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烘云托月作为国画的一种画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使其表现的人物或环境更加鲜明。本文主要以《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烘云托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7-02
《鸿门宴》一文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该文讲述了楚汉相争的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这是《鸿门宴》史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鸿门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体现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可是,在文中,直接刻画项羽的笔墨却很少,一共只有十五处,而且每处单看语言文字都十分简洁。然而项羽的形象却是栩栩如生,刻画得也是淋漓尽致,何以能做到这点,这不得不归功于太史公在人物表现方面的高超本领。这种本领,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烘云托月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后借用于写作之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做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或环境,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鸿门宴》是运用烘云托月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典范。
一、以诸多人物来烘托项羽形象
《鸿门宴》中出现的诸多主要人物,诸如沛公、张良、樊哙、项伯、范增、项庄等都对表现项羽的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都是为了烘托项羽的。下面试做阐述:
(一)以刘邦形象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刘邦在知道项羽要来攻打自己时,文中写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在遇到紧急的情况下,刘邦首先想到的是与谋士张良来商量对策,可见刘邦对其谋士张良是相当重视的,刘邦善于用人。可是项羽在听到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告密说是“沛公欲王关中”时,项羽的反应是:“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没有想到首先应该找谋士范增来商量对策,他独断专行惯了。文章正是用刘邦的善于用人来衬托项羽的独断,不善用人。在面对前来劝说张良的项伯时,刘邦“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想方设法,拉拢项伯,企图让项伯为自己“效力”。刘邦极有心机。可是面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在刘邦前来谢罪的时候,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非常轻易地就出卖了曹无伤,可是自己还全然不知后果的严重,项羽太直率了。文章正是用刘邦的富有心机来衬托项羽的“直率”,而这种“直率”乃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大弱点。
(二)以樊哙形象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张良见宴会上形势紧张,把情况告诉了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虽也“按剑而跽”,但连续的“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好理解。在樊哙“饮”完酒,“啖”完肉,一番流畅的说辞之后,项羽竟然“未有以应,曰‘坐’”。毫无疑问,樊哙是勇猛的,但是樊哙作为一位武将,却粗中有细,可谓智勇双全。但项羽却是极易被蒙蔽,语言之木讷,让人感觉其没有任何心计,在樊哙的衬托下,俨然只是一个“武夫”的形象。
(三)以两大集团内部的关系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刘邦集团以刘邦、张良、樊哙为核心,项羽集团以项羽、范增、项伯、项庄为核心。张良的身份等同于范增的身份,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文章开头写到:“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急击勿失!”范增告诉项羽刘邦野心很大,而且有“天子气”,但是行文到此,第一段结束了,后面没有写到项羽的任何回应。在鸿门宴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是“项王默然不应”。刘邦善于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张良得到充分重视,张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项羽对范增不理不睬,范增始终得不到项羽的信任,范增的才能在此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刘邦纳谏如流,项羽固执己见;刘邦信任谋士,项羽猜疑谋士。
两大集团内部的关系也很好地烘托出了项羽的形象。项羽独断又固执;不善用人又闭目塞听;缺乏心机和政治谋略,放虎归山,还浑然不觉;内部又不和谐统一。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二、以环境场面来烘托项羽形象
除了以人物来烘托项羽的形象以外,通过环境场面的对比描写来表现项羽的形象也是《鸿门宴》一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只不过,相对于通过人物来烘托,环境场面的烘托处于次要地位而已。试做阐述:
当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于项羽一个月破秦入咸阳,按理来说,就是刘邦称王,也无可厚非。可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一场景表明,双方实力悬殊,再加上项羽本就有称王的野心,项羽怎肯甘心看到刘邦称王,而自己称臣呢?所以在得知左司马告密的消息后,犹如晴天一个霹雳,项羽十分愤怒,决计第二天就要击败刘邦,其霸道之气可见一斑。再看鸿门宴宴会上座位的安排: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面朝东而坐,俨然是王者,刘邦面朝北而坐,在项羽眼里,刘邦只有俯首称臣的资格。不管怎样,刘邦也是抗秦的主力,当时,刘邦的地位应是与项羽的地位相当的。可是在项羽看来,刘邦比自己要卑微得多,从鸿门宴宴会座位的安排这一场面可见项羽的自大,而这种自大又是多么的盲目。以环境场面来烘托项羽,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和立体。
烘云托月法在刻画人物时得到运用的例子并不罕见,但是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此种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仔细研读《鸿门宴》一文,可以发现,为了表现和塑造项羽的形象,司马迁是处处用心,无时无刻不在烘托项羽,这是项羽形象在此文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赏析这篇古文,学习人物形象刻画时应该重点关注和学习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烘云托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7-02
《鸿门宴》一文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该文讲述了楚汉相争的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这是《鸿门宴》史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鸿门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体现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可是,在文中,直接刻画项羽的笔墨却很少,一共只有十五处,而且每处单看语言文字都十分简洁。然而项羽的形象却是栩栩如生,刻画得也是淋漓尽致,何以能做到这点,这不得不归功于太史公在人物表现方面的高超本领。这种本领,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烘云托月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后借用于写作之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做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或环境,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鸿门宴》是运用烘云托月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典范。
一、以诸多人物来烘托项羽形象
《鸿门宴》中出现的诸多主要人物,诸如沛公、张良、樊哙、项伯、范增、项庄等都对表现项羽的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都是为了烘托项羽的。下面试做阐述:
(一)以刘邦形象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刘邦在知道项羽要来攻打自己时,文中写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在遇到紧急的情况下,刘邦首先想到的是与谋士张良来商量对策,可见刘邦对其谋士张良是相当重视的,刘邦善于用人。可是项羽在听到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告密说是“沛公欲王关中”时,项羽的反应是:“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没有想到首先应该找谋士范增来商量对策,他独断专行惯了。文章正是用刘邦的善于用人来衬托项羽的独断,不善用人。在面对前来劝说张良的项伯时,刘邦“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想方设法,拉拢项伯,企图让项伯为自己“效力”。刘邦极有心机。可是面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在刘邦前来谢罪的时候,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非常轻易地就出卖了曹无伤,可是自己还全然不知后果的严重,项羽太直率了。文章正是用刘邦的富有心机来衬托项羽的“直率”,而这种“直率”乃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大弱点。
(二)以樊哙形象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张良见宴会上形势紧张,把情况告诉了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虽也“按剑而跽”,但连续的“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好理解。在樊哙“饮”完酒,“啖”完肉,一番流畅的说辞之后,项羽竟然“未有以应,曰‘坐’”。毫无疑问,樊哙是勇猛的,但是樊哙作为一位武将,却粗中有细,可谓智勇双全。但项羽却是极易被蒙蔽,语言之木讷,让人感觉其没有任何心计,在樊哙的衬托下,俨然只是一个“武夫”的形象。
(三)以两大集团内部的关系来烘托项羽的形象
刘邦集团以刘邦、张良、樊哙为核心,项羽集团以项羽、范增、项伯、项庄为核心。张良的身份等同于范增的身份,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文章开头写到:“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急击勿失!”范增告诉项羽刘邦野心很大,而且有“天子气”,但是行文到此,第一段结束了,后面没有写到项羽的任何回应。在鸿门宴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是“项王默然不应”。刘邦善于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张良得到充分重视,张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项羽对范增不理不睬,范增始终得不到项羽的信任,范增的才能在此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刘邦纳谏如流,项羽固执己见;刘邦信任谋士,项羽猜疑谋士。
两大集团内部的关系也很好地烘托出了项羽的形象。项羽独断又固执;不善用人又闭目塞听;缺乏心机和政治谋略,放虎归山,还浑然不觉;内部又不和谐统一。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二、以环境场面来烘托项羽形象
除了以人物来烘托项羽的形象以外,通过环境场面的对比描写来表现项羽的形象也是《鸿门宴》一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只不过,相对于通过人物来烘托,环境场面的烘托处于次要地位而已。试做阐述:
当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于项羽一个月破秦入咸阳,按理来说,就是刘邦称王,也无可厚非。可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一场景表明,双方实力悬殊,再加上项羽本就有称王的野心,项羽怎肯甘心看到刘邦称王,而自己称臣呢?所以在得知左司马告密的消息后,犹如晴天一个霹雳,项羽十分愤怒,决计第二天就要击败刘邦,其霸道之气可见一斑。再看鸿门宴宴会上座位的安排: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面朝东而坐,俨然是王者,刘邦面朝北而坐,在项羽眼里,刘邦只有俯首称臣的资格。不管怎样,刘邦也是抗秦的主力,当时,刘邦的地位应是与项羽的地位相当的。可是在项羽看来,刘邦比自己要卑微得多,从鸿门宴宴会座位的安排这一场面可见项羽的自大,而这种自大又是多么的盲目。以环境场面来烘托项羽,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和立体。
烘云托月法在刻画人物时得到运用的例子并不罕见,但是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此种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仔细研读《鸿门宴》一文,可以发现,为了表现和塑造项羽的形象,司马迁是处处用心,无时无刻不在烘托项羽,这是项羽形象在此文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赏析这篇古文,学习人物形象刻画时应该重点关注和学习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