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小学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以及对小学生心理行为、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理解的提升,对小学生的教学培养,从重视学习成绩考察转变为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的提升。数学,作为一门重视逻辑思维,对思考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由此,笔者根据多年课堂教学经验,在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方法
一、 背景
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通过对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强调“教学”中的“教”,而对学生“学”的理解与重视不足;教师通常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思考,然后将相关概念、解题思路、最终答案作为一个系列,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通过多个相关例题巩固解答方法,最后以直接询问或者习题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缺点:一、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自主性较弱;二、由于小学生与成年人思维模式、思维能力的不同,跟上教师的思维并非易事;三、由于恐惧自己不明白问题而显得愚蠢或是遭受外部的消极反应,学生们大多趋向于表达自己“明白”了问题,即使他们只是一知半解或者甚至满头雾水;教学中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
二、 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模式,顺应教育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摸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 转变角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学会转变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共同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表现为提示者,评判者。教师对相关概念及方法进行讲解后,不直接以“问题—解题方法—答案”的方式讲解,而是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学生们已掌握或者易理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索,尝试解答。在探索过程中,多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尊重并逐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即时的、合适的表达,肯定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正确之处,提示并修正错误之处,辅助学生们一步步完成对问题的探索。
(二) 具体化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即需要严密的思维过程才能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畏难心理,他们往往对能“一步獲得正确答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外界对结果而非过程的重视,让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是最重要的,却意识不到思维过程的重要性。作为数学教师,要求学生们将思维过程一步一步呈现在草稿本或者习题纸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理清自己的思维,便于老师发现思维过程中错误的地方,也便于学生们进行对比与反思。通过查找步骤中与正确思路发生分歧的地方,思考思维过程的正误,从而自己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有利于加深其对问题以及解答方式的理解,有利于通过自我修正错误避免思维的漏洞。
(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提供丰富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往往对问题提出多种看法及解决方式,这些方式有多重可能性,包括正确的、一部分正确的以及不正确的,在思维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断检验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解答方式;因而需要适当的时间以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独思考的过程。当其提出正确的思路时,即时进行肯定,并鼓励他们进一步讲解“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们从中获得自豪感与乐趣,从而肯定自我探索这一行为。当面对一些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观点时,首先肯定他们探索的行为及思考中有用的部分,再有理有据地通过提示或态度温和地指出思维中的漏洞,让他们意识到哪错了,同时明白思考错了并非犯错,是正常的现象;通过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 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同样是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法宝之一。当学生表示已经“理解”了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将问题进行适当的演绎与变形,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刚学的结题方法,自主解答这一“新问题”。与为了巩固理解而对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讲解的方式不同,这一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并通过题目的变化集中其注意力。虽然学生在自主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困难以至于痛苦的思考时期,但只要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理清了思路,他们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对问题的领悟也就更进一步,从而学会“举一反三”。
(五) 有预谋的犯错
在对学习相对成熟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预谋的犯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1. 明确告知老师所展示的是几类有问题的做法,让学生们“帮忙”指出错误;2. 同时呈现正确的解题方式与错误的解题方式,让学生指明正误,并说明原因;3. 不告知老师的做法是否有误,观察同学们的反映,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以帮助学生“识别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有预谋的犯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思考,识别结题过程中的正误,以增强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自我思考过程的肯定;同时可以有效地提示解题中的思维陷阱,以减少同学们再犯相同错误概率。
三、 总结与思考
以上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的主要经验总结;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应成为良好的导航者,在基本概念的建立,解答过程的引导方面,教师应作为主要角色,并非让学生们在“一片白纸”上独立思考。在概念及方法的讲解初有成效后,对学习进行适度的扩展及丰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在数学的而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在个人的长期发展中也举足轻重。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件必要之事。
参考文献:
[1]李生莲.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68.
[2]任瑞娟.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2):168.
作者简介:
宋世彬,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方法
一、 背景
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通过对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最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强调“教学”中的“教”,而对学生“学”的理解与重视不足;教师通常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思考,然后将相关概念、解题思路、最终答案作为一个系列,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通过多个相关例题巩固解答方法,最后以直接询问或者习题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缺点:一、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自主性较弱;二、由于小学生与成年人思维模式、思维能力的不同,跟上教师的思维并非易事;三、由于恐惧自己不明白问题而显得愚蠢或是遭受外部的消极反应,学生们大多趋向于表达自己“明白”了问题,即使他们只是一知半解或者甚至满头雾水;教学中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
二、 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模式,顺应教育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摸索,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 转变角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学会转变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共同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表现为提示者,评判者。教师对相关概念及方法进行讲解后,不直接以“问题—解题方法—答案”的方式讲解,而是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学生们已掌握或者易理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索,尝试解答。在探索过程中,多问学生“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尊重并逐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即时的、合适的表达,肯定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正确之处,提示并修正错误之处,辅助学生们一步步完成对问题的探索。
(二) 具体化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注重逻辑思维,即需要严密的思维过程才能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畏难心理,他们往往对能“一步獲得正确答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外界对结果而非过程的重视,让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是最重要的,却意识不到思维过程的重要性。作为数学教师,要求学生们将思维过程一步一步呈现在草稿本或者习题纸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理清自己的思维,便于老师发现思维过程中错误的地方,也便于学生们进行对比与反思。通过查找步骤中与正确思路发生分歧的地方,思考思维过程的正误,从而自己发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有利于加深其对问题以及解答方式的理解,有利于通过自我修正错误避免思维的漏洞。
(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提供丰富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往往对问题提出多种看法及解决方式,这些方式有多重可能性,包括正确的、一部分正确的以及不正确的,在思维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断检验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解答方式;因而需要适当的时间以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独思考的过程。当其提出正确的思路时,即时进行肯定,并鼓励他们进一步讲解“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们从中获得自豪感与乐趣,从而肯定自我探索这一行为。当面对一些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观点时,首先肯定他们探索的行为及思考中有用的部分,再有理有据地通过提示或态度温和地指出思维中的漏洞,让他们意识到哪错了,同时明白思考错了并非犯错,是正常的现象;通过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 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同样是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法宝之一。当学生表示已经“理解”了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将问题进行适当的演绎与变形,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刚学的结题方法,自主解答这一“新问题”。与为了巩固理解而对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讲解的方式不同,这一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并通过题目的变化集中其注意力。虽然学生在自主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困难以至于痛苦的思考时期,但只要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理清了思路,他们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对问题的领悟也就更进一步,从而学会“举一反三”。
(五) 有预谋的犯错
在对学习相对成熟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预谋的犯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1. 明确告知老师所展示的是几类有问题的做法,让学生们“帮忙”指出错误;2. 同时呈现正确的解题方式与错误的解题方式,让学生指明正误,并说明原因;3. 不告知老师的做法是否有误,观察同学们的反映,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以帮助学生“识别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有预谋的犯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思考,识别结题过程中的正误,以增强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自我思考过程的肯定;同时可以有效地提示解题中的思维陷阱,以减少同学们再犯相同错误概率。
三、 总结与思考
以上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的主要经验总结;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应成为良好的导航者,在基本概念的建立,解答过程的引导方面,教师应作为主要角色,并非让学生们在“一片白纸”上独立思考。在概念及方法的讲解初有成效后,对学习进行适度的扩展及丰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在数学的而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在个人的长期发展中也举足轻重。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件必要之事。
参考文献:
[1]李生莲.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168.
[2]任瑞娟.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22):168.
作者简介:
宋世彬,重庆市,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