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留”原本俱诗眼 只缘“诗”“佛”归一人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王维《山居秋暝》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它既是王维五律山水诗的代表作,更体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度成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对这首典范诗作的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山居秋暝》除了具备一般山水诗的描山绘水、情景交融、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等特点外,还涉及诗画一体,理想社会图景,王维独特人格、佛禅心境,禅意、诗情、画意的合一,佛教对诗歌的影响,王维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及其诗坛地位等,所以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不同寻常。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对《山居秋暝》的特点把握不全面,开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结果造成对这样一篇经典作品教学过程简单化、内容解读平面化。有的即便认识到以上特点,想加入体现广度和深度的知识,但苦于不能找到合适的抓手,只能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导致教学环节支离破碎,油水分离,结构繁冗拖沓,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既不能深入体会、真正理解这首经典诗歌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难以实现内在建构,他们的思维也不能得到积极调动、真正激活和有效训练,这些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努力探索破局之道,以“诗眼”作为突破口,打通全诗脉络层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第二板块”教学片段:
  第二板块
  1.聚焦诗眼
  (展示幾首诗词,给特定的字加点:李煜《虞美人》“愁”、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晏殊《蝶恋花》“离别苦”等)
  师:这些加点的字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生:诗眼。
  师:结合对以上“诗眼”的认识,深入探究,归纳概括“诗眼”的特征。
  生1:形式精练,能统摄全篇。
  生2:特别传神,表现力最强。
  生3: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生4:表现深刻的思想。
  ……
  师(小结):诗眼在全诗或某句中有最强表现力,有最深长的意味,能寄托丰富、深刻思想情感,形式可以是字、词或句。
  2.纵深开掘
  师:关于本诗,有人说诗眼是“空”,也有人说是“留”,你支持哪种说法?请陈述理由。
  (小组讨论片刻,各组代表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是“留”,“留”字寄托了作者对留在山中过归隐生活的留恋。
  生2:我也认为是“留”,“留”字还表现了王维对清新、宁静、明净的自然美景的热爱。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第二位同学将“留”的含义深化了,“留”也包含了热爱之情。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3:又表现向往、追求理想社会。
  师:这几位同学讲得有道理,“留”是情的体现,能寄慨言志,从中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表现力强,耐人寻味,看来是这首诗的“诗眼”了。
  (气氛更活跃,看法相异的学生跃跃欲试,想与之“对抗”。)
  生4:我认为不是“留”,而是“空”,“空”是空旷的意思,在诗中也有清新、宁静之感,用这个字也能流露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不输于“留”字。
  师: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5:“空”也可以体现王维对归隐的追求。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5(思索片刻):“空”字说明官场俗世的名和利在作者眼中是“空”的,正体现淡泊名利、撇开官场的归隐之情,这跟“留”也是一样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空”的理解迈进了一大步,认识到“空”不限于描写山之“空”,而且抒写心之“空”,现在比分是三比二。同学们对理想社会的“空”如何理解?
  (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个个在积极思考。)
  生6:“空”说明理想社会是一个世外桃源。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6(微微涨红脸):感觉是这样,说不上来。
  课堂显示,学生个个在开动脑筋,踊跃表达,思维被充分地调动。但是,此时学生出现了思维的瓶颈,需要教师的点拨,这就是所谓的“不悱不发”,于是笔者稍微总结学生此前的思维成果,予以启发。
  师(引导):“空”有哪些近义词?
  生(齐答):无,没有,缺少……
  师:山中的自然美景没有什么?作者的心中缺少什么?
  生:山中空旷,远离市井喧嚣,颔联更没有人迹,纯粹是自然景色。作者的心中缺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生6(突然站起来):我明白了,这里没有官府,无剥削,无压迫,真是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呀!
  师:大家说说看“空”为什么能成为“诗眼”?
  生7:“空”字能体现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也强,耐人寻味。
  师(微笑):同意这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现在是三比三,有没有要发言的?
  (课堂一片沉默,有几个刚想要举手发言,又很快不自信地放下手。)
  至此,学生思维之路又现障碍,子曰“不愤不启”,此时需要教师再次开导、启发,于是笔者展示以下内容:
  王维一生仕途跌宕,浮沉不定,曾受牵连出官,又遭安史之乱,迫就伪职,多年后才回归朝廷。晚年的他渐渐摒弃官场、俗世,过起半官半隐生活。
  盛唐时期,佛教禅宗盛行。禅宗主张“自性清净,万有皆空”。王维早年深受其母影响,笃信佛教,他的名字号均源自佛教《维摩诘经》。闲居后的王维经常焚香诵禅。他还将禅意渗进诗中,其诗别具禅意之风,对山水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师:请同学稍作思考后,举手发言。
  生7(迅速举手):还是“空”更胜一筹,“空”表示一种清净、空灵的心灵境界。
  师:坚持诗眼是“留”的有没有补充的?
  (暂时沉默)
  师(总结):其实,“留”与“空”在表现力、思想情感、主旨意蕴方面,可谓不相上下。因为没有市井人烟,山“空”了,大自然显得清幽,这让作者喜爱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这也是“留”的第一重意蕴;因为官府剥削、封建社会压迫“空”了,没有了,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这体现了王维对安乐祥和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图景的向往,这也是“留”的第二重意蕴;因为作者心中“空”了,官场俗世、名枷利锁没有了,他感到闲适淡泊,直接明确地表达对隐居山林的喜爱、留恋和满足。可见,“留”与“空”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因果相连,两者都是《山居秋暝》的诗眼。“空”“留”原本俱诗眼,只缘“诗”“佛”归一人。(板书“诗佛王维”)
  (全体学生轻声欢呼)
  ……
  在以上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自主分析品味、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到文字表现力,挖掘出诗作丰富且深刻的意蕴,深刻地理解了王维诗歌景、情、志融于一炉,诗、画、禅合而为一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又与学生一齐探讨了王维独特人格、佛禅心境,禅意、诗情、画意的合一,佛教对诗歌的影响,王维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及其诗坛地位等问题,整个过程如顺水行舟,学生个个脸上荡漾着会心的微笑。
  刘熙载《艺概》道:“眼”,“神光所聚”,“眼”分一篇与一句之“眼”,均为“精神的凝聚之处”。“诗眼”即全篇或某句中表现力最强、抒发意旨最丰厚深沉的字、词、句,既是点睛之笔,又是作家情怀的凝聚焦点。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也认为,诗眼美学功能独特,最终表现在创设、开拓并深化诗歌艺术境界中。诗眼的确不容小觑,在作品中能提纲挈领,统御全篇,延及诗外,有以一当十的功效。由此,解读“诗眼”,的确能增加文本开掘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经典诗作的“风”“神”。在当今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古典诗歌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围绕诗眼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无疑能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结构整饬,纲举目张,也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其思维广度、深度获得有效锻炼,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4指出: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揭露现实的经典之作,自20世纪50年代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便作为语文教材选篇中的外国文学代表篇目,一直保留至今(文革期间除外),这一经典作品入选人教版语文的历史长达 60余年,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精读课文,可见这篇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性和重要影响力。   一、《我的叔叔于勒》的写作背景(略)   二、《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研究  
期刊
那位男子违反规则的行为确实让人不喜,但是什么力量驱使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是图利之心的驱使,还是现实生活的逼迫?如果是前者,舍身闯入虎园有什么利可图?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不得不想,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境况之下的人才会拿生命去省那130元的门票钱?生命已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当一个灵魂归于天堂,凡间便少了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在纷扰的红尘中,一条生命牵动着这么多人的心。那人或许
期刊
文言文教学要实现“文字”“文学”“文化”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使学生在掌握、积累文言词义、句式,学会阅读、翻译经典文言文方面,在学习、传承深厚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康人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方面,在学习、研究文章内容与写法,体验、感受作者情感与操守,学习、吸纳先人处事胸襟与智慧,滋养实践创新精神方面,都能够有切实的长进,就必须确保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拟以《烛之武退秦
期刊
我和丈夫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来访,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
期刊
“在市场角落上我遇到一双眼睛/那奇异的凝眸在梦想什么//啊雨后巴黎的心在扑扑跳动/下了这么多雨她还觉得快乐吗//小溪泉水中间多少花枝/逝去了更无一点颜色//我永远望见那昂丹的长堤/和神女躞蹀的帕尔姆人行道//黄昏的淡漠者和辚辚车辆/夜色的面纱和无数惊险奇遇//人们朝三一教堂走过几步/这犹豫时刻众人纷纷离去//在圣拉萨尔火车站的尘嚣中间/为什么这双邂逅的眼睛会流泪呢//啊巴黎巴黎你不再歌唱/你侧过头
期刊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自使用以来,颇获赞誉,但亦有指责之声。不少教师认为“学习提示”这一栏目是画蛇添足。深究其根由,主要是“学习提示”将文本包蕴的情感主旨直接呈现给了学生。“谜底”的呈现让那些靠“解读文本”上课的老师没有了“看家本领”。其实这类老师不懂得一个道理:从学科属性来说,文本“怎样讲的”远比“讲了什么”更为重要。而“学习提示”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超越文本分析过分关注情感、思想、主旨
期刊
《范进中举》节选自经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儒林外史》的代表名篇,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作者吴敬梓通过记叙穷困潦倒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喜极而疯一事,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狂的形象,描写了丈人胡屠户为代表的诸多人物极其鲜明的变化,揭示了科举制下的人情世态。   《范进中举》存在于语文教材的历史比较悠久,是极具生命力的经典名篇。早在民国时期
期刊
生命的驿站  离开生命的驿站  季节的风剔透低矮的黄昏  原本的花季早已逝去  心灵的雨季却如期而至  让所有的流浪成为一种坚强  被时间风化的铮铮诺言  没有了最初的豪情  而手指间滑落的忧伤  却在黑夜来临时再次逼近  让曾经的呓语变得厚重起来  打开向阳的窗户  霜花朦胧了远眺的视线  原本的诗句多了几分生涩  仿佛久违的情怀  在梦的边缘被一场雪覆盖  [作者通联:新疆五家渠市北海东街军垦
期刊
诗歌批判现实有着古老的文学传统,从诗经、汉乐府时代就开始了,一路走来,不断创新,成了文学的急先锋。当下,面对日益残酷的现实,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许多诗人失去了批判能力和批判勇气,沉湎于小情调、小感悟、小技巧之中。伟大时代呼唤伟大诗人,有批判精神的诗人不一定能伟大,但无批判精神的诗人一定不会伟大。诗人不是导师,但可以为时代留下确凿的证词。不过,诗人的证词是艺术的,艺术地再现,艺术地批判。诗人刘川面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