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的开放性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形势也日趋复杂,亟需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理应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上进行进一步更深层次、更广方向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则更是这种探索与实践的主导力量。下面笔者以辅导员身份谈谈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存在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传统的管理理念在高校辅导员中根深蒂固,很多管理方法和模式都是凭经验,观念转变较慢,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2.管理手段滞后
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还沿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试图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管住”学生。在学生管理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千篇一律地由教师管理学生,并且实行统一管理。
3.管理体制偏颇
在管理体制上,大部分高校都是沿用传统的“班级—院(系)—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以班级为重心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针对个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最初是源自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教育以人为培养对象,其根本目的是发展人和成就人,主张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改变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状况。这一观点的提出重点突出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使教育过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为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探索实践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以学生为本,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而组织;在工作措施中,要鼓励学生自信、自强,着力培养他们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在管理实践中,要突出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地位,让他们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一)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以管理人员管理为中心”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改变。在学生管理中,采取以学生助导为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制”管理,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相关的事务管理中去,充分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制度,使学生们懂得参与管理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当然,主张学生自我管理并非完全的放任自由,管理人员要注重填补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空白点”,适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保证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受管到主动的管人,由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的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同时,使管理人员能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上去,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生活动态等。
(二)构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富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所以通过“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与“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的有益结合,营造一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是非常符合“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的。
刚性管理,即通过依法治校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保障来实现人本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教育部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要使高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统一,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使得管理人员管理学生有法可依、学生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维持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柔性管理也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在工作中只注重制度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工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主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按照国家法律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法治的原则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规范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还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通过情感的作用,运用情感的手段着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促使自我影响机制的发挥,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只有通过在“人”字上做研究,在“情”字上下功夫,把“情感”作为润滑剂,进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鉴于高院面临的新的形势,我们要积极研究对策,创新方法,探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工作者们不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2]张松坡.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索实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理应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上进行进一步更深层次、更广方向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则更是这种探索与实践的主导力量。下面笔者以辅导员身份谈谈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存在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传统的管理理念在高校辅导员中根深蒂固,很多管理方法和模式都是凭经验,观念转变较慢,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2.管理手段滞后
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还沿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试图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来“管住”学生。在学生管理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千篇一律地由教师管理学生,并且实行统一管理。
3.管理体制偏颇
在管理体制上,大部分高校都是沿用传统的“班级—院(系)—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以班级为重心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针对个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最初是源自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教育以人为培养对象,其根本目的是发展人和成就人,主张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改变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状况。这一观点的提出重点突出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使教育过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为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探索实践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以学生为本,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而组织;在工作措施中,要鼓励学生自信、自强,着力培养他们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在管理实践中,要突出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地位,让他们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一)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以管理人员管理为中心”向“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改变。在学生管理中,采取以学生助导为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制”管理,让学生广泛参与到相关的事务管理中去,充分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制度,使学生们懂得参与管理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当然,主张学生自我管理并非完全的放任自由,管理人员要注重填补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空白点”,适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保证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受管到主动的管人,由接受者转为积极的参与者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的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同时,使管理人员能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上去,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生活动态等。
(二)构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富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所以通过“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与“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的有益结合,营造一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是非常符合“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的。
刚性管理,即通过依法治校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保障来实现人本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教育部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要使高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统一,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使得管理人员管理学生有法可依、学生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维持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柔性管理也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在工作中只注重制度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使学生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工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主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按照国家法律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法治的原则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规范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还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通过情感的作用,运用情感的手段着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促使自我影响机制的发挥,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只有通过在“人”字上做研究,在“情”字上下功夫,把“情感”作为润滑剂,进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鉴于高院面临的新的形势,我们要积极研究对策,创新方法,探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工作者们不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8 [2]张松坡.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