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分大学生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奢侈浪费、过度依赖他人、诚信意识淡薄等现象,其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与他们消费行为的随机性、盲目性有关,也与他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对学生消费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大学生资助的体系,进一步完善贫困资助制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消费教育指导课、普及信用知识等手段把学生的消费引入到合理、科学、适度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
作者简介:陈冰(1979-),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河南 洛阳 4710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同时这种消费观念的特点、变迁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极易受家庭、校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对洛阳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消费状况调查。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
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来源以家庭供给为主,其家庭经济来源大多数以工资收入和务农收入为主,无经济来源的也占一定比例。从调查结果来看,62.7%的学生每月开支与主要经济来源之间存在差额,其中不足部分主要由勤工助学、补助、贷款、奖学金、个人负债来补充,65%的同学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30%以下,但还有15.9%的学生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5%以上。除从家庭得到收入以外,大学生倾向选择的途径为争取奖学金、勤工助学、补助、社会资助。可以看出,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勤奋学习赚取生活费用,而不是依赖学校、社会和他人的支持。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剖析
作为即将成为祖国栋梁的青年学子,其身上所体现的一切行为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很少再受极左思想的束缚,他们毫不掩饰张扬的个性与新奇的想法。在生活中,他们赶新潮,甚至带动消费潮流,日程表上学习、锻炼、休闲、娱乐、社交安排得丰富多彩。他们既会因父母、亲友的物质援助而心安理得,又时常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又不能忍受勤工助学、自食其力的奔波和劳累。如此种种矛盾心理致使大学生日常消费过程中既积极参与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消费活动,又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不良情绪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的甚至还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往往很难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也就出现了不良消费现象。
1.互相攀比,盲目消费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需求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喜欢标新立异,把握时尚,追随潮流,希望用独特的消费形象展现自我,需求意愿强烈而多样。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同学之间的消费行为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把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2.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精神
(1)经济上确实有困难,又不愿勤工助学。有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连最起码的饮食消费也负担不起。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又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校方的这些好意却未必能够受到贫困生的青睐。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希望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自己过的再苦也无所谓;有的学生却因怕累嫌脏,只想不劳而获,变成了经济上和道德上的“双困生”。
(2)不顾家庭情况,一味依赖父母。有些大学生过度消费,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就伸手向家里要,全不顾父母的负担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3.诚信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不良
在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之后,部分受益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学生申请贷款时表现积极,不惜通过各种途径来争取,与其还款时的表现大相径庭,致使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并有意缩小贷款规模,低年级的贫困生贷款也愈加困难。在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之前,一些学校也曾实行过无息贷款制度,但贷款的毕业生不还贷款者大有人在,以致银行和校方都不敢为贫困生的助学贷款进行担保。
四、不良消费行为养成的主要动因
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建构成型阶段,普遍缺乏自制力,没有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他们赶新潮,接受新事物快,往往把时髦的装饰、高档的消费、阔绰的花钱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地位的象征,注重外在形象的装扮而忽视了自身思想修养的提高。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练,不知金钱来之不易,又没有理财的经验,在不正确消费观的误导下盲从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良消费行为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正常发展,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淡漠。错误的消费观、生活观以及法纪意识淡漠又会刺激不良消费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方法与途径
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应惊慌失措。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们自身成长确有不利影响和消极示范作用,但只要持续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将那些错误的消费行为引入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个人思想与价值观、校园环境、社会风气等。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力度,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校园出现的消费贫富分化的现象,应当本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原则,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尽可能地减少浪费,要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透彻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很低,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仍需要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安排消费支出,控制、节制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高消费,适度消费。高校要把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学风。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和贫困资助制度
建立健全各高校以奖、贷、助、补、减为主题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加大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和覆盖面,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生活困难的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特困生,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获得奖学金的资助;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贷款还贷的相应规定,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学生贷学金的使用效益;努力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成立校园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使尽量多的特困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倡导社会资助,吸引社会资金在学校设立助学奖学金,同时还可为企业做宣传,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大有好处。做好生活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创造各种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条件,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从而建立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位一体联动的助学资助体系,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把特困生工作做好。
4.参照其他国家做法,开设消费教育指导课
日本等国家的做法是将消费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在高校中开设消费教育指导课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具有两重性,他首先是个消费者,其次才可能是个生产者。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尽管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但实际上偏重的是作为生产者一面的教育与训练,强调的是作为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对于消费者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外,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我国还面临着经济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面临着沙尘暴的侵袭,水灾泛滥,旱灾不断,面临着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示范陷阱,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甚至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加入有关消费指导的内容,开设消费指导课程。
5.普及信用知识,加强诚信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信用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信用消费的形式和种类越来越多,信用消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一。不但贫困生希望通过助学贷款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就是非贫困生也有不少人希望通过贷款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但这种不断增长的信用消费希望与大学生信用不佳的实际表现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因此,为大学生补上诚信教育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普及信用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信用不仅是一种品行,是人的一种素质,更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同时信用还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和配置资源等,是个人和企业的无形资产。第二,要确立若干行为规范和准则,从消费行为上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使高消费富裕家庭的子女也能适应相对贫困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杨朝生,陈强.大学生消费现状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2).
[2]刘祥伟.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X).
[3]李慧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理性消费
作者简介:陈冰(1979-),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河南 洛阳 4710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同时这种消费观念的特点、变迁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极易受家庭、校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对洛阳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消费状况调查。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
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来源以家庭供给为主,其家庭经济来源大多数以工资收入和务农收入为主,无经济来源的也占一定比例。从调查结果来看,62.7%的学生每月开支与主要经济来源之间存在差额,其中不足部分主要由勤工助学、补助、贷款、奖学金、个人负债来补充,65%的同学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30%以下,但还有15.9%的学生这部分收入占月支出的5%以上。除从家庭得到收入以外,大学生倾向选择的途径为争取奖学金、勤工助学、补助、社会资助。可以看出,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勤奋学习赚取生活费用,而不是依赖学校、社会和他人的支持。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剖析
作为即将成为祖国栋梁的青年学子,其身上所体现的一切行为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很少再受极左思想的束缚,他们毫不掩饰张扬的个性与新奇的想法。在生活中,他们赶新潮,甚至带动消费潮流,日程表上学习、锻炼、休闲、娱乐、社交安排得丰富多彩。他们既会因父母、亲友的物质援助而心安理得,又时常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又不能忍受勤工助学、自食其力的奔波和劳累。如此种种矛盾心理致使大学生日常消费过程中既积极参与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消费活动,又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不良情绪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的甚至还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多种消费观念冲突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往往很难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也就出现了不良消费现象。
1.互相攀比,盲目消费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需求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喜欢标新立异,把握时尚,追随潮流,希望用独特的消费形象展现自我,需求意愿强烈而多样。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同学之间的消费行为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把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2.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精神
(1)经济上确实有困难,又不愿勤工助学。有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连最起码的饮食消费也负担不起。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又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校方的这些好意却未必能够受到贫困生的青睐。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希望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自己过的再苦也无所谓;有的学生却因怕累嫌脏,只想不劳而获,变成了经济上和道德上的“双困生”。
(2)不顾家庭情况,一味依赖父母。有些大学生过度消费,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就伸手向家里要,全不顾父母的负担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3.诚信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不良
在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之后,部分受益的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学生申请贷款时表现积极,不惜通过各种途径来争取,与其还款时的表现大相径庭,致使银行放贷更加谨慎,并有意缩小贷款规模,低年级的贫困生贷款也愈加困难。在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之前,一些学校也曾实行过无息贷款制度,但贷款的毕业生不还贷款者大有人在,以致银行和校方都不敢为贫困生的助学贷款进行担保。
四、不良消费行为养成的主要动因
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建构成型阶段,普遍缺乏自制力,没有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他们赶新潮,接受新事物快,往往把时髦的装饰、高档的消费、阔绰的花钱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地位的象征,注重外在形象的装扮而忽视了自身思想修养的提高。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练,不知金钱来之不易,又没有理财的经验,在不正确消费观的误导下盲从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良消费行为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正常发展,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淡漠。错误的消费观、生活观以及法纪意识淡漠又会刺激不良消费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方法与途径
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应惊慌失措。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们自身成长确有不利影响和消极示范作用,但只要持续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将那些错误的消费行为引入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个人思想与价值观、校园环境、社会风气等。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的力度,积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校园出现的消费贫富分化的现象,应当本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原则,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尽可能地减少浪费,要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透彻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很低,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仍需要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安排消费支出,控制、节制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高消费,适度消费。高校要把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学风。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和贫困资助制度
建立健全各高校以奖、贷、助、补、减为主题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加大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和覆盖面,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生活困难的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特困生,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获得奖学金的资助;尽快制定助学贷款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贷款还贷的相应规定,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学生贷学金的使用效益;努力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成立校园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使尽量多的特困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倡导社会资助,吸引社会资金在学校设立助学奖学金,同时还可为企业做宣传,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大有好处。做好生活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创造各种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条件,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从而建立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位一体联动的助学资助体系,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把特困生工作做好。
4.参照其他国家做法,开设消费教育指导课
日本等国家的做法是将消费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在高校中开设消费教育指导课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具有两重性,他首先是个消费者,其次才可能是个生产者。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尽管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但实际上偏重的是作为生产者一面的教育与训练,强调的是作为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对于消费者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外,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我国还面临着经济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面临着沙尘暴的侵袭,水灾泛滥,旱灾不断,面临着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示范陷阱,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甚至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加入有关消费指导的内容,开设消费指导课程。
5.普及信用知识,加强诚信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信用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信用消费的形式和种类越来越多,信用消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一。不但贫困生希望通过助学贷款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就是非贫困生也有不少人希望通过贷款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业。但这种不断增长的信用消费希望与大学生信用不佳的实际表现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因此,为大学生补上诚信教育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普及信用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信用不仅是一种品行,是人的一种素质,更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同时信用还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和配置资源等,是个人和企业的无形资产。第二,要确立若干行为规范和准则,从消费行为上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使高消费富裕家庭的子女也能适应相对贫困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杨朝生,陈强.大学生消费现状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2).
[2]刘祥伟.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X).
[3]李慧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