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仅仅要和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进行综合,还要和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综合教学。结合新课标,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多方面地掌握知识,把音乐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又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创编节奏等,让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给学生真正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聆听《春天来了》,学生可以感受歌曲活泼流畅的旋律,体验和小鸟一起歌唱春天的快乐情绪,尽情表达送走冬天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同学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春天的美丽景色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一时间,音乐课就成了欣赏课、美术课等。最后全班轻轻地哼唱起这首旋律,充分表现对春天的热爱,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音乐与历史的结合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在教学中,经常把历史知识贯穿于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各不相同,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这样,我的音乐课成了学生喜欢的综合课,更有效地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四、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音乐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如在教学二年级所学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查找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和草原人的好客,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很多牧民骑着骏马在茫茫草原上比赛。最后我还进行了拓展练习,让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去完善。拓展练习中,学生回忆还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会跳哪个民族的舞蹈,会画草原的哪些美景,并进行了演示。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学唱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得非常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我们现在所学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好的理念。比如角色方面的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地参与。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興趣。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应该将音乐教学和其它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这样就能逐步地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三疑三探”紧密结合,让学生大胆实践创新,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聆听《春天来了》,学生可以感受歌曲活泼流畅的旋律,体验和小鸟一起歌唱春天的快乐情绪,尽情表达送走冬天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同学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春天的美丽景色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一时间,音乐课就成了欣赏课、美术课等。最后全班轻轻地哼唱起这首旋律,充分表现对春天的热爱,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音乐与历史的结合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在教学中,经常把历史知识贯穿于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各不相同,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这样,我的音乐课成了学生喜欢的综合课,更有效地把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四、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音乐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如在教学二年级所学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查找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和草原人的好客,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很多牧民骑着骏马在茫茫草原上比赛。最后我还进行了拓展练习,让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去完善。拓展练习中,学生回忆还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会跳哪个民族的舞蹈,会画草原的哪些美景,并进行了演示。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学唱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得非常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我们现在所学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好的理念。比如角色方面的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地参与。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興趣。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应该将音乐教学和其它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这样就能逐步地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三疑三探”紧密结合,让学生大胆实践创新,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