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体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主要对体育教学方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的全面教育。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 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 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性
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必须要符合不同年龄、性别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与布置,都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任意选取。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动力,即学生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程度。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并促进学生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体育教师的教授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的年龄或性别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还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总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3 体育教学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相对环境宽广,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应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体育教学中,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优化教法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4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有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疏导法、竞赛法、冷却法、激励法等。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法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爱好程度及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创造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愿意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良好教学氛围,对学生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相反,如果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初级中学)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进行的全面教育。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 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 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性
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必须要符合不同年龄、性别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与布置,都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任意选取。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体育参与的心理动力,即学生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程度。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并促进学生心理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体育教师的教授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的年龄或性别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还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总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3 体育教学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相对环境宽广,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应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体育教学中,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优化教法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4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有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疏导法、竞赛法、冷却法、激励法等。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法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爱好程度及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创造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愿意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良好教学氛围,对学生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相反,如果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