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出发, 立足问卷调查, 以大学生恋爱婚姻观为主题, 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特点, 探究解决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分析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婚恋观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此带来行为上的偏差。因此,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0 年11 月,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主体,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对22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恋爱时机
调查表明, 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 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 和“可以促进学习”。总的来说, 80%以上(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 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 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
2. 恋爱动机
有44.8%的男生和50.5%的女生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爱情, 建立家庭。但有6.4%的男生谈恋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的需要; 有21.2%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是为了寻求刺激、摆脱孤独; 有8.4%的男生和7.1%的女生是为了积累经验; 有17.2%的男生和23.5%的女生是为了证明个人的价值等不正确的动机。
3. 婚姻观念
调查表明, 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 84.87%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 67.44%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 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 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 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 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 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
4. 择偶标准
回答问卷时, 有47.1%的男生和54.5%的女生选择了“首先考虑对方的人品”。在其次考虑的因素中, 男女生有了显著的差异, 男生看重的是对方的相貌, 而女生看重的是对方的能力, 第三考虑的都是孝敬父母及个人修养。
5. 恋爱道德观
有一半的男女大学生认为三角恋和多角恋是不道德行为, 应尽快选择一个; 有35%左右的男生或女生认为恋爱自由, 无须指责; 而有15%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可以优中选优或者是更刺激能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对于婚外恋, 有23.9%的男生和15.7%的女生选择了“只要不破坏家庭, 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在恋爱期间发生过性关系的, 只有11.4%的男生和15.5%的女生认为一定要结婚。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从以上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方向是积极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恋爱的随意性强, 在恋爱中缺乏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呢? 笔者认为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 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 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由于受到社会负面思想和价值多元化影响, 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出现偏差, 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尤其要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可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 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 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邓颖超说: “真正的爱情须得基础于纯洁的友爱, 美的感情的渐渐浓厚, 个性的接近, 相互的了解, 思想的融洽, 人生观的一致——等成分上面。此外, 更须两性间觅得共同的‘学’ 与‘业’ 来维系着有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 因此, 应引导学生反对爱情至上主义, 甚至荒废学业和事业, 反对在恋爱中“以貌取人”、“以钱取人”“以恋补虚” 等。
责任是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爱情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当人们行使爱的权利的时候, 就伴随着要履行爱的义务, 要为对方自觉承担义务。列宁说, 爱情涉及两个人, 还会产生第三个人, 这就赋予爱情有社会性, 相爱者负有社会责任。那么, 爱情的责任有哪些呢? 一是爱情应以婚姻为目的, 不能“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 甚至把爱情当成游戏; 二是要对对方负一辈子责任, 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 是富裕还是贫穷, 是健康还是伤病; 三是对双方的后代尽抚养的责任。
2. 优化大学生恋爱环境,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作用
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可以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正面导向作用。所以,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 优化大学生所处环境, 为大学生恋爱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 家庭在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 应努力为子女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身心愉悦, 能积极看待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其次, 学校可以依托班级、院系学生会、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吸引力大的活动, 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 为学生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 各类大众传媒都应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在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为大学生恋爱营造健康的氛围, 尽量消除大学生恋爱中的不良因素。
3. 切实构建针对性教育体系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 构建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此为中心, 做到三结合, 即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活动(如大学生恋爱婚姻观讲座、主题班会等)、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构建、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性教育。大学生处在性激素分泌的旺盛时期, 对性充满了好奇, 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 融性知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把性知识教育引入课堂, 指导大学生在系统接受性知识教育的同时, 确立健康的性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抵制封建的性道德观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 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他们学会关心恋爱对象的身心健康, 明确自己在恋爱和性爱中的责任和义务, 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爱的关系。其次,融性教育于各种媒介之中, 网络、杂志、电视等是大学生接受性知识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 用健康的性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抢占校园文化高地。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在性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教育, 培养道德人格健全、知行合一的现代大学生, 使大学生在恋爱中做到感情上彼此尊重、自主自愿, 方式上文明端庄、持之以度, 学业上相互督促、以爱促学、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宜旦. 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 .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3(4) .
[2] 胡珍.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2(6) .
[3] 姚利民.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3(7) .
[4] 苏红. 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巴方.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院管理, 2004(4) .
[6] 吴弦. 高年级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院, 2007(7) .
[7] 蔡融.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5(3) .
[8] 赖小林, 刘发荣.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 .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分析
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婚恋观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此带来行为上的偏差。因此,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0 年11 月,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主体,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对22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恋爱时机
调查表明, 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 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 和“可以促进学习”。总的来说, 80%以上(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 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 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
2. 恋爱动机
有44.8%的男生和50.5%的女生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爱情, 建立家庭。但有6.4%的男生谈恋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的需要; 有21.2%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是为了寻求刺激、摆脱孤独; 有8.4%的男生和7.1%的女生是为了积累经验; 有17.2%的男生和23.5%的女生是为了证明个人的价值等不正确的动机。
3. 婚姻观念
调查表明, 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 84.87%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 67.44%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 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 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 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 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 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
4. 择偶标准
回答问卷时, 有47.1%的男生和54.5%的女生选择了“首先考虑对方的人品”。在其次考虑的因素中, 男女生有了显著的差异, 男生看重的是对方的相貌, 而女生看重的是对方的能力, 第三考虑的都是孝敬父母及个人修养。
5. 恋爱道德观
有一半的男女大学生认为三角恋和多角恋是不道德行为, 应尽快选择一个; 有35%左右的男生或女生认为恋爱自由, 无须指责; 而有15%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可以优中选优或者是更刺激能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对于婚外恋, 有23.9%的男生和15.7%的女生选择了“只要不破坏家庭, 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在恋爱期间发生过性关系的, 只有11.4%的男生和15.5%的女生认为一定要结婚。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从以上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方向是积极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恋爱的随意性强, 在恋爱中缺乏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呢? 笔者认为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 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 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由于受到社会负面思想和价值多元化影响, 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出现偏差, 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尤其要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 并可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 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 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邓颖超说: “真正的爱情须得基础于纯洁的友爱, 美的感情的渐渐浓厚, 个性的接近, 相互的了解, 思想的融洽, 人生观的一致——等成分上面。此外, 更须两性间觅得共同的‘学’ 与‘业’ 来维系着有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 因此, 应引导学生反对爱情至上主义, 甚至荒废学业和事业, 反对在恋爱中“以貌取人”、“以钱取人”“以恋补虚” 等。
责任是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爱情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当人们行使爱的权利的时候, 就伴随着要履行爱的义务, 要为对方自觉承担义务。列宁说, 爱情涉及两个人, 还会产生第三个人, 这就赋予爱情有社会性, 相爱者负有社会责任。那么, 爱情的责任有哪些呢? 一是爱情应以婚姻为目的, 不能“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 甚至把爱情当成游戏; 二是要对对方负一辈子责任, 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 是富裕还是贫穷, 是健康还是伤病; 三是对双方的后代尽抚养的责任。
2. 优化大学生恋爱环境,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作用
好的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可以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正面导向作用。所以,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 优化大学生所处环境, 为大学生恋爱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 家庭在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 应努力为子女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身心愉悦, 能积极看待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其次, 学校可以依托班级、院系学生会、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吸引力大的活动, 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 为学生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 各类大众传媒都应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在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为大学生恋爱营造健康的氛围, 尽量消除大学生恋爱中的不良因素。
3. 切实构建针对性教育体系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 构建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此为中心, 做到三结合, 即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活动(如大学生恋爱婚姻观讲座、主题班会等)、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构建、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性教育。大学生处在性激素分泌的旺盛时期, 对性充满了好奇, 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 融性知识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把性知识教育引入课堂, 指导大学生在系统接受性知识教育的同时, 确立健康的性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抵制封建的性道德观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解放” 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他们学会关心恋爱对象的身心健康, 明确自己在恋爱和性爱中的责任和义务, 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爱的关系。其次,融性教育于各种媒介之中, 网络、杂志、电视等是大学生接受性知识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 用健康的性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抢占校园文化高地。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在性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
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教育, 培养道德人格健全、知行合一的现代大学生, 使大学生在恋爱中做到感情上彼此尊重、自主自愿, 方式上文明端庄、持之以度, 学业上相互督促、以爱促学、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蔡宜旦. 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 .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3(4) .
[2] 胡珍.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2(6) .
[3] 姚利民.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3(7) .
[4] 苏红. 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巴方.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院管理, 2004(4) .
[6] 吴弦. 高年级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院, 2007(7) .
[7] 蔡融.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 2005(3) .
[8] 赖小林, 刘发荣.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