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及危害及地下水环境的监测要素,对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已成为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的年开采量在1000亿m3以上,由于过度开采,产生严重的地面沉降及水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与麻烦,产生较大经济损失,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能合理开采地下水,则可有效缓解供水不足问题,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手段,合理规划并应用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我国地下水污染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是地下淡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二是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其中农耕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征,未经利用的氮肥在经过地层时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为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最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诸如污水聚积地段的防渗,选择具有最优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排放废物等[3]。
水质污染的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2)对生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于达不到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的要求,而导致减产。(3)对人的危害,人如果饮用了污染水,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变、传染病及其他一些奇异病症,污染的水引起的感官恶化,会给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情绪受到不良影响。(4)抑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地下水环境的监测要素
有关地下水环境监测。可分为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两种形式,但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人工监测手段为主,其中包含如下要素。
2.1水位
水位监测是地下水环境监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人工测量地下水位过程中,采取电接触悬垂式水尺或者测量方式。
2.2水温
在对地下水的水文进行人工测量时,需要应用各种数字式温度计,如果需要独立测量水温,则应使用铂电阻、半导体等传感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将测量水温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相结合,形成多个参数的水质传感器。
2.3 水质
有关地下水环境中水质的监测,一般为人工取样、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地下水采样,主要应用到地下水的采样器与采样泵。应用人工测量地下水水质参数的办法,也可利用便携式自动测量仪完成,提高采样现场分析的精准性。
2.4开采量
地下水通过人工抽取以及自动出流的方式流出地面。根据出水方式的不同。通过明渠流量及管道测量方式,完成水量的测量。另外,测量地下水的流速及流向问题,主要应用电位差法、示踪法及抽水试验法,一般在定性范畴应用较多。
3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
开展地下水环境监铡工作,离不开各种化学生物监测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可对各项地下永的指标进行深入监测,如果发现水源污染现象则及时发出报警。当前,我国主要应用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如下。
3.1抽出一處理法
这是使用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监测方法,可根据地下水的污染类型、处理成本等选择使用。抽出一处理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物理法。包括吸附、反渗透、过滤、重力分离、气浮等形式,(2)化学法。包括离子交换、氧化还原、混凝沉淀等形式;(3)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土壤处置、生物膜、厌氧消化等形式。对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来之后和地表水的处理方法相同。当完成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之后,就涉及到污染水资源的处理问题,对于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源、查明原因并处理污水,避免污染源的大面积蔓延,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
3.2 物理法
通过物理手段,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又可细分为水动力控制法、屏蔽法以及被动收集法三种形式。通过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相融合,对地下水环境实行动态监测,保障水质水量。
3.3 原位处理法
原位处理法是当前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既可减少地表处理需要的设施,也可降低成本,避免污染物的大量外露,对环境造成影响。原位处理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对专业要求较好,同时工作效率高,质量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水动力控制法
主要应用到井群系统,以向含水层注水或者抽水方式,人为改变地下水梯度,分隔清洁水体和受污染的水体,再对地下水环境实行监测。结合并系统分布不同的特点,水动力控制法也可分作上游分水岭法及下游分水岭法。不同分水岭所处位置的水质成分有所区别,作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重要因素,可进一步了解水质环境状况,同时对改善水土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4 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主要遵循以下步骤:(1)布控地下水的监测点,寻找恰当的监测方位与监测办法;(2)确定成孔方法。根据实际水域特征,做到因地制宜;(3)选择管材。针对各地段地质状况的不同,对管材材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4)采集式样。选择固定的地段,采集适当样品;(5)分析样品。利用地下水环境的相关监测仪器,分析并处理样品;(6)记录数据。利用仪器对所记录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以获得当前水质情况记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需要将数据记录到电脑中,做好定期比对工作,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则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有效防控水污染问题。有关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还应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保障地下水环境。
4.1增强地下水管理意识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一部分,做好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可有效评价地下水资源,做好生态和环境评价等基础工作。环保部门作为管理水资源的重要部门,也要在地下水环境监测方面加大力度,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另外,相关部门的配合工作也必不可少,形成地下水管理工作的统一整体。
4.2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通过已有的地下水网站作为基础,保留部分代表性良好的内容。做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测的统一性,便于资料收集与管理工作。以区域性的地下水控制为主,争取做到层次分明、统筹兼顾。
4.3 推动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
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应用了遥测、超声波、计算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对地下水环境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应用地下水环境的自动监测,可及时、准确、快速的获得地下水信息,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以实时监测手段为主,有效管理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奚立旦、孙裕生、刘秀英 《环境监测》, 2007.
[2] 齐学斌、樊向阳 《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3] 赵章元 地下水污染不容忽视 《环境经济》 2010,(4).
[4] 阚学成; 地下水的性质及其污染与自净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5).
[5] 陶月赞, 郑恒强, 汪学福 用Kriging方法评价地下水监测网密度 《水文》 2007.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已成为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地下水的年开采量在1000亿m3以上,由于过度开采,产生严重的地面沉降及水污染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与麻烦,产生较大经济损失,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能合理开采地下水,则可有效缓解供水不足问题,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手段,合理规划并应用地下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 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我国地下水污染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是地下淡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二是地表污(废)水排放和农耕污染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三是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其中农耕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征,未经利用的氮肥在经过地层时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长期饮用这种污染的地下水将可能导致氰紫症、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
为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最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诸如污水聚积地段的防渗,选择具有最优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排放废物等[3]。
水质污染的危害:(1)对环境的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2)对生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于达不到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的要求,而导致减产。(3)对人的危害,人如果饮用了污染水,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变、传染病及其他一些奇异病症,污染的水引起的感官恶化,会给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情绪受到不良影响。(4)抑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地下水环境的监测要素
有关地下水环境监测。可分为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两种形式,但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人工监测手段为主,其中包含如下要素。
2.1水位
水位监测是地下水环境监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人工测量地下水位过程中,采取电接触悬垂式水尺或者测量方式。
2.2水温
在对地下水的水文进行人工测量时,需要应用各种数字式温度计,如果需要独立测量水温,则应使用铂电阻、半导体等传感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将测量水温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相结合,形成多个参数的水质传感器。
2.3 水质
有关地下水环境中水质的监测,一般为人工取样、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地下水采样,主要应用到地下水的采样器与采样泵。应用人工测量地下水水质参数的办法,也可利用便携式自动测量仪完成,提高采样现场分析的精准性。
2.4开采量
地下水通过人工抽取以及自动出流的方式流出地面。根据出水方式的不同。通过明渠流量及管道测量方式,完成水量的测量。另外,测量地下水的流速及流向问题,主要应用电位差法、示踪法及抽水试验法,一般在定性范畴应用较多。
3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
开展地下水环境监铡工作,离不开各种化学生物监测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可对各项地下永的指标进行深入监测,如果发现水源污染现象则及时发出报警。当前,我国主要应用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如下。
3.1抽出一處理法
这是使用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监测方法,可根据地下水的污染类型、处理成本等选择使用。抽出一处理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物理法。包括吸附、反渗透、过滤、重力分离、气浮等形式,(2)化学法。包括离子交换、氧化还原、混凝沉淀等形式;(3)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土壤处置、生物膜、厌氧消化等形式。对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来之后和地表水的处理方法相同。当完成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之后,就涉及到污染水资源的处理问题,对于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源、查明原因并处理污水,避免污染源的大面积蔓延,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
3.2 物理法
通过物理手段,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监测,又可细分为水动力控制法、屏蔽法以及被动收集法三种形式。通过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相融合,对地下水环境实行动态监测,保障水质水量。
3.3 原位处理法
原位处理法是当前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既可减少地表处理需要的设施,也可降低成本,避免污染物的大量外露,对环境造成影响。原位处理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对专业要求较好,同时工作效率高,质量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水动力控制法
主要应用到井群系统,以向含水层注水或者抽水方式,人为改变地下水梯度,分隔清洁水体和受污染的水体,再对地下水环境实行监测。结合并系统分布不同的特点,水动力控制法也可分作上游分水岭法及下游分水岭法。不同分水岭所处位置的水质成分有所区别,作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重要因素,可进一步了解水质环境状况,同时对改善水土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4 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主要遵循以下步骤:(1)布控地下水的监测点,寻找恰当的监测方位与监测办法;(2)确定成孔方法。根据实际水域特征,做到因地制宜;(3)选择管材。针对各地段地质状况的不同,对管材材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4)采集式样。选择固定的地段,采集适当样品;(5)分析样品。利用地下水环境的相关监测仪器,分析并处理样品;(6)记录数据。利用仪器对所记录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以获得当前水质情况记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需要将数据记录到电脑中,做好定期比对工作,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则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有效防控水污染问题。有关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还应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保障地下水环境。
4.1增强地下水管理意识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一部分,做好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可有效评价地下水资源,做好生态和环境评价等基础工作。环保部门作为管理水资源的重要部门,也要在地下水环境监测方面加大力度,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另外,相关部门的配合工作也必不可少,形成地下水管理工作的统一整体。
4.2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通过已有的地下水网站作为基础,保留部分代表性良好的内容。做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测的统一性,便于资料收集与管理工作。以区域性的地下水控制为主,争取做到层次分明、统筹兼顾。
4.3 推动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
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应用了遥测、超声波、计算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对地下水环境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应用地下水环境的自动监测,可及时、准确、快速的获得地下水信息,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以实时监测手段为主,有效管理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奚立旦、孙裕生、刘秀英 《环境监测》, 2007.
[2] 齐学斌、樊向阳 《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3] 赵章元 地下水污染不容忽视 《环境经济》 2010,(4).
[4] 阚学成; 地下水的性质及其污染与自净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5).
[5] 陶月赞, 郑恒强, 汪学福 用Kriging方法评价地下水监测网密度 《水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