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但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经常困扰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难题,通过分析在语言范畴内的汉英文化差异产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交际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实质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向中国大学生教授英语就面临着两种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经常成为困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严重阻碍了他们正确得体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通过分析汉英文化差异,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范畴内的汉英文化差异
1.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而英语没有四声,只有轻重音。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语音特点的影响,在讲英语时往往是力求把每一个单词都清楚地说出来,这种不论单词重要与否的发音习惯往往使得他们的话语缺乏重点,不易懂。同时,他们自己在听英语时也不易找出话语重点,结果影响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2.在词汇方面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从而导致一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如:政治(polices)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政治家(politician)是令人尊敬的伟大人物,而在英语中,politician仅指一种职业,不仅不会令人联想到德高望重,反而会令大多数英美人联想到“耍手段”、“弄权术”、“虚伪”等贬义词。
3.在语用中的差异。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可能因为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跨文化言语交际失败。现在以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语用差异。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过饭了吗?”或者问“你去哪?”在汉语的语境中,说话人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已经吃过饭了,或者是打听别人的真实去向,确切得说,他只是想和对方打个招呼。但是如果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我们仍然套用此方式,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或“Where are you going?”两句话来和对方打招呼,受话者不但会感到意外,还会以为说话者在间接地邀请他们吃饭呢,第二句话还有可能引起受话人的误解,以为说话人多管闲事,结果必将导致交际失败。
二、汉英文化差异敏感性低造成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我国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是造成他们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1.习惯按中国人的思维来表达英语,给交际带来了障碍。中国学生学英语时,他们往往习惯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而后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而换在某个外国的文化背景下,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
2.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语言交际的亲身体验。婴儿习得母语是从要吃要喝这些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逐步习得母语的功能和结构规律。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英语的环境,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教育还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语法和词汇学习当作为语言学习的全部,脱离实际运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反映出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差,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完成多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这就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尽管有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很强,但是语言交际能力却难令人满意,无法达到真正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英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语言等。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准确把握好教学时机。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讲解生词和词组不仅要教读音、拼写和字面意思,还要深入到文化涵义。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在英汉文化发生冲突时,应及时进行对比。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将这种差异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他们所代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3.要精心选好教学的角度。应站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上分析看待同一现象。我们在教写作时,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那么在教学策略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逐步认知理解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最终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
4.把握好合适的程度。文化是分层次的,文化迁移体现在不同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尝试从价值观、语境、交际者的非语言因素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刺激和训练。立足于这三个层面,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全面、准确,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5.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文化教学应是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关联地,而不是集中、说教、注入、孤立式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为内容,还包括其他文化,除高雅文化外,还应涉及大众文化习俗、仪式及其它生活方式、价值观、时空概念、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深层文化的内容,所讲授的文化信息来源应多渠道,如阅读、交流、大众媒体、实例分析、调查、到目的语国家实践等,多角度介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并从汉语文化、英语文化及其他语言文化等多重角度看待英语文化,采用启发式,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广大的外语教师不断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交际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实质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向中国大学生教授英语就面临着两种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经常成为困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严重阻碍了他们正确得体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通过分析汉英文化差异,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范畴内的汉英文化差异
1.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而英语没有四声,只有轻重音。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语音特点的影响,在讲英语时往往是力求把每一个单词都清楚地说出来,这种不论单词重要与否的发音习惯往往使得他们的话语缺乏重点,不易懂。同时,他们自己在听英语时也不易找出话语重点,结果影响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2.在词汇方面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从而导致一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如:政治(polices)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政治家(politician)是令人尊敬的伟大人物,而在英语中,politician仅指一种职业,不仅不会令人联想到德高望重,反而会令大多数英美人联想到“耍手段”、“弄权术”、“虚伪”等贬义词。
3.在语用中的差异。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可能因为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跨文化言语交际失败。现在以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语用差异。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过饭了吗?”或者问“你去哪?”在汉语的语境中,说话人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已经吃过饭了,或者是打听别人的真实去向,确切得说,他只是想和对方打个招呼。但是如果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我们仍然套用此方式,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或“Where are you going?”两句话来和对方打招呼,受话者不但会感到意外,还会以为说话者在间接地邀请他们吃饭呢,第二句话还有可能引起受话人的误解,以为说话人多管闲事,结果必将导致交际失败。
二、汉英文化差异敏感性低造成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我国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是造成他们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1.习惯按中国人的思维来表达英语,给交际带来了障碍。中国学生学英语时,他们往往习惯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而后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而换在某个外国的文化背景下,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
2.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语言交际的亲身体验。婴儿习得母语是从要吃要喝这些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逐步习得母语的功能和结构规律。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英语的环境,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教育还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语法和词汇学习当作为语言学习的全部,脱离实际运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反映出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差,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完成多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这就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尽管有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很强,但是语言交际能力却难令人满意,无法达到真正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英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语言等。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准确把握好教学时机。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讲解生词和词组不仅要教读音、拼写和字面意思,还要深入到文化涵义。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在英汉文化发生冲突时,应及时进行对比。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将这种差异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他们所代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3.要精心选好教学的角度。应站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上分析看待同一现象。我们在教写作时,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那么在教学策略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逐步认知理解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最终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
4.把握好合适的程度。文化是分层次的,文化迁移体现在不同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尝试从价值观、语境、交际者的非语言因素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刺激和训练。立足于这三个层面,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全面、准确,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5.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文化教学应是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关联地,而不是集中、说教、注入、孤立式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为内容,还包括其他文化,除高雅文化外,还应涉及大众文化习俗、仪式及其它生活方式、价值观、时空概念、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深层文化的内容,所讲授的文化信息来源应多渠道,如阅读、交流、大众媒体、实例分析、调查、到目的语国家实践等,多角度介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并从汉语文化、英语文化及其他语言文化等多重角度看待英语文化,采用启发式,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广大的外语教师不断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