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目标,笔者遵循“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育教学原则,坚持把实验主题词“主体·创造·发展”落实到数学教学中。众所周知,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有大量的实验,并且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建构该学科认知结构的良好环境,那么实验是否应该大步迈进初中数学课堂呢?如何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中来?笔者所在校数学科研组从2015年初起开始酝酿: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较高的数学能力,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创新的能力。学校数学科研组及时的提出了“初中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构建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笔者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不仅注意教法,更注意研究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数学活动实验,这既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又能作为其他问题的一个素材。因而可以成为研究一类问题的探索场所、归纳场所、演示场所、计算场所、运动场所等等,成为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可以经过逐渐的积累,形成一个“数学活动实验”的素材库。
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常见类型
以揭示数学问题内核为基础设计数学实验活动教学 数学问题的内核往往非常抽象,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就要动脑筋设计。例如,讲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以往我们是用实物在黑板上移动,用了电脑以后,如果仍是把鼠标点住图像“拖动”,这和实物“移动”就没有区别。实际上所谓图像的平移,它与解析式中的某一自变量是直接联系的。如何正确的刻画出自变量的变化与图像位置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自变量作为一个点,让它在数轴上移动,以表示它的变化,再建立自变量与图像之间的链接。结果,当鼠标点住数轴上表示自变量的点移动的时候,对应的图像就会随之发生移动。这样的设计,就能把问题的本质完全揭示出来,可以使学生对自变量的作用有深切的了解。
这类实验设计的模式是:描述事实——建立联系——揭示数学关系——反馈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书本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起始阶段,笔者安排了“示范领读”“设疑导读”“求知自读”三个阶段的阅读步骤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使他们懂得读书的重要,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品尝到读书的甜头。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精辟地告诉人们,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关键所在。“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质疑、设疑,创设问题情境等环节,诱导学生进入科学而严谨的思维境界,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積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绝对值”概念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甲、乙两车同时从某地出发,在同一时间内,甲向东行驶5千米,乙向西行驶4千米,哪辆车快?导议:通过有梯度的小问题组,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解答:①这个问题是否要考虑正5千米与负4千米呢?②如果把这个问题反映在数轴上,是否需要考虑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③如果这个问题“既要看方向,又要看距离”,那么要引进什么概念?通过“读、议”得出绝对值概念。为巩固概念,再提出一系列判断题,把思维引向又一个高度。如①一个数的绝对值能是负数吗?零的绝对值是什么?(目的是加深从代数意义上理解绝对值)②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吗?(联系复习有理数的概念,使学生对绝对值有个完整的概念)③某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什么?(从几何意义上理解绝对值)。通过判断,同学们对绝对值的概念加深了理解,还可以用代数归纳出绝对值的概念。这样,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不同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动脑、动眼、动口又动手,学思结合,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收到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双重效果。
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校原来的三个平行班,学生素质差不多,但自开展“初中数学活动实验教学”这一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的成绩各方面都比对照班表现了明显的优异性,每次测验,成绩都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
学生的数学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前,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都缺乏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学生数学的各方面素质都不如人意。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的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
本课题的后继性研究正在进一步实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后继性研究完成之后,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有关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理论将进一步得到充实,数学活动实验教学模式必然更趋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构建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笔者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不仅注意教法,更注意研究学法,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数学活动实验,这既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又能作为其他问题的一个素材。因而可以成为研究一类问题的探索场所、归纳场所、演示场所、计算场所、运动场所等等,成为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可以经过逐渐的积累,形成一个“数学活动实验”的素材库。
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常见类型
以揭示数学问题内核为基础设计数学实验活动教学 数学问题的内核往往非常抽象,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就要动脑筋设计。例如,讲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以往我们是用实物在黑板上移动,用了电脑以后,如果仍是把鼠标点住图像“拖动”,这和实物“移动”就没有区别。实际上所谓图像的平移,它与解析式中的某一自变量是直接联系的。如何正确的刻画出自变量的变化与图像位置的变化,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自变量作为一个点,让它在数轴上移动,以表示它的变化,再建立自变量与图像之间的链接。结果,当鼠标点住数轴上表示自变量的点移动的时候,对应的图像就会随之发生移动。这样的设计,就能把问题的本质完全揭示出来,可以使学生对自变量的作用有深切的了解。
这类实验设计的模式是:描述事实——建立联系——揭示数学关系——反馈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书本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起始阶段,笔者安排了“示范领读”“设疑导读”“求知自读”三个阶段的阅读步骤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使他们懂得读书的重要,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品尝到读书的甜头。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精辟地告诉人们,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关键所在。“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质疑、设疑,创设问题情境等环节,诱导学生进入科学而严谨的思维境界,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積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绝对值”概念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甲、乙两车同时从某地出发,在同一时间内,甲向东行驶5千米,乙向西行驶4千米,哪辆车快?导议:通过有梯度的小问题组,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解答:①这个问题是否要考虑正5千米与负4千米呢?②如果把这个问题反映在数轴上,是否需要考虑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③如果这个问题“既要看方向,又要看距离”,那么要引进什么概念?通过“读、议”得出绝对值概念。为巩固概念,再提出一系列判断题,把思维引向又一个高度。如①一个数的绝对值能是负数吗?零的绝对值是什么?(目的是加深从代数意义上理解绝对值)②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吗?(联系复习有理数的概念,使学生对绝对值有个完整的概念)③某数的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什么?(从几何意义上理解绝对值)。通过判断,同学们对绝对值的概念加深了理解,还可以用代数归纳出绝对值的概念。这样,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不同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动脑、动眼、动口又动手,学思结合,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收到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双重效果。
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校原来的三个平行班,学生素质差不多,但自开展“初中数学活动实验教学”这一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的成绩各方面都比对照班表现了明显的优异性,每次测验,成绩都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
学生的数学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前,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都缺乏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学生数学的各方面素质都不如人意。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的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
本课题的后继性研究正在进一步实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后继性研究完成之后,数学活动实验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有关数学活动实验教学的理论将进一步得到充实,数学活动实验教学模式必然更趋完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