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渗透了修炼内功、外有建树的管理哲学。应用于当今管理实践中,即是通过“内圣”与“外王”的现代性阐释来深化企业的内在素养和外在修为,通过二者的圆融结合来诠释企业经营的独到理念,从而探寻一条从根性上确保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路径。
关键词:内圣;外王;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并以无形的力量深深地镌刻在我們的民族心里与民族性格之中。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生价值观,并渗透进当代的企业管理中,指导企业塑造出卓越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而“内圣外王”作为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系统的核心理念,内含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人格理论和社会价值理论的精粹,是诸多学派和众多智士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企业通过内功修炼和外在建树提升外在形象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理性路径。
当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各国的企业经营者都在不断地搜寻可以实现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方法和途径。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自然得到了域外探秘者的强烈关注。尤其是日本、新加坡,他们成功地吸纳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并结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企业经营理念,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营管理格局,这不得不引起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经营界的深刻反思。我们应当承认,一个可以彪炳百年的民族企业,注定是通过内在的高尚思想修炼和外在的普世理念塑造来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因此,深刻领会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精髓,并融会贯通于我国的企业经营中,以增强我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当前亟不可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而“内圣外王”之道“是孔子对于尧舜禹三代王者相承之‘道之本统’之再建立”(蒋庆,2003)。由孟子、荀子、曾子、子思等发扬光大之,且在《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有系统的理论发挥。也就是说,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也触及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逐步意识到提升企业内在品质对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恰恰为培育企业成员素质和改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使企业经营者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探寻确保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方法策略。应当说,博大精深的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内圣”思想的当代管理意义
梁启超曾说到“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内圣的精髓就在于强调对人本身素养的提升。在企业中,一方面应当通过领导者的品性修炼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动向和价值理念,同时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员工的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整体的内功修为来提升企业的素质水平。
(一)“为政以德”: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修炼
“内圣外王之道”,其精义在于强调领导的自律,以道德作为领导的可靠前提、基础与担保,主张由圣而王,非圣不足以王。一个企业的兴亡,深深打着领袖的烙印。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应拥有现代化的专业管理才能,还应具备超凡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不仅在工作中能率先垂范,同时应当成为整个企业的精神导师。因此企业的领袖,务必要在“为政以德、以德导民”的道义指导下,凭借“正人正己”来为企业员工树立榜样,通过赢得组织成员的忠心追随从而激发整个团队的进取意识。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此理。
(二)“以人为本”:提升组织成员的人格魅力
精明的企业家在挑选人才时,往往更注重的是人的智慧和品性。孔子认为人性中具有接受“仁”的内在潜力,人们只要努力去实践教育,就能臻于完美的境界。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真正关心员工的德行培养。除了在选拔上严格要求,尽可能寻求个体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且坚信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通过个性化的培训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尤其在个人修养和人格素质上应当倾注更多的培养精力。同时要以谦和的态度对待下属,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爱的气氛,让员工视企业如家,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式的管理模式虽是无形的,但它却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在情感上产生出的巨大感化作用,使企业与员工之间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高月兰,2006)。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内圣”气息得以散播推广,进而转化为一种推动企业蓬勃兴盛的动力。
三、“外王”思想的管理实践价值
“外王”落行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促动企业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谋求一份社会公共价值。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而“诚信”与“道义”则恰是企业在社会中能够有所担当的最好注解。
(一)“以信为先”:良善企业经营理念的塑造
儒家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思想一直将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孔子曾说为政的要素有三:兵、食、信,其中“信”最为紧要。无兵,国亡;无食,人死;国亡人死,尚不足惜,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这个“信”字在儒家看来,是立民、立兵、立国之本。 企业的诚信经营是“外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表现在经营伦理的正确,即所谓的“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唯有以善为先、依诚而为,方可立世扬名。其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诚实讲信用,与公众交往言行一致,童叟无欺,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货真价实。即企业对顾客应以诚相待,注重经营道德的塑造,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建立良好的口碑。应当说诚信不仅是儒家管理思想之根本,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利”的立足点,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和资源,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典型标志。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言:“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儒家的‘信’”。因此,盈利不应当成为当今企业所追随的唯一终极目标,而是企业在履行了诚信职责之后的一份自然成果和回报。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但有助于改变行业不良风气,而且能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而这恰好彰显了“外王”思想的原生意义。
(二)“义利合一”: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
儒家的“义即道义。孟子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义”即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儒学强调追求“利”,必须树立道德理性之“义”,“放于利而行,多怨”,即放任自己一味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因此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要在道义的前提下求富贵,以正道生财。即就是确立“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的价值观来规范企业的利益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企业能功成名就,除了依靠自身的奋斗,也离不开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帮助。所以,企业在追求自身合理利润的同时,应当懂得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把谋求利润,发展企业的日常行为,积极融入国家繁荣、民众幸福的大局中去,这才是企业“义”的真正价值内涵,也恰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能够有所担当的直观体现,正是对“外王”思想的最好诠释。
因此,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企业经营方略,即在企业经营的活动中,用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这一过程涵盖了行为标准的“取之有义”,实际结果的“先义后利”,以及价值论断的“义利合一”。在企业经营中,形成以踏实勤奋的努力获取正当“阳光利润”的理念。在企业博弈中遵循“义”的竞争规则,寻求多方共赢,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唯有通过内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挥“内圣外王”的思想优势,经由“内圣”以至“外王”,同时实现二者的圆融和谐。从根性上修炼内功,引发由内而外的经营理念塑造。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从而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壮大和兴盛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彰显一个企业甚至一个民族借以立世扬名的不屈精神。
关键词:内圣;外王;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并以无形的力量深深地镌刻在我們的民族心里与民族性格之中。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以及人生价值观,并渗透进当代的企业管理中,指导企业塑造出卓越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而“内圣外王”作为贯穿整个儒家思想系统的核心理念,内含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是中国传统人格理论和社会价值理论的精粹,是诸多学派和众多智士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企业通过内功修炼和外在建树提升外在形象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理性路径。
当前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各国的企业经营者都在不断地搜寻可以实现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方法和途径。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自然得到了域外探秘者的强烈关注。尤其是日本、新加坡,他们成功地吸纳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华,并结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企业经营理念,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营管理格局,这不得不引起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经营界的深刻反思。我们应当承认,一个可以彪炳百年的民族企业,注定是通过内在的高尚思想修炼和外在的普世理念塑造来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因此,深刻领会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精髓,并融会贯通于我国的企业经营中,以增强我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当前亟不可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而“内圣外王”之道“是孔子对于尧舜禹三代王者相承之‘道之本统’之再建立”(蒋庆,2003)。由孟子、荀子、曾子、子思等发扬光大之,且在《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有系统的理论发挥。也就是说,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也触及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逐步意识到提升企业内在品质对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恰恰为培育企业成员素质和改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使企业经营者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探寻确保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方法策略。应当说,博大精深的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内圣”思想的当代管理意义
梁启超曾说到“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内圣的精髓就在于强调对人本身素养的提升。在企业中,一方面应当通过领导者的品性修炼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动向和价值理念,同时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员工的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整体的内功修为来提升企业的素质水平。
(一)“为政以德”: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修炼
“内圣外王之道”,其精义在于强调领导的自律,以道德作为领导的可靠前提、基础与担保,主张由圣而王,非圣不足以王。一个企业的兴亡,深深打着领袖的烙印。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应拥有现代化的专业管理才能,还应具备超凡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不仅在工作中能率先垂范,同时应当成为整个企业的精神导师。因此企业的领袖,务必要在“为政以德、以德导民”的道义指导下,凭借“正人正己”来为企业员工树立榜样,通过赢得组织成员的忠心追随从而激发整个团队的进取意识。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此理。
(二)“以人为本”:提升组织成员的人格魅力
精明的企业家在挑选人才时,往往更注重的是人的智慧和品性。孔子认为人性中具有接受“仁”的内在潜力,人们只要努力去实践教育,就能臻于完美的境界。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真正关心员工的德行培养。除了在选拔上严格要求,尽可能寻求个体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且坚信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通过个性化的培训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尤其在个人修养和人格素质上应当倾注更多的培养精力。同时要以谦和的态度对待下属,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爱的气氛,让员工视企业如家,对企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式的管理模式虽是无形的,但它却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在情感上产生出的巨大感化作用,使企业与员工之间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高月兰,2006)。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内圣”气息得以散播推广,进而转化为一种推动企业蓬勃兴盛的动力。
三、“外王”思想的管理实践价值
“外王”落行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促动企业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谋求一份社会公共价值。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而“诚信”与“道义”则恰是企业在社会中能够有所担当的最好注解。
(一)“以信为先”:良善企业经营理念的塑造
儒家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思想一直将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孔子曾说为政的要素有三:兵、食、信,其中“信”最为紧要。无兵,国亡;无食,人死;国亡人死,尚不足惜,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这个“信”字在儒家看来,是立民、立兵、立国之本。 企业的诚信经营是“外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表现在经营伦理的正确,即所谓的“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唯有以善为先、依诚而为,方可立世扬名。其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诚实讲信用,与公众交往言行一致,童叟无欺,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货真价实。即企业对顾客应以诚相待,注重经营道德的塑造,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建立良好的口碑。应当说诚信不仅是儒家管理思想之根本,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利”的立足点,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和资源,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典型标志。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言:“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儒家的‘信’”。因此,盈利不应当成为当今企业所追随的唯一终极目标,而是企业在履行了诚信职责之后的一份自然成果和回报。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但有助于改变行业不良风气,而且能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而这恰好彰显了“外王”思想的原生意义。
(二)“义利合一”: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
儒家的“义即道义。孟子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义”即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儒学强调追求“利”,必须树立道德理性之“义”,“放于利而行,多怨”,即放任自己一味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因此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要在道义的前提下求富贵,以正道生财。即就是确立“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的价值观来规范企业的利益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企业能功成名就,除了依靠自身的奋斗,也离不开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帮助。所以,企业在追求自身合理利润的同时,应当懂得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把谋求利润,发展企业的日常行为,积极融入国家繁荣、民众幸福的大局中去,这才是企业“义”的真正价值内涵,也恰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能够有所担当的直观体现,正是对“外王”思想的最好诠释。
因此,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企业经营方略,即在企业经营的活动中,用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这一过程涵盖了行为标准的“取之有义”,实际结果的“先义后利”,以及价值论断的“义利合一”。在企业经营中,形成以踏实勤奋的努力获取正当“阳光利润”的理念。在企业博弈中遵循“义”的竞争规则,寻求多方共赢,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唯有通过内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挥“内圣外王”的思想优势,经由“内圣”以至“外王”,同时实现二者的圆融和谐。从根性上修炼内功,引发由内而外的经营理念塑造。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从而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壮大和兴盛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彰显一个企业甚至一个民族借以立世扬名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