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春季开学后不久,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五(4)班张天润同学参加“世界学生模拟联合国首脑峰会(中国区)辩论选拔赛暨剑桥国际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获得了小学高年级组特等奖,8月初将赴美国参加“世界学生模拟联合国首脑峰会”。
以“名学生”带动“名学科”,名名相学成“名学问”。该校倡导以“幸福教育”成就孩子的绚丽人生,根据学生特长成立了为数众多的社团组织,张天润同学便是其中“英语外交家俱乐部”的一员,现在已荣升为“明星顾问”了。
“幸福教育”仅是二七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丛鲜花。在这里,一校一品、一师一彩的“多彩教育”正姹紫嫣红,群芳吐妍。
观念引领:理清思路,让教育更加适合人的发展
二七区地处郑州市西南部,是传统的商贸中心,又是新兴的工业区。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上风上水上二七,宜商宜居宜兴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田园城区的美好愿景和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呼唤二七区通过深度的教育变革,加快建设“教育体育强区、名区”的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二七教育应该如何定位?2009年5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教体局提出围绕“质量、品牌、服务”主题,实施“六名(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校长、名学校、教育名区)工程”,建设“教育体育强区、名区”的构想,并很快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认可,上升为全区战略。
名教师培养工程,打造名师团队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依托,抓关键,破难点;举办名师巡讲、教学论坛等活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其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和职业认同意识;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我……在名师的带动下,全区范围内搭建了梯级教师培养平台,营造出“以师带徒,相互促进,比学赶帮”的氛围,使教师队伍既有领军人物,又有中间力量和后继力量,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名师培养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创了人人想做名师、能做名师、会做名师的良好局面。
名学科构建工程,形成风格各异的精品学科
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以学科教研组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研科研为抓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逐步构建学科教学模式,努力使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标准、学科理念、学科思想、学科风格和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3年来,全区分步骤培养出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重点扶持了30个特色学科建设优秀教研组,积极打造风格各异的精品学科。
名学生群培育工程,培养具有个性和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厚德养习”培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2 1 1”项目计划,使学生具备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和1种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校运动队和文艺社团;组织“四好少年”“体育小健将”“艺术小明星”“小小发明家”等评选展示活动,并评选一些“名学生群”培养示范学校……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快乐而有意义地学习和生活。
名校长塑造工程,成就具有全方位领导力的校长队伍
确定第一批名校长培养对象10名,每年给予10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设立校长优秀成果奖,鼓励校长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分梯次遴选名校长培养对象,分批次组织校长封闭学习、挂职培训……一批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校方略的学者型名校长正脱颖而出。
名学校拓展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名校集群
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建设思路,确立了“文化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树立品牌意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品牌规划,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示范特色学校评选,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重点打造、推出一批名副其实的名校。通过经验交流、名校观摩、一帮一活动等方式,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名校集群。
实施教育名区打造工程,制作精美的教育名片
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计划用5~10年时间,通过非均衡化的手段,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基本建立起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内涵丰厚,名师名校云集,终身教育体系功能基本完备的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把二七区打造成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优秀教育人才富集区、教育优质发展样板区、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区、教育成果人民满意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区。
2011年11月,在“六名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该区又进一步提出了以“六名工程”为抓手,精铸具有二七标志的“多彩教育”品牌的目标。“多彩教育”核心理念是“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位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基本特征是“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目标是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适合其先天资质禀赋的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快乐与幸福,实现由“上好学”到“按需选学”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先行:机制创新,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铸造“多彩教育”品牌,二七区持续加大投入,强化体制创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使优质教育资源裂变式增长,促进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多校联合,学区互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012年2月24日上午,建新街小学会议室,附近的4所学校就“三个共享”(场地设施共享、教师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交流。经协商,4所学校的领导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充分发挥外国语小学和建新街小学的引领辐射作用,以“教育博客”为载体,为学区内教师成长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教师新论坛”为主线,充分发挥各校的名学科优势,积极实践学区教研新模式;以“行知·卓越课堂”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课活动……
二七区在城区推行了“学区制”。根据地域和学校情况,以3~5所学校为一个学区,把城区学校分成8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联合办学,互派师资、均分生源、平行编班、同步教学、共享资源和同步考核。各学区分别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校长担任。设立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内校长竞争上岗产生,并报区教体局备案,学区长三年一任,其他校长配合学区长共同完成本学区的管理工作。在马寨镇试行“一校制”管理,设立马寨镇中心学校,下设两个中学部和若干个小学部,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校多点办学、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通过“学区制”和“一校制”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办学,使学区内学校在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育教研、发展规划、师资力量等方面协作探索、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目标。
一校两区,名校托管:普通学校“变身”热点校
2011年8月,7岁的王佳佳领到入学通知书,到陇西小学南校区学习。其母徐风琴告诉记者:“我们本来考虑上辖区外的学校,但听说陇西小学托管交通路小学,就决定不去其他学校了。”
交通路小学是二七区一所普通小学,原来每年招生时,总有不少新生流失到“热点学校”。家长说的“托管”,指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中让一批“名校”托管“弱校”,带动薄弱学校共同成长。按照规划,交通路小学成了名校陇西小学的南校区,换牌后南校区新生流失率几乎为零。陇西小学南校區校长冯华告诉记者,实行“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后,两校区本着“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创一流、育特色”的工作目标,精诚合作,确保要求、步调、评价、效果“四个一致”,教学质量攀升,赢得了家长的认可与信任。一块牌子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不只如此,目前陇西小学南校区通过打造“生活·灵智”特色教育模式,已成为二七区城乡集团化办学项目的基地学校。“两年内二七区新建学校不再新命名,而是直接挂优质学校分校区的牌子。”二七区教体局局长刘子科介绍说,“我们要新建一所学校成就一所学校,让这些新学校一‘出生’就是优质资源。”
一人双岗,双重任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马寨镇第一中学乡下孩子走进城市里的郑州市第八十一中学,听外教Chantelle老师讲西方的圣诞节。外教那纯正的语音语调,简单易懂的课堂用语,轻松幽默的教学方法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好奇的眼睛,听得如痴如醉。“这要感谢我们的罗主任!”马寨一中赵江涛老师说。罗主任叫罗燕,编制属于八十一中,现在既是八十一中的教导主任,又是马寨一中的教导主任——一人双岗。
所谓“一人双岗”,就是通过公开选拔,打破常规用人机制,让优秀教师兼任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业务领导,以统筹安排两校联动工作,宣讲科学的办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罗燕到任后,一周5天工作时间里,4天半在马寨一中,半天留在八十一中。她是教英语的,身先士卒上英语示范公开课,频频组织两校教师交流研讨,还组织马寨一中学生到八十一中听课,两校师生大为受益。许文静老师2009年师范毕业后来到马寨一中,学校条件差,她自己思想也不稳定。通过与八十一中同科老师的交流,她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罗燕主任的精心指导下,她的课成为学生的最爱。许文静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也喜欢上了这个差点让她打退堂鼓的乡村学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关键是教师均衡,借此达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均衡。”刘子科局长说,“城乡两所学校共用一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我们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搭建起城乡教育共通的立交桥,让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人双岗”用人机制从2009年启动到2010年全面铺开,再到现在农村学校全覆盖,由“一对多”到“一对一”,再到“一人双岗”抱团发展,已形成网格状立体交互发展态势。
多彩绽放:多元共生,促进区域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遵照“多彩教育”倡导的“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二七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原生原创,为自己量身定制独特的发展方案,按照“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路径,走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办学之路。
一校一品,坚持特色化办学
在挪威举行的青少年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上,来自中国郑州市淮河东路小学的3名小学生正在紧张操作着一个30厘米高的机器人,清除“垃圾”、吊起“卡车”、分拣物品……2分30秒,机器人接连顺利完成9项任务。孩子们欢呼起来,他们最终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青少年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自主创新”项目的金奖。机器人大赛助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师生们用心血、智慧与汗水浇灌的科技之花,正在精彩绽放……
与“科技淮东”一样,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将具有校本特征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来塑造,用“理解文化”的建设带动和促生学校民主型的管理文化、合作型的师生文化、探究型的课堂文化和情感型的审美文化,为学校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二七区教体局副局长、七十四中校长孙岩梅说:“只有建立一种师生幸福、彼此信任、情智和谐、合作共进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使每个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还有像春晖小学的传统“国学教育”,陇西小学的“美乐爱”教育,二七区艺术小学的“艺术教育”,汝河路小学的“和谐教育”,侯寨中心学校的“乡土大课堂”、马寨镇培育小学的“师生礼仪教育”……各具特色,亮点频现。如今,“一校一品”已成为二七区教育崛起的一个显著特征,各学校通过“因地制宜”的点上突破,共同铸就了具有二七标识的“多彩教育”。
立足课堂,构建生态发展课堂文化
英语课上,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如何用英语推介侯寨乡生态旅游文化,采摘樱桃;数学课中,学生运用绳子、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探索丈量土地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亲自去计算面积、周长;在美术老师悉心传授美术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生在田野里用原生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豆类、蛋壳、花布等材料,运用鲜艳的色彩,亲手描绘出美丽的家乡——樱桃沟……
这是二七区侯寨乡开创的 “乡土大课堂”。他们深挖城乡优质的自然、人文教育资源,遵循“让师生圆满而幸福”的办学理念,结合侯寨的本土教育特色,用开阔的思维、创新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快乐求知,享受幸福的教育。
正是教师基于生活、以生为本的设计,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产生出思维的碰撞。郝峰、贾琳、祁媛、孙书安、羊志华、张喆、韩雪等多位教师在国家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展示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真谛的追求。以他们为代表的二七区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课堂教学核心,从提出问题开始,到最终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延伸至课外,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用真诚搭桥,用学识铺路,用微笑去感染,用信任去创造,用幽默去化解……学生在这样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上,智慧不断被开启,潜能不断被开发,学生在生命体验的活动中对挑战充满渴望,对自我充满信心,取得了文化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以人为本,塑造多元发展学生
新学期开学交寒假作业,汝河路小学的不少同学交上来的却是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春节前,学校打破陈规,围绕“爱心行动、智慧行动、民俗行动、独立行动、健康行动、感恩行动、探索行动”等七个主题,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把相应的实践活动记录下来,设计编辑成一本“书”,自己起书名、定内容、配插图、设计版式。在书的最后写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由家长写出评价。
为确保学生多元发展,在作业建设上,二七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有个人完成的书面作业,又有合作完成的社会实践作业;既有动手动脑的操作要求,又有奉献爱心的社会体验。从各方面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孩子们喜闻乐见,家长们热烈拥护,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晒晒我的假期——优秀作品展评活动”成了各学校开学后的常规工作。有意思的是,这项活动不仅在校园内火热,还成了校际交流的主题。今年春季开学,交通路小学和侯寨乡刘庄小学的同学们都到对方学校拍DV短片,了解各自的寒假生活。“假期怎么过的?”不仅是返校后同学们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学区开会校长们也在互相打探。
2012年2月16日,教育部組织专家到河南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情况,二七区成了他们感兴趣的重点,座谈会就安排在汝河路小学。与会专家对该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呈现”的区域教育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多彩教育”抓住了关键环节,成绩突出,魅力纷呈。带队的基教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对此提出特别期望:继续解放思想,发挥引领作用,面向2020年长远规划,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教育发展样板区,努力做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以“名学生”带动“名学科”,名名相学成“名学问”。该校倡导以“幸福教育”成就孩子的绚丽人生,根据学生特长成立了为数众多的社团组织,张天润同学便是其中“英语外交家俱乐部”的一员,现在已荣升为“明星顾问”了。
“幸福教育”仅是二七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丛鲜花。在这里,一校一品、一师一彩的“多彩教育”正姹紫嫣红,群芳吐妍。
观念引领:理清思路,让教育更加适合人的发展
二七区地处郑州市西南部,是传统的商贸中心,又是新兴的工业区。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上风上水上二七,宜商宜居宜兴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田园城区的美好愿景和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呼唤二七区通过深度的教育变革,加快建设“教育体育强区、名区”的步伐。
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二七教育应该如何定位?2009年5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教体局提出围绕“质量、品牌、服务”主题,实施“六名(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校长、名学校、教育名区)工程”,建设“教育体育强区、名区”的构想,并很快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认可,上升为全区战略。
名教师培养工程,打造名师团队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依托,抓关键,破难点;举办名师巡讲、教学论坛等活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其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和职业认同意识;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我……在名师的带动下,全区范围内搭建了梯级教师培养平台,营造出“以师带徒,相互促进,比学赶帮”的氛围,使教师队伍既有领军人物,又有中间力量和后继力量,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名师培养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创了人人想做名师、能做名师、会做名师的良好局面。
名学科构建工程,形成风格各异的精品学科
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以学科教研组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研科研为抓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逐步构建学科教学模式,努力使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标准、学科理念、学科思想、学科风格和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3年来,全区分步骤培养出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重点扶持了30个特色学科建设优秀教研组,积极打造风格各异的精品学科。
名学生群培育工程,培养具有个性和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厚德养习”培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2 1 1”项目计划,使学生具备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和1种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学校运动队和文艺社团;组织“四好少年”“体育小健将”“艺术小明星”“小小发明家”等评选展示活动,并评选一些“名学生群”培养示范学校……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快乐而有意义地学习和生活。
名校长塑造工程,成就具有全方位领导力的校长队伍
确定第一批名校长培养对象10名,每年给予10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设立校长优秀成果奖,鼓励校长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分梯次遴选名校长培养对象,分批次组织校长封闭学习、挂职培训……一批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校方略的学者型名校长正脱颖而出。
名学校拓展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名校集群
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建设思路,确立了“文化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树立品牌意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品牌规划,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示范特色学校评选,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重点打造、推出一批名副其实的名校。通过经验交流、名校观摩、一帮一活动等方式,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名校集群。
实施教育名区打造工程,制作精美的教育名片
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计划用5~10年时间,通过非均衡化的手段,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基本建立起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内涵丰厚,名师名校云集,终身教育体系功能基本完备的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把二七区打造成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优秀教育人才富集区、教育优质发展样板区、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区、教育成果人民满意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区。
2011年11月,在“六名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该区又进一步提出了以“六名工程”为抓手,精铸具有二七标志的“多彩教育”品牌的目标。“多彩教育”核心理念是“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位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基本特征是“多元共生、和而不同、优质特色、高位均衡”;目标是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适合其先天资质禀赋的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快乐与幸福,实现由“上好学”到“按需选学”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先行:机制创新,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为铸造“多彩教育”品牌,二七区持续加大投入,强化体制创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使优质教育资源裂变式增长,促进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多校联合,学区互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012年2月24日上午,建新街小学会议室,附近的4所学校就“三个共享”(场地设施共享、教师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交流。经协商,4所学校的领导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充分发挥外国语小学和建新街小学的引领辐射作用,以“教育博客”为载体,为学区内教师成长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教师新论坛”为主线,充分发挥各校的名学科优势,积极实践学区教研新模式;以“行知·卓越课堂”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课活动……
二七区在城区推行了“学区制”。根据地域和学校情况,以3~5所学校为一个学区,把城区学校分成8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联合办学,互派师资、均分生源、平行编班、同步教学、共享资源和同步考核。各学区分别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校长担任。设立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内校长竞争上岗产生,并报区教体局备案,学区长三年一任,其他校长配合学区长共同完成本学区的管理工作。在马寨镇试行“一校制”管理,设立马寨镇中心学校,下设两个中学部和若干个小学部,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校多点办学、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资源共享运行机制。通过“学区制”和“一校制”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办学,使学区内学校在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育教研、发展规划、师资力量等方面协作探索、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目标。
一校两区,名校托管:普通学校“变身”热点校
2011年8月,7岁的王佳佳领到入学通知书,到陇西小学南校区学习。其母徐风琴告诉记者:“我们本来考虑上辖区外的学校,但听说陇西小学托管交通路小学,就决定不去其他学校了。”
交通路小学是二七区一所普通小学,原来每年招生时,总有不少新生流失到“热点学校”。家长说的“托管”,指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中让一批“名校”托管“弱校”,带动薄弱学校共同成长。按照规划,交通路小学成了名校陇西小学的南校区,换牌后南校区新生流失率几乎为零。陇西小学南校區校长冯华告诉记者,实行“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后,两校区本着“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创一流、育特色”的工作目标,精诚合作,确保要求、步调、评价、效果“四个一致”,教学质量攀升,赢得了家长的认可与信任。一块牌子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不只如此,目前陇西小学南校区通过打造“生活·灵智”特色教育模式,已成为二七区城乡集团化办学项目的基地学校。“两年内二七区新建学校不再新命名,而是直接挂优质学校分校区的牌子。”二七区教体局局长刘子科介绍说,“我们要新建一所学校成就一所学校,让这些新学校一‘出生’就是优质资源。”
一人双岗,双重任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马寨镇第一中学乡下孩子走进城市里的郑州市第八十一中学,听外教Chantelle老师讲西方的圣诞节。外教那纯正的语音语调,简单易懂的课堂用语,轻松幽默的教学方法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好奇的眼睛,听得如痴如醉。“这要感谢我们的罗主任!”马寨一中赵江涛老师说。罗主任叫罗燕,编制属于八十一中,现在既是八十一中的教导主任,又是马寨一中的教导主任——一人双岗。
所谓“一人双岗”,就是通过公开选拔,打破常规用人机制,让优秀教师兼任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业务领导,以统筹安排两校联动工作,宣讲科学的办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罗燕到任后,一周5天工作时间里,4天半在马寨一中,半天留在八十一中。她是教英语的,身先士卒上英语示范公开课,频频组织两校教师交流研讨,还组织马寨一中学生到八十一中听课,两校师生大为受益。许文静老师2009年师范毕业后来到马寨一中,学校条件差,她自己思想也不稳定。通过与八十一中同科老师的交流,她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罗燕主任的精心指导下,她的课成为学生的最爱。许文静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也喜欢上了这个差点让她打退堂鼓的乡村学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关键是教师均衡,借此达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均衡。”刘子科局长说,“城乡两所学校共用一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我们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搭建起城乡教育共通的立交桥,让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人双岗”用人机制从2009年启动到2010年全面铺开,再到现在农村学校全覆盖,由“一对多”到“一对一”,再到“一人双岗”抱团发展,已形成网格状立体交互发展态势。
多彩绽放:多元共生,促进区域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遵照“多彩教育”倡导的“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二七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原生原创,为自己量身定制独特的发展方案,按照“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路径,走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办学之路。
一校一品,坚持特色化办学
在挪威举行的青少年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上,来自中国郑州市淮河东路小学的3名小学生正在紧张操作着一个30厘米高的机器人,清除“垃圾”、吊起“卡车”、分拣物品……2分30秒,机器人接连顺利完成9项任务。孩子们欢呼起来,他们最终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青少年世界机器人锦标赛“自主创新”项目的金奖。机器人大赛助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师生们用心血、智慧与汗水浇灌的科技之花,正在精彩绽放……
与“科技淮东”一样,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将具有校本特征的“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来塑造,用“理解文化”的建设带动和促生学校民主型的管理文化、合作型的师生文化、探究型的课堂文化和情感型的审美文化,为学校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二七区教体局副局长、七十四中校长孙岩梅说:“只有建立一种师生幸福、彼此信任、情智和谐、合作共进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使每个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还有像春晖小学的传统“国学教育”,陇西小学的“美乐爱”教育,二七区艺术小学的“艺术教育”,汝河路小学的“和谐教育”,侯寨中心学校的“乡土大课堂”、马寨镇培育小学的“师生礼仪教育”……各具特色,亮点频现。如今,“一校一品”已成为二七区教育崛起的一个显著特征,各学校通过“因地制宜”的点上突破,共同铸就了具有二七标识的“多彩教育”。
立足课堂,构建生态发展课堂文化
英语课上,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如何用英语推介侯寨乡生态旅游文化,采摘樱桃;数学课中,学生运用绳子、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探索丈量土地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亲自去计算面积、周长;在美术老师悉心传授美术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生在田野里用原生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豆类、蛋壳、花布等材料,运用鲜艳的色彩,亲手描绘出美丽的家乡——樱桃沟……
这是二七区侯寨乡开创的 “乡土大课堂”。他们深挖城乡优质的自然、人文教育资源,遵循“让师生圆满而幸福”的办学理念,结合侯寨的本土教育特色,用开阔的思维、创新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快乐求知,享受幸福的教育。
正是教师基于生活、以生为本的设计,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产生出思维的碰撞。郝峰、贾琳、祁媛、孙书安、羊志华、张喆、韩雪等多位教师在国家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展示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真谛的追求。以他们为代表的二七区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课堂教学核心,从提出问题开始,到最终解决问题,并且将问题延伸至课外,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用真诚搭桥,用学识铺路,用微笑去感染,用信任去创造,用幽默去化解……学生在这样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上,智慧不断被开启,潜能不断被开发,学生在生命体验的活动中对挑战充满渴望,对自我充满信心,取得了文化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以人为本,塑造多元发展学生
新学期开学交寒假作业,汝河路小学的不少同学交上来的却是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春节前,学校打破陈规,围绕“爱心行动、智慧行动、民俗行动、独立行动、健康行动、感恩行动、探索行动”等七个主题,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把相应的实践活动记录下来,设计编辑成一本“书”,自己起书名、定内容、配插图、设计版式。在书的最后写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由家长写出评价。
为确保学生多元发展,在作业建设上,二七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有个人完成的书面作业,又有合作完成的社会实践作业;既有动手动脑的操作要求,又有奉献爱心的社会体验。从各方面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孩子们喜闻乐见,家长们热烈拥护,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晒晒我的假期——优秀作品展评活动”成了各学校开学后的常规工作。有意思的是,这项活动不仅在校园内火热,还成了校际交流的主题。今年春季开学,交通路小学和侯寨乡刘庄小学的同学们都到对方学校拍DV短片,了解各自的寒假生活。“假期怎么过的?”不仅是返校后同学们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学区开会校长们也在互相打探。
2012年2月16日,教育部組织专家到河南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情况,二七区成了他们感兴趣的重点,座谈会就安排在汝河路小学。与会专家对该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呈现”的区域教育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多彩教育”抓住了关键环节,成绩突出,魅力纷呈。带队的基教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对此提出特别期望:继续解放思想,发挥引领作用,面向2020年长远规划,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教育发展样板区,努力做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