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一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代山水画宗师,沈周在画坛的地位,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及师承,有极大的关系,通过其不同时期的绘画,可以发掘其继承传统的笔墨意趣与追求“士气”“逸格”的文人风骨以及宽博而沉厚的品质。
[关键词]沈周;吴门画派;山水画;笔墨;浙派山水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卒于明正德四年(一五0九),享年八十三岁。《明史》载:“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沈周家世殷实百年,自小便有良好的文人修养,当时长洲郡守打算向朝廷推荐其为贤良,沈周占得《周易·遁卦》之九五,于是决定隐遁终老。他吟诗作画,优游林泉,“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沈周在父亲去世后仍以奉养老母为由绝弃仕途,奉养老母至九十九岁,沈周也以得享八十三岁寿终。
沈周一生醉心书画,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早年画承家学,后转益于杜琼、刘珏。他的绘画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转益多师,着意各家长处;中年得益于黄公望、王蒙;晚年独喜吴镇笔意,以至神貌兼得。其弟子文微明曾于老师画后题记: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摹临则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
沈周多写江南山水,一改浙派山水笔墨积习,创造性地将传统披麻笔法疏散重整,增加用笔的提按顿挫,形成其独有的“钉头皴”笔法。苏州一带多丘陵,山势平中见奇,石土不分,林木茂盛,水系发达。自古画家对此地独有的风貌就有实践,如董源的披麻皴、米芾的米点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等。沈周承袭前人的同时,结合自身用笔特点,将山石体貌、林木掩映,充分表达于纸上。所谓“钉头皴”是指用笔以切笔人锋,行笔长短宽窄多变,正侧互生,错位叠加,收笔或提或顿,沉稳而果决,以达到用笔连贯、浑融一体的效果。这笔法既减少了斧劈皴的率意,又增加了披麻皴的跌宕起伏,凸显了山林浑厚的同时,也彰显了古代文人“威而不猛”的品德要求,是人品与画作的高度融合。
苏州古属吴地,后人以地域划分,将明代这一地区出现的画家群体及笔墨风尚统称为吴门画派。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也是谱系最为庞大繁杂、影响深远的地方性绘画流派,成为后人理解明清文人画正脉不可忽视的关纽所在。吴门画派之所以能在江南地区兴起,与明代中期江南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四友斋丛说》载:“至正德间,诸公竞营产牟利。一时如宋大参、苏御史恩、蒋主事凯、陶员外骥、吴主事哲,皆积至十徐万。”吴中仕宦集团也随之迅速崛起并壮大,对吴门画派的宣扬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文微明曾在《记震泽钟灵寿崦西徐公》中提道:“吾吴为东南望郡,而山川之秀,亦为东南之望,其浑沦磅礴之声,钟而为人,形而为文章、为事业,而发之为物产,盖举天下莫之于京。故天下之言人伦、物产、文章、政业者,必首吾吴,而言山川之秀,亦必以吴为胜。”出自于苏州的文人仕宦对吴中文人文化的倡导可见一斑。吴门画派在山水画上成就斐然,对长期笼罩在画坛的宗尚南宋及浙派画风的潮流起到了巨大的逆转作用,继承并发展了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并在人物画、花鸟画及书法方面均有建树。
吴门画派的山水画代表画家有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除仇英外,其他三人对自北宋以来诗、书、画一体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使文人画更臻尽善尽美,对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起到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吴门画派自形成后,其派系繁衍世代相传,绵延百年而不绝,仅文微明一人的学生和子孙在吴门画派的传绪就达三十多人。在吴门画家中陈淳、徐渭二人青出于蓝,陆治、钱榖、陆师道、周天球等人的艺术成就在画坛的深远影响也不容小觑,如青藤、白阳的写意花鸟画,周之冕钩花点叶花鸟画,陆治工整妍丽的花鸟画等。此外,谢时臣的山水、尤求的人物、周天球的兰石均别开生面,各领风骚。其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董其昌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画派,都与吴门画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在继承和发展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传统中堪为师表。例如他四十岁时所画《庐山高》,是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大寿时所作。画风全学王蒙,以解索皴笔法贯通全篇,丘壑无穷,树林掩映,飞瀑流泻,宛见庐山的高耸深溟,就画面而言,已是师古活用的宏篇巨制,而沈周又在画面右上角处题写了自作古体诗《庐山高》:“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谓即敷浅原,培嵝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涂涂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红。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鹊高举凌天风。”此诗描写和刻画极其淋漓,细节处点点滴滴,巧妙读到;气魄上又温婉宏大,意犹未尽;情感和思想的蕴藉处,就是那样拳拳到位,一片炽情,可以说是充分展现了沈周的文化素养,更表现出沈周作为吴门画派开启者,绘画、诗文、书法三者相得益彰,进而通过作品更加立体展现出作者品行修养的极高准则。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提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得真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其实沈周的早期绘画除了家学影响外,受杜琼和刘珏影响也较大,这就证明,吴门画派并非一日而就,而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现今流传的沈周早期作品并不多见,风貌也较为多变,但从仅存的早期作品中能发现明显的杜、刘两家的痕迹。作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图》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沈周早期山水画中虽然对前贤和古法努力研习,但是也能明晰地发现其企图于融贯古人中开辟出新的山水意象。其中晚期的作品则是这一趋向的总结和呈现。作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的《夜坐图》和作于弘治十四年(一五○一)的《文阁独眺图》即是其成熟画风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在对自身画风探索的过程中也并未间断对古人的探索。其五十岁以后的很多作品融入了元代画家吴镇的风格,这一风貌可以视作建立起其自身风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例如《溪桥访友图》《苍崖高话图》《吴门十二景》等。这些作品用笔宽博凝重,笔简意繁是其相较早年细笔严谨画风的重大转变。
除了吴镇画风的融合之外,从沈周后期山水画中也能经常遇见走倪攒风格的山水画路线。比如《策杖图》,就采用了一河两岸式的位置经营。当然,还有对黄公望的循习,也在沈周的画作中多有体现。而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曾是他的旧藏,可见其熟悉与喜爱程度之极了。
总之,从沈周流传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其不仅积极临仿古人,而且还博采多家之画风。这正如明代王穉登在《神品志》中言:“沈周先生启南,相城乔木,代禅吟写,下逮憧隶,并谙文墨。……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也正如此说,他的全面,使一个带有鲜明的吴中地域特征的画派,开始登上了在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位置。这是继元四家之后又一座山水画的高峰,其通过对绘画史的重新梳理,最终建立起了异于前贤的文人画风,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
[关键词]沈周;吴门画派;山水画;笔墨;浙派山水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卒于明正德四年(一五0九),享年八十三岁。《明史》载:“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沈周家世殷实百年,自小便有良好的文人修养,当时长洲郡守打算向朝廷推荐其为贤良,沈周占得《周易·遁卦》之九五,于是决定隐遁终老。他吟诗作画,优游林泉,“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沈周在父亲去世后仍以奉养老母为由绝弃仕途,奉养老母至九十九岁,沈周也以得享八十三岁寿终。
沈周一生醉心书画,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早年画承家学,后转益于杜琼、刘珏。他的绘画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转益多师,着意各家长处;中年得益于黄公望、王蒙;晚年独喜吴镇笔意,以至神貌兼得。其弟子文微明曾于老师画后题记: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摹临则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
沈周多写江南山水,一改浙派山水笔墨积习,创造性地将传统披麻笔法疏散重整,增加用笔的提按顿挫,形成其独有的“钉头皴”笔法。苏州一带多丘陵,山势平中见奇,石土不分,林木茂盛,水系发达。自古画家对此地独有的风貌就有实践,如董源的披麻皴、米芾的米点皴、夏圭的拖泥带水皴等。沈周承袭前人的同时,结合自身用笔特点,将山石体貌、林木掩映,充分表达于纸上。所谓“钉头皴”是指用笔以切笔人锋,行笔长短宽窄多变,正侧互生,错位叠加,收笔或提或顿,沉稳而果决,以达到用笔连贯、浑融一体的效果。这笔法既减少了斧劈皴的率意,又增加了披麻皴的跌宕起伏,凸显了山林浑厚的同时,也彰显了古代文人“威而不猛”的品德要求,是人品与画作的高度融合。
苏州古属吴地,后人以地域划分,将明代这一地区出现的画家群体及笔墨风尚统称为吴门画派。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也是谱系最为庞大繁杂、影响深远的地方性绘画流派,成为后人理解明清文人画正脉不可忽视的关纽所在。吴门画派之所以能在江南地区兴起,与明代中期江南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四友斋丛说》载:“至正德间,诸公竞营产牟利。一时如宋大参、苏御史恩、蒋主事凯、陶员外骥、吴主事哲,皆积至十徐万。”吴中仕宦集团也随之迅速崛起并壮大,对吴门画派的宣扬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文微明曾在《记震泽钟灵寿崦西徐公》中提道:“吾吴为东南望郡,而山川之秀,亦为东南之望,其浑沦磅礴之声,钟而为人,形而为文章、为事业,而发之为物产,盖举天下莫之于京。故天下之言人伦、物产、文章、政业者,必首吾吴,而言山川之秀,亦必以吴为胜。”出自于苏州的文人仕宦对吴中文人文化的倡导可见一斑。吴门画派在山水画上成就斐然,对长期笼罩在画坛的宗尚南宋及浙派画风的潮流起到了巨大的逆转作用,继承并发展了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并在人物画、花鸟画及书法方面均有建树。
吴门画派的山水画代表画家有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除仇英外,其他三人对自北宋以来诗、书、画一体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使文人画更臻尽善尽美,对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起到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吴门画派自形成后,其派系繁衍世代相传,绵延百年而不绝,仅文微明一人的学生和子孙在吴门画派的传绪就达三十多人。在吴门画家中陈淳、徐渭二人青出于蓝,陆治、钱榖、陆师道、周天球等人的艺术成就在画坛的深远影响也不容小觑,如青藤、白阳的写意花鸟画,周之冕钩花点叶花鸟画,陆治工整妍丽的花鸟画等。此外,谢时臣的山水、尤求的人物、周天球的兰石均别开生面,各领风骚。其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董其昌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画派,都与吴门画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在继承和发展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传统中堪为师表。例如他四十岁时所画《庐山高》,是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大寿时所作。画风全学王蒙,以解索皴笔法贯通全篇,丘壑无穷,树林掩映,飞瀑流泻,宛见庐山的高耸深溟,就画面而言,已是师古活用的宏篇巨制,而沈周又在画面右上角处题写了自作古体诗《庐山高》:“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谓即敷浅原,培嵝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涂涂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红。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鹊高举凌天风。”此诗描写和刻画极其淋漓,细节处点点滴滴,巧妙读到;气魄上又温婉宏大,意犹未尽;情感和思想的蕴藉处,就是那样拳拳到位,一片炽情,可以说是充分展现了沈周的文化素养,更表现出沈周作为吴门画派开启者,绘画、诗文、书法三者相得益彰,进而通过作品更加立体展现出作者品行修养的极高准则。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提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得真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其实沈周的早期绘画除了家学影响外,受杜琼和刘珏影响也较大,这就证明,吴门画派并非一日而就,而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现今流传的沈周早期作品并不多见,风貌也较为多变,但从仅存的早期作品中能发现明显的杜、刘两家的痕迹。作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图》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沈周早期山水画中虽然对前贤和古法努力研习,但是也能明晰地发现其企图于融贯古人中开辟出新的山水意象。其中晚期的作品则是这一趋向的总结和呈现。作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的《夜坐图》和作于弘治十四年(一五○一)的《文阁独眺图》即是其成熟画风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在对自身画风探索的过程中也并未间断对古人的探索。其五十岁以后的很多作品融入了元代画家吴镇的风格,这一风貌可以视作建立起其自身风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例如《溪桥访友图》《苍崖高话图》《吴门十二景》等。这些作品用笔宽博凝重,笔简意繁是其相较早年细笔严谨画风的重大转变。
除了吴镇画风的融合之外,从沈周后期山水画中也能经常遇见走倪攒风格的山水画路线。比如《策杖图》,就采用了一河两岸式的位置经营。当然,还有对黄公望的循习,也在沈周的画作中多有体现。而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曾是他的旧藏,可见其熟悉与喜爱程度之极了。
总之,从沈周流传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其不仅积极临仿古人,而且还博采多家之画风。这正如明代王穉登在《神品志》中言:“沈周先生启南,相城乔木,代禅吟写,下逮憧隶,并谙文墨。……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也正如此说,他的全面,使一个带有鲜明的吴中地域特征的画派,开始登上了在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位置。这是继元四家之后又一座山水画的高峰,其通过对绘画史的重新梳理,最终建立起了异于前贤的文人画风,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