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装教学 推进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no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产业与服装专业教学同时起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职学校服装教学作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理应始终以服务服装产业为使命,努力以优质的教学,成为服装产业的推进器。本文认为,分析目前中职学校服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矛盾,研究“长三角”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下优化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有利于以优质的服装教学为服装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教学 服装企业 校企合作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摆在所有职教人面前的崭新课题,服装产业对中职学校服装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积极顺应产业需求,吐故纳新,中职学校服装教学才能改变生存状态,重新占领其应有的导向阵地。
  近年来,作为我国老牌的轻纺基地——“长三角”,各中职学校主动出击,探索校企结合的新型关系,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国家在服装产业上的宏观布局,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在与服装企业的共进退中实现校企共赢。
  一、目前中职学校服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矛盾
  1.部分教学内容、方法脱离社会需求
  目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部分服装专业教师的主要授课方法。具体表现在,教师以一己观念取代学生的个性思考;教学时只有简单的作品展示,学生缺乏理性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教材为唯一的授课材料,忽视现实产业需求;以教学参考为唯一指导,漠视流行趋势。落后的教学观导致学生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宅”在教室和实验室里设计、绘画,将效果服饰当作了实绩效果,全然不顾设计的作品被人穿上后的社会效果。这是典型的“以空想代替设计”。
  2.教师故步自封,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激情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服装教学人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严重欠缺在服装企业一线从事设计、制作、营销的实战经历。近年来,职业教育系统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但不少地区还是流于形式,流于文件。
  服装行业是一个极具时尚色彩的产业,在遮体保暖的基础上提升的美学理念是其获得流行的魅力所在。从事服装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时尚敏感度、审美哲理、创新理念,始终站在时尚的最前沿。显然,那些“撞钟的和尚”是很难念好服装专业教学这门“经书”的。
  二、“长三角”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普遍“短板”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蚕桑基地,宋元时期以“黄道婆”为代表的纺织技术革新家,为服装产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更是放开眼睛看世界,实施服装缝制技术培训,开中国纺织服装专业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以南通、常熟、常州为核心的服装产业也迅速得到发展,成为对“海派”服装产生重大影响的推动力。
  但近年来,在自身的不足和“粤派”“杭派”服装产业的冲击下,这一优势正在消退,甚至消失,本地服装行业缺乏特色,日渐式微,趋于平淡。
  1.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老牌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正走向后台,他们在流行意识和设计能力上出现自然的消退,面对瞬息万变的流行变化,往往不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导致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长三角”中小城市新生的服装企业主要出现在近几年,是伴随着南方人力资源短缺而返乡的中小企业。这些服装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都在有意无意间成为“服装订单加工厂”,能“制造”不能“创造”,偏重生产环节,在研发新品和营销渠道上只能依托更大的上游企业。
  2.品牌意识基本缺失
  “长三角”服装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管理上依旧“任人唯亲”,这导致管理体制的滞后,遑论品牌意识的打造。目前,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拳头产品很少,即便是“海澜之家”等几个极少数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有限。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改良是他们赖以暂时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这种不良基因还有扩大的可能。如此下去,企业的发展前途实在堪忧。
  3.资源配置短缺失衡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憾,导致了行业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更多的企业将眼光盯在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管理和创新。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带来的是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比如由于企业缺乏对服装市场进行精细的调查,盲目上马新产品,跟风随大流,导致库存积压,资金滞流,只能动用伤人伤己的价格大战。
  同时,由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小农意识弥漫,结果是“各自为战”变成了“军阀混战”。调查发现,由于企业间缺乏良性产业链,往往是一家企业就是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麻雀。这样的小鸟,却背负着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各种负担,怎么能成长为翱翔九天的鲲鹏呢?
  三、“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学校服装教学
  1.打造高素质的服装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乃至“多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基础保障。服装专业的特性,注定了离不开服装企业的支撑,企业的需求推动着“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具有多种途径,一是请进来,请进服装企业中具有实际设计、生产、营销经验的一线人员,让他们兼职一些操作性较强、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如高级缝纫工、制版师,跟单员等,快速引导专业教师的技能成长;二是走出去,专业教师要积极走进企业,蹲点实际岗位,埋下头来,踏实学习服装行业的最新理念和前沿知识,老教师吐故纳新,新教师虚心请教,在自我新陈代谢中获取积极有益的锻炼,积累实际经验,将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利用较长时间,系统地研究服装产业的生产运作。
  南通一些中职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完善“名师制、导师制”。由知名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带领专业学生模拟企业管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锤炼自己。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理论,更有具体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设计高质量的服装专业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专业教材的合理的补充,“订单式”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校把握市场脉搏,切中市场需求。从现有的服装专业课程来看,它们具有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系统化等优点,但也有滞后于时代需求、难以与时尚同步的缺陷。校本课程就应该承担起设取优点、补充不足的担子。
  常州技工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时,积极深入本地企业进行调研,联系本地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现状,从实际设计、生产和营销环节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应用于教学。教学人员要走进企业,采集生产和营销、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侧重钻研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将企业资深专业人员直接吸纳进教学队伍,为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者不仅要立足“长三角”地方特色,更要放眼全球,始终站在服装产业设计前沿、把握流行时尚趋势的理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其如此,设计出来的校本教材才能是高质量的,才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好教材。
  3.建设良性校企合作市场调查机制
  服装行业的发展瞬息巨变。如上所述,很多服装企业自身并不具备把握服装产业变化的能力。巨大的行业变化,往往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如何突破这一行业发展瓶颈,既是服装企业,也是服装专业教学的重大课题。
  错误的决策往往会让某些企业航船搁浅,甚至倾覆,正确的判断却能够使一些企业迎风飞举,甚至绝处逢生。开展服装教学的中职学校,要积极联系服装企业,由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采用实用灵活的形式,让服装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市场第一线,开展翔实的市场调查。通过实际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现实市场的需要;使学校能够更加机动地调整教学思路;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收集客观资料。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这样的市场调查应该是常态化的,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运作机制。
  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在与新东方服饰公司的联合调查中,创造性地将学生分为几个专题小组,如根据当前“老龄化” 社会趋势,细分“50~60岁”、“60~70岁”女性服装消费特点的调查;根据乡土特色,开展“民俗图案在职业\男性\女性服饰中的体现”调查、“本地中小学校服现状和需求”调查;根据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开展“乡村和城市家居家纺用品现状和需求对比”调查等。
  “调查,分析,总结,实践;再调查,再分析,再总结,再实践”,如此下去,良性循环。“学生、教师、企业”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践、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三结合。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性实习,变模仿性实习为创造性实习,才能逐步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依旧在“长三角”这块生命力蓬勃的土地上强劲澎湃,提升优化中职学校服装教学,努力构建新型校企结合的互赢互助关系,是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企业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入口,中职学校是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两者唇齿相依,携手共进,对于“长三角”中小城市的服装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服装教学而言,这是个必然的现实选择。两者携手共进,必能建立起新的服装产业格局,焕发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沈晶照.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6(11).
  [2]李莎.关于现代服装教学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3]周荣梅.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8).
  [4]乔洪.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几点思考[J].装饰,2012(7).
  [5]刘琼.我国中职院校服装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一轮的高中英语课改已经到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文本由体现思维的文字所组成,因此阅读教学在培养高中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
摘 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各民族不同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都会在该民族的语言中体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任何一门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本文以日语学习者的经历为例,叙述了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学习、理解异文化对掌握外语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习 外语 文化  一、我国职业学校里的外语教育  改革開放以来
在小明手中纹丝不动的孔明锁,一到嘉兴技师学院学生的手上,三下五除二就被解开,现场拆装孔明锁的表演令他瞠目结舌;一边在电脑上绘制卡通图案“蜜蜂超人”,一边还有清脆的女声配以可爱旁白作补充介绍,娴熟的技术让小明自叹不如;跟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模拟导游介绍,感受了一番金九临时避难处的奥妙设计;随着社团成员们的舞蹈《我相信》一起激情澎湃……在好友的带领下,初三学生小明参观了嘉兴技师学院的“魅力中职生”表演
煤炭为我国工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但同时也是一项特殊的高危行业,时时危及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管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预防灾害、控制事故、抑制灾害、减少损失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要求每位煤矿职工要有牢固的安全意识。所以对于煤矿工人以及即将投身于这项事业的学员来说,加强安全培训与管理尤为重要。   一、安全的重
[摘 要]教师在设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时,尝试从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活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希望为改进教学、运用新教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发展观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65-0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价值引领,新的教材正在修订之中,但是新课
目前,除了部分国企和正在创业期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处于成长期,都面临着如何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成长瓶颈”。突破“成长瓶颈”就意味着必须进行转型(俗稱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通常情况下,二次创业是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二次创业是在企业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电力拖运是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关系到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形成,课程教学采取生产现场氛围下的教学模式十分有必要。这一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亲身参与到生产实践当中。此外,在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等环节,也要充分体现生产现场氛围的要素,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生产环境的氛围下培养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际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关键词
在语文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不同,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古诗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古诗呼唤着美育。
干净整洁的内务收纳、透明量化的考核奖惩、有条不紊的学生用餐队伍,这是台州市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校长王仁田说:“曾几何时,招生是我们最头痛的事,中职学校招到的往往是‘双差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自从我们实施特色办学后,招生形势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些特色专业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有许多录取学生的分数都在普高最低录取控制线之上,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办
[摘 要]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历史学科知识是建立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要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背景意义及其相关知识,需要构建时空观念,重回历史现场,了解历史事件的由来及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