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承载着人们社会文化生活和日常工作的功能,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城市景观不仅仅是空间与实体,更是一种文化。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这种人文关怀文化。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其华丽的外观,而更在于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一方面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的要求,才能成为城市的社会心理趋势。而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率和经济快速发展期,正是城市景观建设的上升期,城市文化和形象营造将成为城市重点关注的任务。中国城市景观时代已经来临。与此相对应的是现阶段中国城市景观营造存在着种种误区,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本关怀的缺乏,导致城市景观的视觉化和仪式感超越了其应该具有的人性化和功能性。现在的很多城市设计,往往片面追求“第一”带来的轰动效应,而未能真正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真正考虑城市空间环境与尺度的宜人与舒适。城市景观设施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便人们的使用
城市景观中的设施不仅是装饰,更是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但在现实中,城市建设往往背离了这一根本目的。在我国不少城市中,一些景观设计得巧夺天工,但人们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在一些城市,拥有精心修饰的草坪,但人们却不能在其上休息。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块大草坪分为若干小块,有的小块对行人开放,而有一些是不开放的,而不是我们一刀切的“禁止践踏”。
(二)注重一些细节
人文关怀的空间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城市的标识齐全,城市的设施考虑到各种需要等。曾有学者设想,沿着北京的主要干道全线设置大棚,为那些骑自行车的人避风挡雨,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三)关心一些特殊群体
这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等。仅以老年人为例,我国目前已经迈人老年社会行列。据联合国统计,1950~2000年间世界老年人增长为176%,而我国则为217%。更为严峻的是,我国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攀升 ,“银发浪潮”不可逆转。就地区而论,城市的老龄化趋势要比农村严重的多,这在大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首都北京市早在1990年就已经步人老年型城市,2000年老龄人口多达188 万 人 ,占其总人口的14.6%。老年社会要求我们的景观设施应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另外一个特殊群体是残疾人,有一部分人认为与偌大的城市相比,残疾人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分。为了区区一小部分利益而大兴土木,似乎没有这个必要。这个观点是一种误解。首先,从残疾人绝对数量角度看,世界上目前共有超过5亿的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 口 的10%,而 且每年还要新增1500万也就是说每天世界要新增残疾人约4万人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宇 。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并不是仅仅为了一小部分人利益,也并不是付出很大成本而收益甚微,事实上它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不仅如此,城市无障碍空间反映了一种空间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是一种“雪中送炭”的空间。
(一)城市无障碍空间收益是巨大的
关于城市无障碍空间,还有另外一种误解,那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成本太大,而收益太小,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 担。其实,这种观点十分片面。无障碍设施的成本并不是十分 昂贵,同动辄上千万、动辄上亿的城市建设大手笔相比,无障碍设施的支出只是杯水车薪,美国全国城市联盟都市研究部在1967年所作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三座符合美国无障碍建筑设计国家标准的建筑物,每座额外付出的经费不超过总工程造价的0.1%。我国的一部分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1998年6月竣工的南宁市图书馆,总投资近3000万元,其中无障碍设计额外付出的不过15万元。由此可见,无障碍设施并不是十分昂贵。
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收益却是十分明显的,如果缺乏无障碍设施,替代成本也是要付出的,要从许多方面支出成本来支撑残疾人相关活动,由于是分散支付的,实际上这些成本之和要远远大于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成本,这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对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成本与收益,不应仅仅只算经济账,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它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以至于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数字来衡量,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城市无障碍空间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空间理念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还牵涉到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竞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空问。一个城市的空问是一个城市精神内涵的体现,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的那样,“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这个城市的人在追求什么”。城市空间的建设实际上具有深刻的内涵。一个好的城市空间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陶冶人的城市空间,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人都有享受城市空间的公平使用权,不分种族、不分贫富,不分职业,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问题。缺乏这一前提,以人为本也就难以实现,因为没有公平,关心人、尊重人实际上就成为一句空话,更不用说陶冶人了。公平的城市空间是“雪中送炭”的城市空间,让那些弱势群体有同样的机会参与与享受,而不是一味的“锦上添花”,使城市的“马太效应”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只有这样,这个空间才能充满尊重、充满关心,才能真正陶冶人们的心灵。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就是给予了残疾人公平使用空间的权利,就是一个“雪中送炭”的空间,就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的具体体现。国际上早已有“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是小健全的社会”这样的理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社会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样道理,城市空间给予诸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平等机会,同样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理念,为了维护这一基本理念,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曾经做出了一个至今感人至深的举措。为了一位高位截瘫的学生的方便,校方不惜花巨资对学校的图书馆与教学楼等设施进行了改建,这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示。
城市景观虽然是空间与物质实体范畴,但是它与人际层面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城市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态度,更是体现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底蕴。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城市承载着人们社会文化生活和日常工作的功能,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城市景观不仅仅是空间与实体,更是一种文化。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这种人文关怀文化。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其华丽的外观,而更在于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一方面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的要求,才能成为城市的社会心理趋势。而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率和经济快速发展期,正是城市景观建设的上升期,城市文化和形象营造将成为城市重点关注的任务。中国城市景观时代已经来临。与此相对应的是现阶段中国城市景观营造存在着种种误区,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本关怀的缺乏,导致城市景观的视觉化和仪式感超越了其应该具有的人性化和功能性。现在的很多城市设计,往往片面追求“第一”带来的轰动效应,而未能真正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真正考虑城市空间环境与尺度的宜人与舒适。城市景观设施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便人们的使用
城市景观中的设施不仅是装饰,更是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但在现实中,城市建设往往背离了这一根本目的。在我国不少城市中,一些景观设计得巧夺天工,但人们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在一些城市,拥有精心修饰的草坪,但人们却不能在其上休息。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块大草坪分为若干小块,有的小块对行人开放,而有一些是不开放的,而不是我们一刀切的“禁止践踏”。
(二)注重一些细节
人文关怀的空间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城市的标识齐全,城市的设施考虑到各种需要等。曾有学者设想,沿着北京的主要干道全线设置大棚,为那些骑自行车的人避风挡雨,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三)关心一些特殊群体
这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等。仅以老年人为例,我国目前已经迈人老年社会行列。据联合国统计,1950~2000年间世界老年人增长为176%,而我国则为217%。更为严峻的是,我国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攀升 ,“银发浪潮”不可逆转。就地区而论,城市的老龄化趋势要比农村严重的多,这在大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首都北京市早在1990年就已经步人老年型城市,2000年老龄人口多达188 万 人 ,占其总人口的14.6%。老年社会要求我们的景观设施应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另外一个特殊群体是残疾人,有一部分人认为与偌大的城市相比,残疾人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分。为了区区一小部分利益而大兴土木,似乎没有这个必要。这个观点是一种误解。首先,从残疾人绝对数量角度看,世界上目前共有超过5亿的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 口 的10%,而 且每年还要新增1500万也就是说每天世界要新增残疾人约4万人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宇 。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并不是仅仅为了一小部分人利益,也并不是付出很大成本而收益甚微,事实上它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不仅如此,城市无障碍空间反映了一种空间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是一种“雪中送炭”的空间。
(一)城市无障碍空间收益是巨大的
关于城市无障碍空间,还有另外一种误解,那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成本太大,而收益太小,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 担。其实,这种观点十分片面。无障碍设施的成本并不是十分 昂贵,同动辄上千万、动辄上亿的城市建设大手笔相比,无障碍设施的支出只是杯水车薪,美国全国城市联盟都市研究部在1967年所作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三座符合美国无障碍建筑设计国家标准的建筑物,每座额外付出的经费不超过总工程造价的0.1%。我国的一部分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1998年6月竣工的南宁市图书馆,总投资近3000万元,其中无障碍设计额外付出的不过15万元。由此可见,无障碍设施并不是十分昂贵。
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收益却是十分明显的,如果缺乏无障碍设施,替代成本也是要付出的,要从许多方面支出成本来支撑残疾人相关活动,由于是分散支付的,实际上这些成本之和要远远大于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成本,这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对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成本与收益,不应仅仅只算经济账,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它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以至于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数字来衡量,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城市无障碍空间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空间理念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还牵涉到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竞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空问。一个城市的空问是一个城市精神内涵的体现,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的那样,“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这个城市的人在追求什么”。城市空间的建设实际上具有深刻的内涵。一个好的城市空间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陶冶人的城市空间,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人都有享受城市空间的公平使用权,不分种族、不分贫富,不分职业,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问题。缺乏这一前提,以人为本也就难以实现,因为没有公平,关心人、尊重人实际上就成为一句空话,更不用说陶冶人了。公平的城市空间是“雪中送炭”的城市空间,让那些弱势群体有同样的机会参与与享受,而不是一味的“锦上添花”,使城市的“马太效应”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只有这样,这个空间才能充满尊重、充满关心,才能真正陶冶人们的心灵。
城市无障碍空间的塑造,就是给予了残疾人公平使用空间的权利,就是一个“雪中送炭”的空间,就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的具体体现。国际上早已有“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是小健全的社会”这样的理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对残疾人这个社会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样道理,城市空间给予诸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平等机会,同样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理念,为了维护这一基本理念,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曾经做出了一个至今感人至深的举措。为了一位高位截瘫的学生的方便,校方不惜花巨资对学校的图书馆与教学楼等设施进行了改建,这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示。
城市景观虽然是空间与物质实体范畴,但是它与人际层面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城市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态度,更是体现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底蕴。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