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阐明对标教学核心内涵,提出了在相关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运用对标法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措施。根据对标教学过程的要点,选取适合教师自身情况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做到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的分析与整改教学活动,通过综合对比学习激发出来的动力,提高教学效果,该内容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反映良好。相关教学经验以期对从事相关领域的同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对标法 主体内涵 工程地質模拟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0-02
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范围较广[1-2],而且偏重于实际应用和理解,这给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3-5],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6-8]。
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利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测试技术,研究工程活动中的岩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和土的变形及其强度规律,解决工程建筑中有关岩土的工程技术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到的相关领域是比较多的,它与地质构造学、土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理论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课程因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重复的内容也比较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各个科目联系起来,把内容加以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仅可以很好的减少工程地质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性,还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课时,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很容易的掌握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确认最优做法并实施最优做法的方式来改善业绩的方法[9-11],将其理念应用于工程地质模拟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通过探讨对标教学法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活动的应用,为相关的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对标教学方法的内涵
对标教学核心内容为:以教师自身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树立教学标杆驱动力为手段。首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外部因素、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对象素质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探索,进而找出其存在的内在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案来提高教学效率。对标教学原理可用图1来表示。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教学目标的思想进行模仿、学习,进而能够寻找到一个更有效的途径来缩小差距,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更加完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目标对比法,来不断地发现团队所遇到的问题,在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好地教学技巧,进而和更加优秀的对象进行对照分析,采用一系列的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过程。
对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是在研究、讨论和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身行为,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教学对象(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标教学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教师自身条件与对标对象特点,明确两者之间的差距,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教学方法。对标教学主体核心内容为:寻找和确立合适的对标对象,对收集的对象和目标进行一定的差距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措施,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教学方法;努力完善教学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上文的一系列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领悟的内容是很多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会使得学习的时候,思维比较混乱,这样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也就很难把握这门科学的精髓和教学的效果。
对标教学为教学方案设定、设备配置、教学制度制定、教学课程设置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效果检验的方法,为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成果提供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衡量指标(如图2所示)
2 对标法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的运用
工程地质对标教学中,首先要进行具体的对标内容和步骤进行预先设定,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素质、决策制定和方案编制等。为了实现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的预设目标,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和途径进行的具有多层次性的教学任务设置和相应的教学材料安排(图3所示)。具体来说是为了达到对标教学的既定目标,对所必需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的分类和组合,并设定相关的章节的各种内容,协调不同章节之间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教学体系,在对标教学上实现层次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在对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内容:
(1)在计划和执行阶段,要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各资源要素的作用;同时根据目标要求和教学需求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确定激励方案,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及时地调整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保证对标教学的方向性、先进性和与时俱进。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表述为:调研分析,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合理规划,监控调整;完善机制,考评激励。
根据对标教学过程的要点,将对标内容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过程环节要素进行讨论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发出来的动力,来系统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到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时,首先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教育教学方法,主动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多听相关教师的课,吸纳不同风格,取长补短,尽快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特色。采用多种途径,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工作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态,使学生在学业成绩提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地震地质灾害,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问题,进而扩展成地质灾害链和立体防灾减灾教学。针对导致众多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对岩体破坏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力学、地质学等多方向知识,讨论岩石破坏过程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岩石由多种矿物成分构成,在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岩石内部会微观粒子一系列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能量,走宏观的物理角度来看,其空隙和裂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电子辐射等等,并由此让学生理解利用声发射、电测辐射、放射性、红外辐射、渗透率、波速和电阻率等物理场的变化特征可实现对岩石破坏信息的追踪和识别。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锻炼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3 结语
本文对对标教学基本理论和作用进行探讨总结和分析,阐明了对标教学的核心内涵,系统归纳分析了对标教学的主体要素。在应用对标教学法在进行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通过对标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玉科.工程地质学发展与创新思路探讨[J].岩土工程界,2002,5(5):20-22.
[2]王思敬,主编.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3]孙英学,张发明.“工程地质学”平台课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07-109.
[4]张宏兵,张发明,宋汉周.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引发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4-37.
[5]曹丽文,桑树勋地质工程专业研究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8,(2):84-86.
[6]朱术云,李小琴,朴春德,孙强.实例教学法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5(4):111-113.
[7]孙强,杨继红,朱术云.从认知过程探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05-107.
[8]孙强,朱术云,杨伟峰,等.从工程地质学讨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1.(3):54-56.
[9]汪东晓.对标管理的成效[J].中国石油石化,2008,(15):40-41.
[10]蔡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也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25-26.
[11]周冉.对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朱术云(1975—),男,安徽灵璧人,博士,教授,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教研工作。
【关键词】对标法 主体内涵 工程地質模拟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0-02
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范围较广[1-2],而且偏重于实际应用和理解,这给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3-5],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6-8]。
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利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测试技术,研究工程活动中的岩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和土的变形及其强度规律,解决工程建筑中有关岩土的工程技术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到的相关领域是比较多的,它与地质构造学、土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理论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课程因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重复的内容也比较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各个科目联系起来,把内容加以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仅可以很好的减少工程地质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性,还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课时,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很容易的掌握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确认最优做法并实施最优做法的方式来改善业绩的方法[9-11],将其理念应用于工程地质模拟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通过探讨对标教学法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活动的应用,为相关的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对标教学方法的内涵
对标教学核心内容为:以教师自身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树立教学标杆驱动力为手段。首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外部因素、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对象素质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探索,进而找出其存在的内在问题,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案来提高教学效率。对标教学原理可用图1来表示。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教学目标的思想进行模仿、学习,进而能够寻找到一个更有效的途径来缩小差距,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更加完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目标对比法,来不断地发现团队所遇到的问题,在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好地教学技巧,进而和更加优秀的对象进行对照分析,采用一系列的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过程。
对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是在研究、讨论和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身行为,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教学对象(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标教学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教师自身条件与对标对象特点,明确两者之间的差距,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教学方法。对标教学主体核心内容为:寻找和确立合适的对标对象,对收集的对象和目标进行一定的差距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措施,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教学方法;努力完善教学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上文的一系列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领悟的内容是很多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会使得学习的时候,思维比较混乱,这样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也就很难把握这门科学的精髓和教学的效果。
对标教学为教学方案设定、设备配置、教学制度制定、教学课程设置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效果检验的方法,为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成果提供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衡量指标(如图2所示)
2 对标法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的运用
工程地质对标教学中,首先要进行具体的对标内容和步骤进行预先设定,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素质、决策制定和方案编制等。为了实现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的预设目标,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和途径进行的具有多层次性的教学任务设置和相应的教学材料安排(图3所示)。具体来说是为了达到对标教学的既定目标,对所必需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的分类和组合,并设定相关的章节的各种内容,协调不同章节之间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教学体系,在对标教学上实现层次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在对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内容:
(1)在计划和执行阶段,要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各资源要素的作用;同时根据目标要求和教学需求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确定激励方案,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及时地调整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保证对标教学的方向性、先进性和与时俱进。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表述为:调研分析,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合理规划,监控调整;完善机制,考评激励。
根据对标教学过程的要点,将对标内容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过程环节要素进行讨论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发出来的动力,来系统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到工程地质模拟教学中时,首先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教育教学方法,主动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多听相关教师的课,吸纳不同风格,取长补短,尽快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特色。采用多种途径,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工作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态,使学生在学业成绩提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地震地质灾害,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问题,进而扩展成地质灾害链和立体防灾减灾教学。针对导致众多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对岩体破坏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力学、地质学等多方向知识,讨论岩石破坏过程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岩石由多种矿物成分构成,在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岩石内部会微观粒子一系列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能量,走宏观的物理角度来看,其空隙和裂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电子辐射等等,并由此让学生理解利用声发射、电测辐射、放射性、红外辐射、渗透率、波速和电阻率等物理场的变化特征可实现对岩石破坏信息的追踪和识别。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锻炼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3 结语
本文对对标教学基本理论和作用进行探讨总结和分析,阐明了对标教学的核心内涵,系统归纳分析了对标教学的主体要素。在应用对标教学法在进行工程地质模拟教学时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通过对标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玉科.工程地质学发展与创新思路探讨[J].岩土工程界,2002,5(5):20-22.
[2]王思敬,主编.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3]孙英学,张发明.“工程地质学”平台课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07-109.
[4]张宏兵,张发明,宋汉周.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引发人才培养方案革新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4-37.
[5]曹丽文,桑树勋地质工程专业研究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8,(2):84-86.
[6]朱术云,李小琴,朴春德,孙强.实例教学法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5(4):111-113.
[7]孙强,杨继红,朱术云.从认知过程探讨工程地质模拟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05-107.
[8]孙强,朱术云,杨伟峰,等.从工程地质学讨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1.(3):54-56.
[9]汪东晓.对标管理的成效[J].中国石油石化,2008,(15):40-41.
[10]蔡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也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25-26.
[11]周冉.对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朱术云(1975—),男,安徽灵璧人,博士,教授,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