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宪法学的一种解读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学界对清末民国的宪政史研究,基本上是采取一种文本主义的宪政观,亦即按照现代宪法学理论,或主要是成文宪法的理论框架,从法律规范主义的应然角度出发,分析与解读那些以“宪法大纲”、“宪法草案”、“民国宪法”、“临时约法”等为名的宪法文本。在这样的方法论之下,有一些重要的宪法性文件被无意忽略了,而它们,在构建近代中国国家架构的过程中,作用不容忽视。而另一种方法,则是从政治宪法学的历史主义宪法观出发去考察,这种观念不囿于既有的宪法文本,也不单纯从规范主义出发,而是从现代政治的发生学来解读和审视具有宪法意义的“文本”。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就得以凸显。在这样的方法论下,《立宪时刻》对《清帝逊位诏书》进行全新的政治宪法学解读,正是试图还原这些重要“宪法”文本的本来面目,确定其在民国初年宪制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并由此展现其在构建现代宪政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解读的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一次将《清帝逊位诏书》提升到近代中国宪制,乃至宪法精神的层面上来。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将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与英国的光荣革命做类比,既然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英国,同样有《王位继承法》、《宽容法》、《权利法案》等多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其宪制体系,那么清末民初的宪制中,当然不应该以《临时约法》为唯一。事实上,《临时约法》更多的意义在于“立”,在于建立新制,而旧政权的安排,宪制的过渡,却需要依靠别的宪法性文件,《清帝逊位诏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可以说,《临时约法》与《清帝逊位诏书》应该是一组或“姊妹”宪法性法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作为中华民国立国根基的宪法性法律。进而言之,它不仅应该在中华民国的宪法性法律中应该占一席之地,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塑造了民国乃至近代中国的宪法精神。
  其次,《立宪时刻》进一步揭示了《清帝逊位诏书》本身所具有的有关革命、人民、立宪、共和等深远而重大的宪法内涵。就革命而言,“逊位诏书”是将政权转让给一个立宪共和国,而不是传统上例行的转让给另外一个一家一姓之王朝。在政权转让,建立共和政体上,可以说双方达成了一致,形成了契约性的关系,因此,相对于传统一家一姓的王朝更迭,这次对统治权的转让,根本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架构,无异于一次“革命”。同时,革命虽关乎自由,但革命可能更意味着暴力,具有摧毁的性质,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的背景下。而《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本身成为“暴力革命”的“宪法之轭”,有效约束了革命的暴力,避免了现代极端政治的暴虐和血腥,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具有“反革命”的性质,但这种“反”,却又是积极的、正面的。就人民而言,“逊位诏书”首倡“人民”一说,塑造了新时代中华民国疆域下“五族”共同形成的政治文明共同体,有着强大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并使得其后《临时约法》中的“中华人民”得到传承有续的合法性证成。此外,“诏书”中的对皇室的三项优待条件,也不应仅仅看做是一种政治赎买,它更是一个建国契约,并对此后的复辟帝制构成某种制约。
  第三,经由对《清帝逊位诏书》的分析,对百年来中国宪政屡遭挫折,提出一系列新的解释。正如作者指出,辛亥革命与英国光荣革命虽可做类比,但并不完全等同,贯彻光荣革命的核心原则是洛克等人提出的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原则,而中国则不同,“逊位诏书”所反映的核心原则是“和平”原则,它与革命的暴力相对立,直面了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统治权实现了和平的转移。和平的美德在中国古典王制中也不鲜见,但清帝的和平逊位,将和平的美德推至极致,正如历史学家马勇在《一九一一年中国大革命》中所言,“这个王朝并非没有一点儿反抗的力量,但这个王朝的主流顺应潮流,放弃抵抗,为中华民族的重生赢得了契机,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和平交接。”可以说,清帝主动退位禅让,和平地交出权力,避免了千万黎民百姓的涂炭,此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如果日后各方能继续妥协退让、让追求和平的美德能够继续延伸,如果清帝平稳退位遗留的“和平”原则能得以延续,一条稳健而和缓的宪政之路也许就能在近代的中国展开。然而,历史不容假设,这样的宪政精神并没能延续,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只能坎坷向前,如果放大历史的广角镜,可以说这条路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解读,尽管成功地运用了现代政治宪法学的理论和话语,毕竟是带有一定“理论前见”的因素,而对于既存历史文本的解读,还是需要回到“原点”,对其来龙去脉再做細致的分析,正如邓恩在《政治理论的历史》中提出的富有启发的问题:“作者借助他或她的文本要表明什么?对于作者自己所处的社会,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因此,要深入地解读一个文本,必须将其放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尽量以文本作者的当时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做“同情性理解”。《立宪时刻》在分析“诏书”之前,尽管也提到戊戌变法、甲午海战,甚至是鸦片战争等等“宪制背景”,以及革命立宪、五族共和、开议会、省宪自治、国民权利等等近代话语,并因而认为其“本质上迥然不同于传统王朝变更中的诸多退位诏书”,而是蕴涵着现代中国宪法精义的“逊位诏书”,并因此将“诏书”及清帝逊位比做“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样的理解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放置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各地革命风起云涌、共和呼声此起彼伏的背景下来看,此时隆裕皇太后与“清帝”等在位者,显然无心继续再去主动构建现代“宪制”,他们更多考虑的恐怕还是自身的现实处境,以及革命后的生计去路。尽管“诏书”就其部分内容而言,含有现代宪制的因素,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就其实质,仍然是侧重逊位皇帝的优待安排,与传统王朝变更实无二致,之所以有了“共和”、“立宪”、“人民”等等内容,不过是赶上了近代政治变革的潮流而已。因此,今天运用现代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话语系统,对这些形式化的用语重新解读,尚需要更审慎的态度,也需要做更为仔细的分辨,否则很可能就成为过度解读。
  此外,即使将《清帝逊位诏书》一并纳入考虑,在清末民初国家的总体“宪制”中,仍然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诏书”和《临时约法》作为姊妹篇,构成了民初宪法性法律文件的最核心内容,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全部。仅仅就“旧政权”的安排而言,“诏书”也只是进行了极为大略的规划,如果保留君主,那么将来帝位继承如何安排,新旧“政府”机构如何顺利交接,这些都是有待考虑的空白。当然,它们可能是继续以书面立法的形式落实,也可能是以某种“惯例”的方式存在,但无论形式怎样,都不能忽视其在民初宪制中的作用。就此而言,对《清帝逊位诏书》的解读,又仅仅是发轫之作,或许还有更多的民初宪制文本尚有待挖掘。
  历史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历史文本似乎是明了的,但同时又是多维的。放弃既有的陈见,以现代学术的理论视角,对《清帝逊位诏书》重新进行解读,或可以说是作文化史研究中的“深描”,尽管仍有诸多尚需廓清的地方,但其对于重新认识与理解民国初年立宪建国的历史现实,乃至对于今天的民主法治建设,都不无积极的意义。
  (《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高全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一年七月版)
  
其他文献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不仅仅是玩,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而作文却是孩子们感到头痛的,如果把作文与游戏相结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当然,运用游戏不仅
11月14日下午,中国联通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订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电信网间互联及结算协议》。中国联通公司CDMA移动通信 On the aft
摘 要:本文以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VB编程章节的内容为例,结合神州飞船运行七个阶段中的发射、变轨、回收三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程序进行的简单修改,程序代码的初步认识,体验利用计算机VB编程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领悟程序设计的简单原理和方法,体验程序设计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VB;神州飞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里说的“精”,既刻划了卖者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的精明,也反映出其对本行当的精通。然而,笔者最近从报纸上却偶得一“卖的没有买的精”的
回首往事,我觉得对我身心成长和人格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不是那些所谓的理想及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而只是几句真诚的鼓励或由衷的赞扬。我常常以感恩的心情,想念那些曾给过我鼓励或
单人桥  跟我做: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下蹲后双手向前撑地,然后双腿伸直,双臂伸直,低头,腰尽量上拱,就成了一座高高的拱桥。    双人桥  跟我做: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相隔一步左右相对而坐。双手各撑于身体两侧的地面。双脚并拢,四脚掌相对靠。然后两个人同时抬起双脚(脚掌不能离开),双手用力撑地,尽量使臀部离地。这样就搭成了一座双人桥,来往的船可以在桥洞里通过。    三轮车  倒骑三轮车:仰卧在地上,两手
9月10日,桦林集团公司召开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会上,79名同志受表彰嘉奖,3名同志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8月14日,桦林集团公司接到上级抗洪抢险命令,在不到1小时内迅速集合了79名
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的理念在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更是推陈出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去学
进入新课程改革,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及教材与原先理念和教材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一化学课程学习中,由于初高化学的脱节、高一教材难度的
小强今年9岁。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工作辛苦,但生活小康,有房有车。小强5~7岁间曾被送到全托的幼儿园,每周回家一次。现在他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发现他与同学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