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考核指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四化”特征:阅读个性化、选材多元化、题型丰富化、思维拓展化。围绕学生的学识能力水平注重文学类文本策略指导,能更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揣摩文学类文本的构思及表达主旨,能改变传统的被动阅读学习的尴尬境地,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学习时间内找到提高自身文学理解能力的途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语言感知和综合理解能力水平。
一.关注文学文本“名典性”,精选素材开眼界
我们纵观2011以来的全国各地的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类考题,不难发现名家的经典片段占据了大多数,尤其体现在文学类文本中,选文的精致经典、人性探求、文化内涵深刻的特点非常突出,体现了“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的特征。从相关的经典片段中挖掘可阅读的素材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阔知识视野和丰富思维感知。
找出文学类文本中的“典范味”,就是要在归纳高考命题特征基础上,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富有情趣和哲理性的文学,让他们带着虔诚和探究的心情体味“大家风范”的内涵意义。我们以2013年部分地区的文学类阅读文本素材为例,像全国新课标(Ⅱ)阿城《峡谷》、广东的师陀《过岭》、山东的余华《活着》和沈从文的《定和是个音乐迷》、江苏的老舍《何荣何许人也》等都是具有一定典范性的阅读文本素材。归纳这些文本,具有如下的特征:(1)考查的素材多为抒情散文或者叙事类的散文、随笔、小品文等,内涵意义深刻,体现对普通人的关注。(2)多为现当代的名家,融合了他们较为成熟的写作艺术风格,展现富有特色的创作思维结构。(3)文化味浓厚,尤其对传统文化中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等较为关注,展现了对人性中“求真、求善、求美”的深入探索。(4)所选择的素材简短精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美文的原汁原味,让学生用心去品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名家的经典片段为风向标,注重时代性和多元化,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学习中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积淀。我们在关注文学文本“名典性”基础上,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筛选具有一定哲理性和生活性的散文,让学生用心去品尝其中的新鲜;另一方面,关注名家的美文,搜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本素材,除了要关注迟子建、龙应台、宗璞、朱以撒、冯骥才等现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外,还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些作品。唯有如此“精挑细选”,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研读过程做到“连贯性”,解读素材抓要旨
文学类阅读的核心在于读法的运用上。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突出阅读的研究性和欣赏性,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一定的激情和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突出研究阅读的重要引导价值,应把握好整体阅读、探究理解阅读和提炼欣赏阅读几个环节。在整体阅读中,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带着思考来主动参与阅读,简要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在探究理解阅读上,要求学生以精读的方式,通过上下文对比阅读、圈点关键点等方式来深入剖析其中的信息要点,发现文本中的精彩之处;在欣赏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于我心有戚戚”中体会领悟,鼓励学生从自我的内心深处来激起共鸣,深化理解感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另一方面,关注上述研读的前后联系,让他们在彼此关联的过程中更好掌握理解方法。
在这些环节的把握中应该突出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体的整体认知感悟来找出其中的表达重点。教师要求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可从具有典型性的深思过程中对个性的问题进行思索,学会归类找规律,最终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解读方法。例如,在2013年山东的《定和是个音乐迷》的阅读中,可要求学生对“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进行深思,结合文章的题目,要求学生仔细体味音乐在陶冶情操和愉心养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筛选有效阅读学习方法,比如,语句提示法,找出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来筛选暗含信息要点;线索跟踪法,从表达的线索中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以找出其中的核心要义。
三.模拟训练突出“实战性”,总结归纳找规律
高考如战场,说的就是其残酷性和情境性。以模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紧张情境中集中心思,主动探究阅读文学类文本,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临阵实战的经验和本领,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水平。通过对模拟的归纳总结来发现可借鉴探究之处,更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主动性和激情,激活学习潜能。
我们在模拟高考的情境中,应该突出量和度的把握。可根据学生的整体阅读学习水平,每日为他们提供一篇文学类片段,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20分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题完成情况,建议他们作如下的归纳:(1)找出近期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中具有共性的试题,让他们从命题者的角度考虑命题的价值意义。(2)归纳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尤其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试题予以必要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答题的准确性。(3)总结自己阅读中的成功经验方法,鼓励他们在相互展示交流中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阅读理解方法。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模拟考试,能使得学生对阅读理解產生深刻的印象,形成自觉主动的归纳和综合运用意识。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载体,让他们在团队式的表达中互通有无,发现更为新颖和科学的阅读理解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修正学生在阅读归纳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最为简便的方法来找出最具有适用性的解题技巧策略,让他们在自我归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技能。
四.解题格式强调“规范化”,综合考量显技能
解题的格式是学生在答题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旦违背了规则就会付出代价。运用规范的格式来破解阅读理解中的难题,不仅能体现出自身的学识素养,更能够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更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亮点。
在格式的规范中,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1)尽量使用原文中的词汇来表达语意,展现自己的理解感知综合运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感悟。(2)运用好相关术语,让阅卷老师从学生的表述中体味到语言技能的积累运用,像在表达技巧上,可有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在结构安排上,可有烘托铺垫、伏笔照应、起承转合等。(3)在答题的分值把握上,应该根据分值的不同,围绕相关内容有重点地突出表达要点,增强得分的亮点。(4)把握好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做到先重后轻、避虚就实。例如,在表述“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类的问题时,应该按照“使用的手法 内容 效果/作用”的格式来表述,注重突出表现手法和作用,常见表现手法有: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作用主要有: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等。掌握好这些格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更能够使得学生在自我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认知策略,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的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水平。
如上所言,关注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运用,应在突出经典性和多元化基础上,多给学生以自我研读、品味欣赏和总结反思的机会,让他们在感悟过程中体味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以多元化阅读为根本,活化感知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和文本对话中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让他们尝试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阅读理解思维过程,帮助他们积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底蕴。
陈小刚,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一.关注文学文本“名典性”,精选素材开眼界
我们纵观2011以来的全国各地的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类考题,不难发现名家的经典片段占据了大多数,尤其体现在文学类文本中,选文的精致经典、人性探求、文化内涵深刻的特点非常突出,体现了“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的特征。从相关的经典片段中挖掘可阅读的素材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阔知识视野和丰富思维感知。
找出文学类文本中的“典范味”,就是要在归纳高考命题特征基础上,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富有情趣和哲理性的文学,让他们带着虔诚和探究的心情体味“大家风范”的内涵意义。我们以2013年部分地区的文学类阅读文本素材为例,像全国新课标(Ⅱ)阿城《峡谷》、广东的师陀《过岭》、山东的余华《活着》和沈从文的《定和是个音乐迷》、江苏的老舍《何荣何许人也》等都是具有一定典范性的阅读文本素材。归纳这些文本,具有如下的特征:(1)考查的素材多为抒情散文或者叙事类的散文、随笔、小品文等,内涵意义深刻,体现对普通人的关注。(2)多为现当代的名家,融合了他们较为成熟的写作艺术风格,展现富有特色的创作思维结构。(3)文化味浓厚,尤其对传统文化中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等较为关注,展现了对人性中“求真、求善、求美”的深入探索。(4)所选择的素材简短精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美文的原汁原味,让学生用心去品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名家的经典片段为风向标,注重时代性和多元化,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学习中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积淀。我们在关注文学文本“名典性”基础上,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筛选具有一定哲理性和生活性的散文,让学生用心去品尝其中的新鲜;另一方面,关注名家的美文,搜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本素材,除了要关注迟子建、龙应台、宗璞、朱以撒、冯骥才等现当代大家的典范之作外,还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些作品。唯有如此“精挑细选”,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研读过程做到“连贯性”,解读素材抓要旨
文学类阅读的核心在于读法的运用上。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突出阅读的研究性和欣赏性,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一定的激情和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突出研究阅读的重要引导价值,应把握好整体阅读、探究理解阅读和提炼欣赏阅读几个环节。在整体阅读中,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带着思考来主动参与阅读,简要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在探究理解阅读上,要求学生以精读的方式,通过上下文对比阅读、圈点关键点等方式来深入剖析其中的信息要点,发现文本中的精彩之处;在欣赏阅读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于我心有戚戚”中体会领悟,鼓励学生从自我的内心深处来激起共鸣,深化理解感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另一方面,关注上述研读的前后联系,让他们在彼此关联的过程中更好掌握理解方法。
在这些环节的把握中应该突出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体的整体认知感悟来找出其中的表达重点。教师要求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可从具有典型性的深思过程中对个性的问题进行思索,学会归类找规律,最终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解读方法。例如,在2013年山东的《定和是个音乐迷》的阅读中,可要求学生对“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进行深思,结合文章的题目,要求学生仔细体味音乐在陶冶情操和愉心养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筛选有效阅读学习方法,比如,语句提示法,找出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来筛选暗含信息要点;线索跟踪法,从表达的线索中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以找出其中的核心要义。
三.模拟训练突出“实战性”,总结归纳找规律
高考如战场,说的就是其残酷性和情境性。以模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紧张情境中集中心思,主动探究阅读文学类文本,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临阵实战的经验和本领,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水平。通过对模拟的归纳总结来发现可借鉴探究之处,更利于培养他们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主动性和激情,激活学习潜能。
我们在模拟高考的情境中,应该突出量和度的把握。可根据学生的整体阅读学习水平,每日为他们提供一篇文学类片段,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20分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题完成情况,建议他们作如下的归纳:(1)找出近期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中具有共性的试题,让他们从命题者的角度考虑命题的价值意义。(2)归纳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尤其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试题予以必要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答题的准确性。(3)总结自己阅读中的成功经验方法,鼓励他们在相互展示交流中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阅读理解方法。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模拟考试,能使得学生对阅读理解產生深刻的印象,形成自觉主动的归纳和综合运用意识。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载体,让他们在团队式的表达中互通有无,发现更为新颖和科学的阅读理解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修正学生在阅读归纳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最为简便的方法来找出最具有适用性的解题技巧策略,让他们在自我归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技能。
四.解题格式强调“规范化”,综合考量显技能
解题的格式是学生在答题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旦违背了规则就会付出代价。运用规范的格式来破解阅读理解中的难题,不仅能体现出自身的学识素养,更能够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更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亮点。
在格式的规范中,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1)尽量使用原文中的词汇来表达语意,展现自己的理解感知综合运用能力水平,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感悟。(2)运用好相关术语,让阅卷老师从学生的表述中体味到语言技能的积累运用,像在表达技巧上,可有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在结构安排上,可有烘托铺垫、伏笔照应、起承转合等。(3)在答题的分值把握上,应该根据分值的不同,围绕相关内容有重点地突出表达要点,增强得分的亮点。(4)把握好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做到先重后轻、避虚就实。例如,在表述“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类的问题时,应该按照“使用的手法 内容 效果/作用”的格式来表述,注重突出表现手法和作用,常见表现手法有: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作用主要有: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等。掌握好这些格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更能够使得学生在自我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认知策略,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的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水平。
如上所言,关注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运用,应在突出经典性和多元化基础上,多给学生以自我研读、品味欣赏和总结反思的机会,让他们在感悟过程中体味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以多元化阅读为根本,活化感知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和文本对话中体味作者的表达意图,让他们尝试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阅读理解思维过程,帮助他们积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底蕴。
陈小刚,教师,现居江苏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