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认识论以及主观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著名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来对其中涉及的价值判断与存在判断做出分析,并因此对“审美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从而初步指出认识这两种判断对于“审美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存在判断;价值判断;认识论;审美研究;快乐
《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对aesthetic(审美研究、美学)的定义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其认识论观点中,它被定义为对主观和感性情感的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对情感和品味的判断。美学研究艺术家如何想象、创造和诠释艺术作品;人们如何使用、欣赏和批评艺术;当人们看着画、听着音乐、读着诗歌的时候,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并理解那些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它还研究人们对艺术的感觉——为什么他们喜欢某些作品而不喜欢其他作品,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心情、信念和态度。本文主要通过《莊子·秋水》中的一篇著名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来对其中涉及的价值判断与存在判断做出分析,并因此对“审美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从而初步指出认识这两种判断对于“审美研究”的重要性。
以下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以下为现代版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我们首先将这个故事与最前面的关于“美学”的定义简单地联系起来,定义中的这个学科“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与庄子和惠子所讨论的“知不知道快乐的主题”是相通的,他们“所争论的知不知道快乐”也即定义中的“对主观和感性情感的研究”或“对情感和品味的判断”,很明显“快乐”正是一种主观情感。我们在这里掐掉的东西是“知不知道鱼快乐”,因为“快乐”和“知道”,实际上都是指有大脑、有意识的生命体(简称智能体)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智能体没有包括现代社会的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植物、微生物等这些东西,它们有的没有大脑,有的不是生命体。强行将“快乐”塞给这些东西是没有意义,因为它们完全不按照“快乐”来言行,“它们是否快乐”这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据(ultimately given);我们暂时也只能探讨智能体的“快乐”究竟是什么,而这对人或人类来说,是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实际情况是,真正去关心“鱼是不是快乐”的人是很少的。人们在行事时,并没有将某鱼是不是快乐作为终极价值判断来考虑;否则,人们就不该把鱼当成食物。退一万步讲,爱小动物的人或者素食主义者考虑“它们是不是快乐”,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快乐(或者自然地,自己感到快乐)。考察“鱼是不是快乐”这个问题,只是人们求知欲的表现,人们能因此而获得自己认识上的欲望的满足,这只是一个“纯粹认知上”的问题。但是,当人们考察人或自己是不是快乐的问题时,则除了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外,还会考虑到自己也在追求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这样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我们来对这个故事进行逐句分析。
庄子的“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实际上有以下这样的意思:
(1)庄子因为看见那些鱼在活动,于是主观地认定,这些鱼是处于悠闲自得的状态,进而判断,这些鱼在内心上是快乐的。(2)根据我们各自的心理体验(经验),以及我们对老庄的“出世”“避世”思想的了解,并不难知道,庄子实际上还表达出了一种“知道自己很难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庄子在认知上将心比心,他不仅将鱼当作了人,还将鱼当作了自己,鱼的快乐实际上是他自己追求的快乐。
惠子似乎发现了庄子在认知上所出现的一些漏洞,于是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我们能看到,这两位都已经默认对方知道“快乐”是什么,恰恰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只有人的快不快乐才是有意义的”这一前提,所以惠子才完全不能想到“庄子认为的鱼的快乐与人的快乐,同庄子自己的快乐,是完全相同的事情的吗?”这个问题,而庄子则悄悄地混淆了两种“知道”,即庄子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和惠子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具体来说则是:(1)“庄子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的这个“知道”,必须要取决于“庄子对鱼的心理了解”;而“惠子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的这个“知道”,一般来说则取决于“惠子对庄子的心理和鱼的心理有双重的了解”。而且,惠子只要正确地否定“庄子知道鱼快乐”,也不一定需要自己有多么明白“鱼的心理”,他往往只需要对庄子的心理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就能做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2)因为鱼与人的心理是明显不同的,而且鱼根本就不会使用人的语言,“庄子与惠子所能做到的有效交流”与“庄子所能与鱼有的交流”的差距必然是天壤之别的。
所以,正是这种不解和混淆,惠子的回答变自然就是“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难道惠子就真的认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定会不知道庄子这个人而且是好朋友的任何想法吗?而庄子更是通过错误的自以为是把问题转移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于是有了这总结性的长句:“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1)庄子是怎么主观认定惠子知道庄子知道鱼儿快乐呢?(2)怎么知道与在哪里知道是同样的问题吗?
关键词:存在判断;价值判断;认识论;审美研究;快乐
《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对aesthetic(审美研究、美学)的定义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其认识论观点中,它被定义为对主观和感性情感的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对情感和品味的判断。美学研究艺术家如何想象、创造和诠释艺术作品;人们如何使用、欣赏和批评艺术;当人们看着画、听着音乐、读着诗歌的时候,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并理解那些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它还研究人们对艺术的感觉——为什么他们喜欢某些作品而不喜欢其他作品,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心情、信念和态度。本文主要通过《莊子·秋水》中的一篇著名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来对其中涉及的价值判断与存在判断做出分析,并因此对“审美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从而初步指出认识这两种判断对于“审美研究”的重要性。
以下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以下为现代版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我们首先将这个故事与最前面的关于“美学”的定义简单地联系起来,定义中的这个学科“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与庄子和惠子所讨论的“知不知道快乐的主题”是相通的,他们“所争论的知不知道快乐”也即定义中的“对主观和感性情感的研究”或“对情感和品味的判断”,很明显“快乐”正是一种主观情感。我们在这里掐掉的东西是“知不知道鱼快乐”,因为“快乐”和“知道”,实际上都是指有大脑、有意识的生命体(简称智能体)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智能体没有包括现代社会的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植物、微生物等这些东西,它们有的没有大脑,有的不是生命体。强行将“快乐”塞给这些东西是没有意义,因为它们完全不按照“快乐”来言行,“它们是否快乐”这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据(ultimately given);我们暂时也只能探讨智能体的“快乐”究竟是什么,而这对人或人类来说,是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实际情况是,真正去关心“鱼是不是快乐”的人是很少的。人们在行事时,并没有将某鱼是不是快乐作为终极价值判断来考虑;否则,人们就不该把鱼当成食物。退一万步讲,爱小动物的人或者素食主义者考虑“它们是不是快乐”,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快乐(或者自然地,自己感到快乐)。考察“鱼是不是快乐”这个问题,只是人们求知欲的表现,人们能因此而获得自己认识上的欲望的满足,这只是一个“纯粹认知上”的问题。但是,当人们考察人或自己是不是快乐的问题时,则除了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外,还会考虑到自己也在追求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这样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我们来对这个故事进行逐句分析。
庄子的“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实际上有以下这样的意思:
(1)庄子因为看见那些鱼在活动,于是主观地认定,这些鱼是处于悠闲自得的状态,进而判断,这些鱼在内心上是快乐的。(2)根据我们各自的心理体验(经验),以及我们对老庄的“出世”“避世”思想的了解,并不难知道,庄子实际上还表达出了一种“知道自己很难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庄子在认知上将心比心,他不仅将鱼当作了人,还将鱼当作了自己,鱼的快乐实际上是他自己追求的快乐。
惠子似乎发现了庄子在认知上所出现的一些漏洞,于是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我们能看到,这两位都已经默认对方知道“快乐”是什么,恰恰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只有人的快不快乐才是有意义的”这一前提,所以惠子才完全不能想到“庄子认为的鱼的快乐与人的快乐,同庄子自己的快乐,是完全相同的事情的吗?”这个问题,而庄子则悄悄地混淆了两种“知道”,即庄子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和惠子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具体来说则是:(1)“庄子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的这个“知道”,必须要取决于“庄子对鱼的心理了解”;而“惠子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的这个“知道”,一般来说则取决于“惠子对庄子的心理和鱼的心理有双重的了解”。而且,惠子只要正确地否定“庄子知道鱼快乐”,也不一定需要自己有多么明白“鱼的心理”,他往往只需要对庄子的心理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就能做是否知道“庄子明不明白鱼是否快乐”。(2)因为鱼与人的心理是明显不同的,而且鱼根本就不会使用人的语言,“庄子与惠子所能做到的有效交流”与“庄子所能与鱼有的交流”的差距必然是天壤之别的。
所以,正是这种不解和混淆,惠子的回答变自然就是“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难道惠子就真的认定,自己作为一个人一定会不知道庄子这个人而且是好朋友的任何想法吗?而庄子更是通过错误的自以为是把问题转移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于是有了这总结性的长句:“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1)庄子是怎么主观认定惠子知道庄子知道鱼儿快乐呢?(2)怎么知道与在哪里知道是同样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