,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世界观众提供了一个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他的创作更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影坛对暴力题材影片的表现方式。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坏孩子带来的思考——暴力美学源流论》一文中说道: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1、音乐对暴力羹学呈现的重要作用
对于暴力的呈现,就如同这个多元化的后工业社会的特点一样,因文化不同而体现一种风格上与内涵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如何具体的在电影中表现呢,我认为音乐作为电影时间维度和听觉层面表达的重要手段在体现这种多样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音乐在电影诞生之初其实就已经进入了电影,根据英国人欧纳斯特·琳格伦在他的《论电影艺术》一书中的观点:“据记载:当时卢米艾尔兄弟的影片1986年2月在英国放映时(这是英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就有钢琴临场伴奏流行歌曲。”可见古老的音乐艺术几乎在新生的电影艺术刚诞生时就与电影结合并成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也成为电影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音乐与电影中的暴力表现结合,原本并无关联的音乐与暴力将发生独特的相互关系。
2、(赤壁》中的暴力美学
慢镜头的刀剑入体镜头、飙得堪称奢侈的血浆、战场上飞翔的白鸽……吴宇森对三国历史的情怀在滚动的胶片中如江水般流淌,赤壁之战是古装史诗,自然不可能出现枪火与艳丽的霓虹,于是鲜红的血液挑起了视觉刺激的栋梁。《赤壁》上集中的血液比吴宇森以往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来得多,这一次的血液均是飞溅而出,飞溅的同时伴随着冷兵器令人发寒的银光。当冷兵器与进射的血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形容为新式的“暴力冷美学”。
赤壁中的大战都是残酷的,脱离了枪械的吴氏暴力美学不再优雅,只能用残酷一词来进行诠释。慢镜头下舞蹈式的枪战动作是优雅的:慢镜头下舞蹈式的砍杀动作却是血腥的。冷兵器的砍杀以及赤手空拳的肉搏讲究的是力度与速度,张艺谋的《英雄》(电影版、美剧版)由于慢镜头过度而带来了毁灭性的失败;《黑客帝国》中慢镜头后的常规镜头,使搏斗速度张弛有度,带来了美感,也带来了力度:《300》中的温泉关之战同样用了快慢结合的方式,也带来了惊人的视觉冲击。《赤壁》中或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电影的招牌特色,慢镜头的运用上依旧是十分传统的吴氏风格。暴力犹在,带着鲜血的冷兵器带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冷美学”的感官冲击。
“吴氏电影标志”在《赤壁》中的过度运用可见导演对于此片的看重,白鸽作为一种标志性意象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这几次的出现并非每次都与情节合理,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可以安排的嫌疑。但是没有了鸽子的吴氏电影,也就不是吴氏电影了。
3 《赤壁》中音乐对暴力美学的呈现作用
我们聚焦《赤壁》本身引发的芸芸话题时,留给电影原声的谈论时段已成了真空。这似乎很公平。首先,配乐者非国人也,某种自豪感于是也就就地阵亡了。如果换了华语乐坛顶尖的音乐大师来配制,情况就会立即改观了。但吴宇森思维一点也没有混乱,他很清楚,《赤壁》肯定是一部会流行的电影,但在负责配乐方面,绝对不能找一位流行大师。所以,吴宇森请来了来自日本著名的音乐人岩代太郎。
在《赤壁》上集中,岩代太郎采取的基本是写实的手法,战争片,当然要气势磅礴。这些主体部分,岩代太郎都做到了。当然,他更深知,吴宇森其实更在意的是飞沙走石血色黄昏下赤壁一族们鲜明人物性格和复杂内心世界的揣摩与捕捉。于是,岩代太郎除了交响乐和电子合成器的常规运用外,也特别留存了一些短暂却微妙的细节刻画给各个角色。其实,这些小的部分并非是为了剧情糯要而作的铺垫,它们更像是一部影片八卦阵中一个个透气的孔。一部电影如果只有运动,而没有呼吸,那它只是一部死的电影。当诸葛亮求见周瑜,站在将士们操练的方队中不慌不忙的等候时,一串宛如天外之音的萧声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传来。那阵从一个牧童嘴中传出的稚气却又富含勇气的声音,顿时彻底覆盖了刚才还响彻云霄的操练声。所有的人都在急切的寻找着萧声的方向。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那遥不可及的箫声也许正来自家的方向。那不知名的地域,也许就是亲人的方向。
当小乔知道周瑜即将征杀疆场的前夜,在他们雨夜缠绵的一刻,岩代太郎没有用抒情的编曲来营造气氛,而是把“战争与爱情”对话的权力全权交给了雨声。这招‘借势而为,落点也非常生动。嘀嗒作响的雨声,是小乔对爱情柔弱的挽留,也是周瑜对战争毅然的面对。这种自然的回声,其力度远远胜过了人工的立体声。影片结尾,诸葛亮面朝一江若水,放飞了一只吴宇森电影中的标志道具——白鸽。在白鸽挥翅向着彼岸奋力飞翔,掠过满江的战舰时,岩代太郎压低了音量,只是让很平静的弦乐声穿梭而过。那黑压压一片中孤独的这个白点,已经把”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达得一目了然。
4、结语
吴宇森通过音乐对于观众的审美判断和情绪的作用,在把握暴力表现的尺度方面更得心应手,也正因为如此,吴宇森通过音乐的恰当使用对多元化的暴力更自由的表达。音乐对暴力的调节和影响为把电影中的暴力更准确的表现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尺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吴宇森在《赤壁》中把“暴力美学”与音乐的结合,对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表现出了尤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吴宇森《赤壁》暴力美学 音乐
引言
随着近期《赤壁》的热映,让我们欣赏到了久违的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电影。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一个风格化的时期,当时的香港电影以徐克、许鞍华、吴宇森等为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鲜明而一贯的特有的风格电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他们的风格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也赢得众多评论家及观众的赞赏。其中著名导演吴宇森,在经过近二十年香港电影文化的浸染下,在创作影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继承香港电影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革新,形成了以“暴力美学”为特征的强烈的个性化影像风格,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世界观众提供了一个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他的创作更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影坛对暴力题材影片的表现方式。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坏孩子带来的思考——暴力美学源流论》一文中说道: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1、音乐对暴力羹学呈现的重要作用
对于暴力的呈现,就如同这个多元化的后工业社会的特点一样,因文化不同而体现一种风格上与内涵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如何具体的在电影中表现呢,我认为音乐作为电影时间维度和听觉层面表达的重要手段在体现这种多样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音乐在电影诞生之初其实就已经进入了电影,根据英国人欧纳斯特·琳格伦在他的《论电影艺术》一书中的观点:“据记载:当时卢米艾尔兄弟的影片1986年2月在英国放映时(这是英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就有钢琴临场伴奏流行歌曲。”可见古老的音乐艺术几乎在新生的电影艺术刚诞生时就与电影结合并成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也成为电影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音乐与电影中的暴力表现结合,原本并无关联的音乐与暴力将发生独特的相互关系。
2、(赤壁》中的暴力美学
慢镜头的刀剑入体镜头、飙得堪称奢侈的血浆、战场上飞翔的白鸽……吴宇森对三国历史的情怀在滚动的胶片中如江水般流淌,赤壁之战是古装史诗,自然不可能出现枪火与艳丽的霓虹,于是鲜红的血液挑起了视觉刺激的栋梁。《赤壁》上集中的血液比吴宇森以往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来得多,这一次的血液均是飞溅而出,飞溅的同时伴随着冷兵器令人发寒的银光。当冷兵器与进射的血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形容为新式的“暴力冷美学”。
赤壁中的大战都是残酷的,脱离了枪械的吴氏暴力美学不再优雅,只能用残酷一词来进行诠释。慢镜头下舞蹈式的枪战动作是优雅的:慢镜头下舞蹈式的砍杀动作却是血腥的。冷兵器的砍杀以及赤手空拳的肉搏讲究的是力度与速度,张艺谋的《英雄》(电影版、美剧版)由于慢镜头过度而带来了毁灭性的失败;《黑客帝国》中慢镜头后的常规镜头,使搏斗速度张弛有度,带来了美感,也带来了力度:《300》中的温泉关之战同样用了快慢结合的方式,也带来了惊人的视觉冲击。《赤壁》中或许是为了保持自己电影的招牌特色,慢镜头的运用上依旧是十分传统的吴氏风格。暴力犹在,带着鲜血的冷兵器带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冷美学”的感官冲击。
“吴氏电影标志”在《赤壁》中的过度运用可见导演对于此片的看重,白鸽作为一种标志性意象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这几次的出现并非每次都与情节合理,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可以安排的嫌疑。但是没有了鸽子的吴氏电影,也就不是吴氏电影了。
3 《赤壁》中音乐对暴力美学的呈现作用
我们聚焦《赤壁》本身引发的芸芸话题时,留给电影原声的谈论时段已成了真空。这似乎很公平。首先,配乐者非国人也,某种自豪感于是也就就地阵亡了。如果换了华语乐坛顶尖的音乐大师来配制,情况就会立即改观了。但吴宇森思维一点也没有混乱,他很清楚,《赤壁》肯定是一部会流行的电影,但在负责配乐方面,绝对不能找一位流行大师。所以,吴宇森请来了来自日本著名的音乐人岩代太郎。
在《赤壁》上集中,岩代太郎采取的基本是写实的手法,战争片,当然要气势磅礴。这些主体部分,岩代太郎都做到了。当然,他更深知,吴宇森其实更在意的是飞沙走石血色黄昏下赤壁一族们鲜明人物性格和复杂内心世界的揣摩与捕捉。于是,岩代太郎除了交响乐和电子合成器的常规运用外,也特别留存了一些短暂却微妙的细节刻画给各个角色。其实,这些小的部分并非是为了剧情糯要而作的铺垫,它们更像是一部影片八卦阵中一个个透气的孔。一部电影如果只有运动,而没有呼吸,那它只是一部死的电影。当诸葛亮求见周瑜,站在将士们操练的方队中不慌不忙的等候时,一串宛如天外之音的萧声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传来。那阵从一个牧童嘴中传出的稚气却又富含勇气的声音,顿时彻底覆盖了刚才还响彻云霄的操练声。所有的人都在急切的寻找着萧声的方向。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那遥不可及的箫声也许正来自家的方向。那不知名的地域,也许就是亲人的方向。
当小乔知道周瑜即将征杀疆场的前夜,在他们雨夜缠绵的一刻,岩代太郎没有用抒情的编曲来营造气氛,而是把“战争与爱情”对话的权力全权交给了雨声。这招‘借势而为,落点也非常生动。嘀嗒作响的雨声,是小乔对爱情柔弱的挽留,也是周瑜对战争毅然的面对。这种自然的回声,其力度远远胜过了人工的立体声。影片结尾,诸葛亮面朝一江若水,放飞了一只吴宇森电影中的标志道具——白鸽。在白鸽挥翅向着彼岸奋力飞翔,掠过满江的战舰时,岩代太郎压低了音量,只是让很平静的弦乐声穿梭而过。那黑压压一片中孤独的这个白点,已经把”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达得一目了然。
4、结语
吴宇森通过音乐对于观众的审美判断和情绪的作用,在把握暴力表现的尺度方面更得心应手,也正因为如此,吴宇森通过音乐的恰当使用对多元化的暴力更自由的表达。音乐对暴力的调节和影响为把电影中的暴力更准确的表现并使其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尺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吴宇森在《赤壁》中把“暴力美学”与音乐的结合,对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表现出了尤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