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要求:一方面确立对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打破传统的高分取人的思想和升学率取向的狭窄的课程观念,转向“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通过对教材内容结构的重新梳理整合,把历史知识重新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顺序,更容易形成知识建模,形成学生更容易内化的新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传授教材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实现历史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一、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这样才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子目录“和平解放西藏”整合到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来讲述,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这样调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是指1949年10月1日之后,调整后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样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二、以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整合教材,突出教材重难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以突出重点,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断点。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时,可先讲述苏联发展模式——苏联模式的利弊;再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随后再讲述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巨变两个子目录。这样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从而突出了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在最佳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内容,也符合学生的理解顺序。
三、以教材隐现的主题整合,构建知识模块
主题学习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材中大都隐现单元的主题内容,但又分散在多节课中,因此要让学生能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就要对教材重新整合,实现主题内容的完整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在学习外交成就时可以把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欧建交、中国与亚非拉等国建交,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外交成就——港澳回归,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外交成就——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题,实现学生对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强调历史再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主题知识模块。
四、以联系乡土历史整合,体现历史现实感
教材一般只是提及基本的历史史实,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教师可以把学生家乡历史发展实际与课本知识整合起来。渗透了乡土历史文化信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的研究和探讨,达到对教材中所提到的类似情形的延伸和理解,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子目录“对外开放的窗口中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家乡连云港看开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连云港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发展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利用家乡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以历史线索整合形成专题,增添历史复习的活力
历史教材编排一般依托一定的历史发展线索,但知识点往往分布在多节课之中,如何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时可以从“近代社会确立”的形成过程着手,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整合专题。1.近代社会确立的条件:①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②经济上——新航路开辟;③政治上——资产阶级形成。2.近代社会确立的方式:①以资产阶级革命方式;②以民族解放形式;③以改革的形式。3.近代社会确立的完成:一般认为在工业革命后基本完成,即19世纪60—70年代。又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进行中国近代史复习时,可以依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之一——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来整合复习。西方列强的侵略:可以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知识有机整合;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可以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进行归纳整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达成培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六、以课标的三维目标整合,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又能感悟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以史明理,以史为鉴”的价值取向。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面貌》和第6课《开放与交流》两课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盛唐时代特征,突出那一时期唐帝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来自于创新与开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开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始动力,使他们自觉形成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认识,“以史明智”,并付诸于行动,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培养方向,更要求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在合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时效性地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材,这样才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子目录“和平解放西藏”整合到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来讲述,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这样调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是指1949年10月1日之后,调整后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样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二、以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整合教材,突出教材重难点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中间的2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随后,思维的集中程度逐渐下降,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以突出重点,及时把握好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段,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断点。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尔塔”》时,可先讲述苏联发展模式——苏联模式的利弊;再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随后再讲述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巨变两个子目录。这样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从而突出了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在最佳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内容,也符合学生的理解顺序。
三、以教材隐现的主题整合,构建知识模块
主题学习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材中大都隐现单元的主题内容,但又分散在多节课中,因此要让学生能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就要对教材重新整合,实现主题内容的完整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在学习外交成就时可以把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欧建交、中国与亚非拉等国建交,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外交成就——港澳回归,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外交成就——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题,实现学生对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强调历史再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主题知识模块。
四、以联系乡土历史整合,体现历史现实感
教材一般只是提及基本的历史史实,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教师可以把学生家乡历史发展实际与课本知识整合起来。渗透了乡土历史文化信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的研究和探讨,达到对教材中所提到的类似情形的延伸和理解,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子目录“对外开放的窗口中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家乡连云港看开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连云港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发展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利用家乡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以历史线索整合形成专题,增添历史复习的活力
历史教材编排一般依托一定的历史发展线索,但知识点往往分布在多节课之中,如何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时可以从“近代社会确立”的形成过程着手,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整合专题。1.近代社会确立的条件:①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②经济上——新航路开辟;③政治上——资产阶级形成。2.近代社会确立的方式:①以资产阶级革命方式;②以民族解放形式;③以改革的形式。3.近代社会确立的完成:一般认为在工业革命后基本完成,即19世纪60—70年代。又如:对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进行中国近代史复习时,可以依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之一——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来整合复习。西方列强的侵略:可以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知识有机整合;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可以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进行归纳整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达成培养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六、以课标的三维目标整合,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又能感悟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以史明理,以史为鉴”的价值取向。如:可以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面貌》和第6课《开放与交流》两课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盛唐时代特征,突出那一时期唐帝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来自于创新与开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开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始动力,使他们自觉形成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认识,“以史明智”,并付诸于行动,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培养方向,更要求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在合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时效性地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