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北风吹过》,你乘着“花地”东风,一路采摘着诗意小花。尽管道路弯曲,但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几经酷暑寒冬又迎来春华秋实,你倍感与《羊城晚报》“花地”的情深意重。2007年的秋天,你与“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期而遇。先是“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50周年座谈会,并将50年来的副刊电子文本赠给该馆收藏;跟着,你携诗集《以生命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连同由中国作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同名专题片收进了文学馆。原来,你与1957年创办的《羊城晚报》同龄,你籍着彼此间与生俱来的缘分,诗意地生长在“花地”的田畦里。
实话实说,在当今喧嚣的尘世中,我早已随波逐流,日渐世俗。虽然也每天看书读报,但每每开卷便直奔股市、房市等数据游戏。文学艺术与我渐行渐远,就连你不断推出的新作,也只是“照顾性”地拜读拜读。还好,我也就因此自觉不自觉地“被文学”了,心灵深处时常会泛起些许感悟。每当停止按动电脑键盘,提起笔竟一时写不出某个常用字来,自责之心油然而生——自己怎么就把不应该丢失的东西给丢了?以至几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何等地喜欢文学。
而你每天都在忙碌着,但你始终能在浮躁中掌控人生的从容,总能守望住心中那一片纯净乐土。你的真爱在人间,坚信冬季过去是春天,黑夜过去是黎明;你的诗心为祖国跳动,坚持用痛心疾首的鞭挞和感天动地的褒叹谱写出一首首诗篇。我想,这都是因为你一直行走在“花地”间,你以诗人的名义在这样一块沃土里辛勤耕耘。为此,你赢得了缪斯的青睐,你融进了诗意的境界。
你的诗人情怀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女儿。女儿丘映晏,这位80后女孩竟也曾偶然闯进了“花地”。2006年,女儿在广外大上大三,恰逢“花地”纪念海涅逝世150周年,你的《海涅,请你告诉我》,女儿的《2006:海涅与马克思的对话》——一次父女“诗弈”竟把如此大的话题带进了“花地”。如今,女儿在马克思、海涅的故乡德国留学、工作,奔波、拼搏的异国生活,也许令她无暇顾及文学艺术。不过,我们都希望她能在德国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里将当年的“话题”延续、深化、提升。
有一种评论叫理解。杨克先生在“花地”里这样评说你:丘树宏和诗界并没有很深的联系,也不追逐什么诗潮,他写感动自己的事物,也试图以此打动读者。他认为把“灼痛肌肤和神经的心跳”传递给他人不仅仅是诗风问题,他渴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写作,他存在,以生命的名义。
有一种理解叫共鸣。正如北京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共同看法:诗人丘树宏创作的可贵之处首先不是技巧而在于精神境界,在于文化形态、情感呈现、生命形态。他的诗歌于直白平淡中见绚丽,舒缓悠长中见深刻。
有一种共鸣叫感恩。你的人生与《羊城晚报》同步,你在“花地”里敞露心扉:我只是从“花地”上走来的一个小小的诗人——是“花地”发现了我、支持了我、培育了我、成就了我。
是的,“花地”是文学的园地,她到处绿草盈盈,百花盛开:“花地”是文学的舞台,她任凭泉水叮咚,鸟儿啁啾。而你,只不过是这园地里的一棵小草,正沐浴着阳光雨露拔节成长。为此,我要与你一起祝福《羊城晚报》!感恩“花地”!
2010年8月于中山
几经酷暑寒冬又迎来春华秋实,你倍感与《羊城晚报》“花地”的情深意重。2007年的秋天,你与“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期而遇。先是“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50周年座谈会,并将50年来的副刊电子文本赠给该馆收藏;跟着,你携诗集《以生命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连同由中国作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同名专题片收进了文学馆。原来,你与1957年创办的《羊城晚报》同龄,你籍着彼此间与生俱来的缘分,诗意地生长在“花地”的田畦里。
实话实说,在当今喧嚣的尘世中,我早已随波逐流,日渐世俗。虽然也每天看书读报,但每每开卷便直奔股市、房市等数据游戏。文学艺术与我渐行渐远,就连你不断推出的新作,也只是“照顾性”地拜读拜读。还好,我也就因此自觉不自觉地“被文学”了,心灵深处时常会泛起些许感悟。每当停止按动电脑键盘,提起笔竟一时写不出某个常用字来,自责之心油然而生——自己怎么就把不应该丢失的东西给丢了?以至几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何等地喜欢文学。
而你每天都在忙碌着,但你始终能在浮躁中掌控人生的从容,总能守望住心中那一片纯净乐土。你的真爱在人间,坚信冬季过去是春天,黑夜过去是黎明;你的诗心为祖国跳动,坚持用痛心疾首的鞭挞和感天动地的褒叹谱写出一首首诗篇。我想,这都是因为你一直行走在“花地”间,你以诗人的名义在这样一块沃土里辛勤耕耘。为此,你赢得了缪斯的青睐,你融进了诗意的境界。
你的诗人情怀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女儿。女儿丘映晏,这位80后女孩竟也曾偶然闯进了“花地”。2006年,女儿在广外大上大三,恰逢“花地”纪念海涅逝世150周年,你的《海涅,请你告诉我》,女儿的《2006:海涅与马克思的对话》——一次父女“诗弈”竟把如此大的话题带进了“花地”。如今,女儿在马克思、海涅的故乡德国留学、工作,奔波、拼搏的异国生活,也许令她无暇顾及文学艺术。不过,我们都希望她能在德国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里将当年的“话题”延续、深化、提升。
有一种评论叫理解。杨克先生在“花地”里这样评说你:丘树宏和诗界并没有很深的联系,也不追逐什么诗潮,他写感动自己的事物,也试图以此打动读者。他认为把“灼痛肌肤和神经的心跳”传递给他人不仅仅是诗风问题,他渴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写作,他存在,以生命的名义。
有一种理解叫共鸣。正如北京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共同看法:诗人丘树宏创作的可贵之处首先不是技巧而在于精神境界,在于文化形态、情感呈现、生命形态。他的诗歌于直白平淡中见绚丽,舒缓悠长中见深刻。
有一种共鸣叫感恩。你的人生与《羊城晚报》同步,你在“花地”里敞露心扉:我只是从“花地”上走来的一个小小的诗人——是“花地”发现了我、支持了我、培育了我、成就了我。
是的,“花地”是文学的园地,她到处绿草盈盈,百花盛开:“花地”是文学的舞台,她任凭泉水叮咚,鸟儿啁啾。而你,只不过是这园地里的一棵小草,正沐浴着阳光雨露拔节成长。为此,我要与你一起祝福《羊城晚报》!感恩“花地”!
2010年8月于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