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者就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谈谈做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考 数学活动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前段时间,我有机会去温岭听了“‘两岸三地’创新课型数学教学论坛”的观摩课,感受颇深,尤其是著名省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的二年级《看图说话》一课,他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他于朴实、灵活、和谐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思考
  以往的教法,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能做多少道题目,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满眼是分数,满脑是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今天,我们关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让每个孩子找到幸福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的思想在相互撞击中得到升华,使他们的生命在和谐中得到共振。上课伊始,钱老师出示四个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当一个学生说到红色三角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时,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是孩子一种不成熟的遐想。此时,钱老师并没有给予否定,用真诚的目光看着他,笑着对她说:“哦,你是想到四个小三角形也能拼成这样一个三角形,对吧?好的好的。”如果钱老师当时给予否定或者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那学生接下来可能就不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这节课。此时如果钱老师大力夸她想法奇特,与众不同,那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小手举起来,讲的内容也可能会离题十万八千里。正是钱老师的表扬恰到好处,精彩的课堂才得以继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教师始终充满真诚,充满温情,充满爱心地发问、引导;孩子们在钱老师的感染下,充满稚气的笑脸上,或写着思考,或流露微笑,或绽放快乐。美好的情绪,美好的氛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脸生动、一脸好奇、一脸灿烂,走进课堂的,当他们走出钱老师的课堂时脸上却多了份幸福,多了份满足,多了份探究,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目标吗?
  刚上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幼儿园学会了加法和减法,但也有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加减不分,尤其是在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时候用加,什么时候用减。他们只是简单地计算,但不明白加法和减法的意义。面对这两个问题,我抛开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计算的基础,从头开始。
  如:画面显示加法主题图片:有个小孩拿着一只纸鹤,另一个孩子手中拿两只纸鹤,一共有几只?学生看到这张照些图片,说的第一句话是只有一个词:“小朋友”或“纸鹤”。当出示三只小狗时,学生随口说出的也只是“小狗”。针对这一现象,我提示他们:“你们数一数你看到的东西分别有几个,然后说句完整的话。”一节课后,学生慢慢适应,能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图片的意思。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认识了增加和减少的意义,知道“又来了,跑来了,又摆了”等用语时是用加法,而“走了,飞走了,游走了,摘了,拿了”等用语时是用减法。
  二、在通俗、简洁、充满童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会思考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让学生弄懂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大多需要教师的“艺术”讲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也是通过语言这个桥梁,让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教师语言的处理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就要用儿童化语言和生活化语言,同时,还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钱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无穷的魅力,时时刻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当老师出示9个不同形状、颜色的图形时,问学生有几个图形,学生立即回答有9个图形。钱老师紧接着说:“这还不稀奇,这9个图形假如说数的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会数,你能不能用一个加法的算式表示出来?”一个通俗的“不稀奇”,对学生来说却非常具有挑战性。接著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下一个用算式表示图形的环节当中。“三角形说了,我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来考考大家”“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听好了,其他图形可要生气了”等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思考的热情也自然高涨。
  三、在独特精妙的设计中学会有意识地思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这一要求往往容易被忽视,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往往湮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难以接受并且理解、消化掉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从而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一好奇心极重、贪玩心较强的学龄段体现得更明显。
  从字面理解,“看图说话”,语文课中是看画面、说故事,数学课上看什么图?说什么话呢?钱老师数学课中的“看图说话”,有意识地研究图形的大小、形状,研究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图形间的转化,研究如何借助图形让枯燥的计算变得有趣、形象、有意义。整节课中,学生经历了分类,经历了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体验,收获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学习的积极情绪。
  名师就是名师,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他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教师连声赞叹。听名师的课,总觉得轻松愉快,师生关系亲切融洽,课堂氛围真实自然而无刻意做作之感,真正做到了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我们若要达到他现在的境界,还应脚踏实地地从结构严谨、精雕细琢、多层并进、愉快交流一步一步走过,只有经过长期研究与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四、在经历数学活动中学会思考,让“思考”有过程
  钱老师数学课中的“看图说话”,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必须让学生经历思考过程。因此,创建一个内容丰富、研究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思考的过程,积累思考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1.聚焦矛盾,让思考有抓手。
  课堂时空是有限的,往往是教师要专注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在辩论、思考和探讨中明确研究的问题,提高思维素质。
  2.回到源头,让思考有根基。
  “聚集矛盾”更多的是从相关的新知识或令人困惑旧知识的矛盾处入手,让思考有处下手,然后返回到生活之源,挑出被忽视或是学生的认识的盲区,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有更好的基础。
  在认识“面”的课堂里,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实”的一面,但并没有注重“虚”的一面,如茶杯口的面积,因为杯子是空的,让学生有误解,认为没有杯口面积。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看到较小面积的整体,而不能看到较大面积的整体,怎么比呢?这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参与真正的问题状态,超越课本相关的数学结论的理解,思考的基础更加坚实。
  3.关注差异,让思考有层次。
  一个成功的数学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知道了面积有大小之分。从下面的图形中任选2个比一比,看看哪个面积大,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出示4幅图形。(图1是6厘米×4厘米的黄色长方形,图2是6厘米×4厘米的橘色长方形,图3是10厘米×2厘米的绿色长方形,图4是边长2厘米的红色正方形,以及每个方格边长是1厘米的透明方格纸。)
  比较明显差异的大小(观察法):学生很快就比出图1和图4,图2和图4,图3和图4。(学生刚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就有学生问怎么比较图1和图3的面积。)六人一个小组分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提示:信封中还有一件礼物(特指方格纸),不到万不得已,请不要用。
  比较差不多的面积大小(重叠法、剪拼法):课堂教学中有学生认为一维长度可比的负迁移,认为只可以比较两个长方形一侧。学生反驳:你必须作出一个合适的角度重叠是做两个方面同时比较。
  有的学生将图1对折变成2个6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再量10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发现只够摆一個6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其实这种方法就是用同一标准“6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来量;有的学生都将图形对折,变成6厘米×2厘米与5厘米×2厘米的对比,其实这也是在找一个标准,因为对折后的图形宽一样,只要比长就可以了,这样就将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有的用最小的图形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摆图1和图3;还有的直接用信封中的透明方格纸度量,得出结论。其间,还有学生说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学生在上述数学活动中,表现很兴奋,都非常高兴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思考时,不仅要关心思考的结果,还要关心思考的过程。注重内需,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的探索经验将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未知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2]汪美玲.“数学思考”的思考[J].湖南教育,2006(6).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做数学、用数学,实现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感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巧妙地展示三维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意识;同时还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或策略,有效地激励学生和谐学习,从而实现促使学生灵活思维、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丰富学习途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产生积极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向上的心理倾向.运用多元方法,尽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才能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