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有着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也能掌握更多的常识内容,并以小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生活实际为基础展开思考,让学生能应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各种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教师更应自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155
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重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目标,这种思想下教师教学思想比较保守,且没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构建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追求,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语文老师作为主导,而在课堂中,老师也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一味地听课记笔记,不再思考题目,就形成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局面课堂氛围压抑,而且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并不多。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学习语文这门功课会失去兴趣,抵触学习,不爱学习,严重的会出现厌学的症状,认为自身本就学不好语文。 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的好习惯,构建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共情能力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也是人类社交中最为基本的一项能力,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没有同理心的人,通常会忽视其他人的感受,以自身感受为主。即便自身言语伤害到他人也不曾意识过, 也就是成语所说的不以为然,这不仅是语言功底不扎实的体现,也是道德缺失的体现,言而总之就是不通世俗,不会运用语言的沟通技巧。 所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 小学期间是培养人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幼稚时期,没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在这时期,教师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共情能力,在说话前多注意他人的感受。这也说明了,共情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够强化学生的共情能力。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教师可以以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比如说“在扶老人这个上面, 如果你前面跌倒了一个老人,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融入氛围,在这氛围内思考如何表达,在此交流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辞行为,如果有学生的言语用词不当,教师应该适当的提醒,但考虑到学生的面子问题,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到办公室,告诉学生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不尊重他人,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意。
(二)引导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習世界中,充分地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里接受语文并且学好语文这一科目。
(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反思自己这一天所学内容。 语文是一个反思比较多的科目,尤其是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更应如此,就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进行反思, 在这个过程也就深入地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语文阅读的独立思考, 努力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养成学生坚强不退缩的品质。
(四)注意比较词汇的异同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一篇作品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在文章中的学习过程中,找寻使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并且通过这些词语说说作者用这个词语,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个词语,会对文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提高全身的语感能力。 比如说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黄山奇松》,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一幕幕美妙绝伦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我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语句进行赏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探讨。比如说“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教师可以提问,能否把“伸出去”换成“拿出去”,也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把三大名松拟人化,如果用形容词化会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对言词的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后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参与感,从而学会自主地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兆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分析[J].中国教师,2017(S2):87.
[2]于慧敏.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1):106+108.
[3]李俞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7(28):76-77.
[4]周俊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122+124.
[5]马志.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思维能力初步培养的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4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155
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重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目标,这种思想下教师教学思想比较保守,且没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构建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追求,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语文老师作为主导,而在课堂中,老师也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一味地听课记笔记,不再思考题目,就形成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局面课堂氛围压抑,而且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并不多。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学习语文这门功课会失去兴趣,抵触学习,不爱学习,严重的会出现厌学的症状,认为自身本就学不好语文。 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的好习惯,构建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共情能力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也是人类社交中最为基本的一项能力,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没有同理心的人,通常会忽视其他人的感受,以自身感受为主。即便自身言语伤害到他人也不曾意识过, 也就是成语所说的不以为然,这不仅是语言功底不扎实的体现,也是道德缺失的体现,言而总之就是不通世俗,不会运用语言的沟通技巧。 所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 小学期间是培养人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幼稚时期,没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在这时期,教师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共情能力,在说话前多注意他人的感受。这也说明了,共情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当思考如何才能够强化学生的共情能力。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教师可以以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比如说“在扶老人这个上面, 如果你前面跌倒了一个老人, 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融入氛围,在这氛围内思考如何表达,在此交流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辞行为,如果有学生的言语用词不当,教师应该适当的提醒,但考虑到学生的面子问题,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到办公室,告诉学生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不尊重他人,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意。
(二)引导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習世界中,充分地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里接受语文并且学好语文这一科目。
(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反思自己这一天所学内容。 语文是一个反思比较多的科目,尤其是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更应如此,就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进行反思, 在这个过程也就深入地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语文阅读的独立思考, 努力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养成学生坚强不退缩的品质。
(四)注意比较词汇的异同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一篇作品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在文章中的学习过程中,找寻使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并且通过这些词语说说作者用这个词语,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去掉这个词语,会对文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提高全身的语感能力。 比如说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黄山奇松》,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一幕幕美妙绝伦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我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语句进行赏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探讨。比如说“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教师可以提问,能否把“伸出去”换成“拿出去”,也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把三大名松拟人化,如果用形容词化会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对言词的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后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参与感,从而学会自主地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兆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分析[J].中国教师,2017(S2):87.
[2]于慧敏.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1):106+108.
[3]李俞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7(28):76-77.
[4]周俊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122+124.
[5]马志.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思维能力初步培养的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