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材对“三”的注释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课本中第10课是《〈论语〉十则》,其中的第2则和第7则分别是:
  1. (第2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 (第7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课本对例1的“三省”作注曰:“[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对例2的“三人行”未作注释。
  就视野所及,目前的学界,对此处“三省”的“三”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多次、屡次”之义,杨伯峻、杨逢彬[1]、李泽厚[2]等学者持此种看法;另一种认为是实数“三次”,并非是多次之义,陈蒲清[3]等先生持此看法。
  一、讨论“三省”的“三”的词义
  杨伯峻、杨逢彬先生注“三省”时说:“三省,多次地反省。‘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是实数。如果这‘三’字是实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是‘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金良年先生也注曰[4]:“三,古人常以三、九来表示多的意思。此处正好列举了三件事,与‘三省’巧合,不可因此而释为‘三次’或‘三件事’。”
  可见,杨伯峻先生是从《论语》的句式特点上来作出判断的,金良年先生却没有提供作出判断的理由。
  其实,杨先生的理由并不很有说服力。
  (一)从句式看,《论语》中“三”表示实指的句式有多种。
  3.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说:“君子的风范表现出三项,我都没能达到:有仁就不忧愁,有知就不疑惑,有勇就不惧怕。”)
  4.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孔子说:“陪奉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而抢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就贸然开口,叫做瞎子。”)
  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高尚德行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6.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乡党》)(参加公祭,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祭祀用过的肉存放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食用它了。)
  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询问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让百姓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什么?”孔子说:“去掉军备。”)
  8.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做法。宰我也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护爱吧?”)
  显然,上面各例中的“三”都表示实指,并非泛指“多数”,而句式也并非都要是“……者三”。特别是第3、4、5例,比照鲜明。
  (二)从句间关系看,“吾日三省吾身”与下面紧接着的三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紧接“吾日三省吾身”句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的三句。金良年先生为了将“三省”的“三”说成表示多数,就说“此处正好列举了三件事,与‘三省’巧合,不可因此而释为‘三次’或‘三件事’”,但他没有说出如此主张之理由,这就令人对他的说法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因为从这四句话的前后语意看,是有紧密联系的,金良年先生的注本和课本编者都在“吾日三省吾身”之后用冒号,这就表明前一句与后三句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也就是说,冒号后面的三件事正好就是“三省”的内容。那么,对这“三省”之“三”仍坚持说是指多数而非实指三,也就让人费解而生疑了。
  (三)从情理上看,将“三省”解为“多次地反省”是不合情理的。
  倘若将“三省”解为“多次地反省”,而且是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内容的“多次反省”,那么就让人不好理解。因为既然是“每日反省”当天所做之事的,那每天可反省的东西也就不会多的了,一般说来,前天、昨天已作“多次反省”的内容,难道在今天还有再作“多次反省”的必要么?既然过去的内容不应作为今日反省的内容了,那么当天所要反省的东西也就不会多的了,可能有些天甚至没有可反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作“多次反省”,那简直是让人难以理解。只有将“三省”解为“从三个方面反省”,才是符合情理的,就是每天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方面加以反省,看看自己存在些什么问题,忘做了些什么事情。
  由此,笔者以为,将“三省”解为“多次地反省”是不妥的,宜解为“从三方面反省自己”。
  二、讨论“三人行”的词义
  而对例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中的“三人行”的理解,虽然有不少文本都将其解为“多人同行”、“几个人同行”,[5]但我觉得还是解为“三个人行”为好。理由如下:
  其一,定州竹简本《论语》、唐石经的“三人行”上都有一个“我”字,成为“我三人行”,意思是“我和其他两人行”;
  其二,将“三人行”解为“三个人同行”,意思是即使自己只有与另外的两个人在一起,也有我可学习的老师在里面,更不要说是有好多人的时候了,孔子这样说,更显得强调可学习者之多及可学习的机会之多的意味浓厚;
  其三,解为“三个人行”,前后文意显得非常顺畅,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好涵盖了“三个人行”当中除自己以外的另两人的可能情况,即正面之师和反面之师,这就把“必有我师焉”的意思说得很周全了;
  其四,若将“三人行”解为“多人同行”,那么孔子认为要随时向人学习、效法的意思就大为削弱了,试想,在多人存在的情况下,有我学习的人存在着的机会当然增大了,反过来,是不是意味着人少的时候就不存在可以让我学习的人或机会呢?
  上述这些都是不宜将“三人行”解为“多人行”而应解为“三个人行”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杨逢彬. 十三经今注今译·之十·论语[M]. 长沙:岳麓书社,1994.
  [2]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 陈蒲清. 论语导读[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0.
  [4] 金良年. 论语译注[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S].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2014年3月20日甘肃省召开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刘伟平省长指出,省政府职能转变和
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和实践理性的观念,本文重读作为朱自清申诉自我主张的《哪里走》一文,可以看出这是主体实践理性的一个胜利,他突破了长期困扰自己的精神彷徨。由此反观迄今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东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全体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求真务实、气氛活跃 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是来
2014年5月30日,云南省曲靖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云南省首个统一入驻并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的政务服务中心。这意味着中介服务由“背靠背”分散办公向“集
为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确保机构编制决策贯彻执行到位,拓宽监管渠道,重庆市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了审计内容,即审计局开展区县、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情感与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越南的基本公共服务几乎全部由国家预算、国有企业或集体单位支持。资金的极度匮乏限制了公共服务资源。计划经济的迅速解体使得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政策在财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有哪些类型?“理事会+管理层”是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因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情况各异,再加上各国法律、习俗也有很大不同,具体的事业单位(公益机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  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  吕叔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本文从形式表现与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考察《荒原》一诗的符号学意义,同时立足于民族的历史和特性,思考汉民族的文化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