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一声九十载坦荡平生放歌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n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决定,授予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
  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人民,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人民广泛赞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始终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忠诚拥护者;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始终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始终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不懈奋斗者。
  这278名“最美奋斗者”中,王昆老师在列!
  王昆老师之“最美”,我以为是在中国现当代民族声乐学派建设中以其一系列音犹在耳的优秀作品创造的艺术之美:王昆老师之“奋斗”,是她自幼投身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生中不忘初心,孜孜以求的开拓精神。
  初识王昆老师大约是三十年前在一次音乐界的集会上。饭桌上,我谈起了我对她支持中国流行音乐的敬意。她听了笑着说:”我可为这个挨了不少批呢!”在中国流行音乐十年回顾系列纪念活动颁奖典礼上,她不无遗憾地说:“其实我们家老周也是支持流行音乐的,也受了点牵连呢.也该给个奖!”我们只能笑答说周老依然在位.我们不敢高攀。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王昆老师的歌长大的。在我上小学之前,《北风吹》《扎红头绳》已经听得烂熟于心。上了小学之后,我们敲锣打鼓,唱的是《农友歌》、学的是《兄妹开荒》,奏的、跳的是《白毛女》。少年懵懂,虽然还不懂得历史、不理解生活,但王昆老师和她那一代人的歌声中,一代音乐人追求艺术境界的人品和充满理想主义的英雄气概已经潜移默化地浸润了我们的心田。
  王昆老师的歌声不仅是她自己献身于革命和艺术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见证。2014年,乔羽先生在王昆师生音乐会上评价说:“是时代造就了王昆.她又以自己的精神和实践为创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以为这是对王昆老师艺术生涯的精确概括。
  王昆老师的童年是在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共同熏陶中成长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我们不妨这么说.没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幼年王昆的熏陶.她日后在声乐艺术上的实践将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接触到新音乐文化,她或许会成为一个传统艺术家,却未必能成为新民族声乐的开拓者。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学堂乐歌”时期到中国早期歌曲创作这个历史阶段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形成包括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些作用的一个主要样式就是将来自欧美的歌曲写作手法与富于中国文化色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歌词创作相结合。这一样式对日后歌曲创作的旋律写作和演唱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四”时代,很多文化大师都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视并亲身参与,例如弘一法师、赵元任、刘半农等人,萧友梅、黄自、青主、黎锦晖等更是为建设中国新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早期歌曲创作已经对中国民族新声乐演唱方法的形成做出了种种尝试。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音乐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共存的局面。随着抗战的爆发,大量抗战救亡歌曲作品的出现,新民族唱法才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機。
  聂耳、冼星海、安波、张鲁、吕骥等一批音乐家的创作响应时代的需要和呼唤,开辟了一条创作新路。题材上的重大主题、体裁上进行曲和民谣体分节歌体裁、演唱技术上的群众性和中西演唱方法的结合等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
  中国风格的进行曲和新民歌风歌曲就是这一创作活动中最突出的成就。在进行曲方面,中国五声音阶的级进作为旋律的主要构架形成了其曲创作中具有慷慨悲凉色彩的特有风格;在民歌方面,一条主线是在民歌素材基础上的加工和改编.另一条则是在广泛吸取民间民族音乐美学底蕴的基础上借鉴欧美歌曲创作手法的全新创作。这后一个方向就是中国新民歌风歌曲的诞生和演唱方法上中国新民族声乐学派的滥觞。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旋律创作上的民族韵味和曲式上对西方音乐的借鉴相结合;2.发声方法上以普通话为咬字行腔的基准,融合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形成了以情带声、高亢嘹亮、富于民族韵味的演唱风格。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表演是这一创作方法和风格的集中体现。王昆老师也因此而达到了她艺术创作实践中一个高峰。在《白毛女》的演口昌中,激情的投入赋予了她的歌唱极大的震撼力,细腻的民间韵味使她的歌唱具有强烈的亲和感.而高亢激越的声音无疑地在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同时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这样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也当然地获得了广大听众,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乡村百姓的认同,也因而在此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领域,这一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歌曲创作和演唱中最主流的样式之一,产生了大批的艺术精品,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歌唱家。
  王昆老师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过程中承担了历史赋予了她民族声乐开拓者的重任,她也用自己的天赋、热情特别是纯洁赤诚的责任感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去完成了这个重任。她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周总理对她的期望,在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和赴苏联进修音乐的同时,经过认真而艰难的抉择.她完成了一个自己。
  这一个自己其实并不是仅仅王昆老师一个,而是一支艺术家的大军.是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民族声乐学派并且硕果累累。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艺术家和他(她)们传达给大众的作品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军,在重大的历史时期中,这些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为后人的实践和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人民大众服务,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民间韵味.表现中华美学精神,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借鉴中出新.是这宝贵经验的核心。这些经验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有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王昆老师离开了舞台,但古稀之年之后,王昆老师竟然继续学习、坚持练声,终于恢复了演唱生涯。她曾欢乐地像个孩子一样跟我讲过这一段故事。并且悄悄地说:“我告诉过几个人,老了不怕,有好的方法照样能唱.可惜他们不肯练呐! ”
  2005年,我随王昆老师等去澳大利亚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王昆老师在演唱中错了一句词。其实听众大多也没听出来,唱完之后王昆老师却极为认真地说:“我老了,记性差了,刚才错了一句词,对不起大家,我给大家再演唱一遍。”当时悉尼音乐厅内的观众为此发出的满怀敬意的欢呼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
  作为一个声乐艺术家,王昆老师的艺术成就早已名扬天下,但作为一个老师,一个以博大的胸怀关切年轻的一代,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而鞠躬尽瘁、设计未来的前辈,或许她的贡献还要经过一些年才能被人更深地感受。
  王昆老师任东方歌舞团领导时期的业绩众所周知,她的门生弟子大多也早就获得了成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王昆老师的胸怀和远见。
  说胸怀,是王昆老师能够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培养年轻的一代.她从不担心年轻一代的成功会掩盖了自己的光辉。作为一个晚辈.我听说过太多年轻的词曲作家、歌手、音乐制作人对王昆老师爱才之心的赞许和感激。她的关心并不只在我们熟悉的已经获得成功的学生身上,对很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她也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没有真正宽广的胸怀和对生命的热爱,是难以这样做的。
  说远见,是王昆老师从不要求学生具体地走她的道路,我想這是因为除了她没有“歌必学我”的私心外,更多地考虑的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未来。前边我们说过.王昆老师所参与开拓的新民族声乐学派在数十年问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假如她坚持个人的艺术选择而致力于个人艺术风格的传承,他人也无可非议。但她没有这么做,她曾明确表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不应当只有一条路。她强调未来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应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考虑到了以她的地位和影响,采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到了晚年.她仍然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自己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这些独特见解.特别是对中国韵味和民间气息表达的演唱原则的强调。
  还必须提到的是,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王昆老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刚刚起步、良莠难分、泥沙俱下的时候,她坚持了鼓励探索、因势利导、热心匡正的态度,培养支持保护了很多词曲作者和歌手。在她全力支持下,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中国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得以顺利出台。很多词曲作者和歌手都对我说过:假如没有王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肯定要迟缓很多年.如果王昆没有批准崔健的《一无所有》参加《让世界充满爱》演唱会,中国的摇滚乐还不知要在地下摸索多少年。
  雨果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王昆老师的胸怀是宽广的.但她不是为个人的宽广,而是为这民族和国家的,为了年轻后辈的。她也理所当然地不但受到同代人的欢呼,也得到了年轻一代的敬仰和尊重。
  歌犹在耳,斯人已逝。但正如臧克家先生诗作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缅怀王昆老师作为人民歌者一生的时候,除了向她寄予深切的哀思怀念和追往,我更希望她的艺术理想和实践能够得到从学术界到整个社会的探讨和思考。中国正在经历伟大的变革,中华民族正处在走向伟大历史复兴的关键性时刻,中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也面临重大的转折契机。但是.无论怎样.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应当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音乐人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努力探索并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人的声音理当汇人世界音乐的浩瀚篇章。每一个热爱生活、有志于音乐事业的青年也应当努力拥有王昆老师那般一个赤诚和坦荡的人生!
  王者正气成大吕,昆山之玉和黄钟。
  霹雳一声九十载,坦荡平生放歌行。
其他文献
8月中旬,笔者应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的邀请,前往韩国担任“2006年世界行进管乐大赛”评委。本项赛事由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发起,是国际行进管乐界的顶级赛事,被誉为“行进管乐世界杯”,由申办国轮流承办,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过10届,韩国是本次大赛的主办国,比赛地点设在风景旖旎的旅游圣地济州岛。   此次受邀担任评委的还有加拿大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主席Robert Eklund
于一位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的在读博士而言,从选题到田野考察,从整理文献到伏案写作,再到参加论文答辩以至经过修改后正式出版,既是一次严格而又充满学术意趣的训练,也是他们未来投身于某个专业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学术准备。而其中的关键之为,就是在田野考察中能够获得多少切身感受和通过反复的“参与—体验”所收集到的口碑资料及观察笔录。从某种意义上说,田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该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准。   当年,在
读了洛秦教授的《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发表于《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一文,颇受启发,同时又被作者讲述故事的行文方式,及历史就是故事的思考问题的视角所吸引。故事往往最能吸引人,被人们认识和记忆。因此,忆起初读《人类的故事》(1912年由美国著名学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所作)时,一气“赏完”时的畅快心情。它是一部以故事揭示人类智慧,打破以往以“实
1.一边哭,一边前行   遗憾的是,我出门没有带手机。我没有及时拍下那位老人和她的哭声,还有從她的哭声里升起来的红彤彤的朝阳。   我努力地想用文字去还原当时的情形,但我发现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描摹性,无论我调用怎样的词语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记录下那一腔哭声从我背后传来时,以及老人蹬着一三轮车垃圾废物从我身边经过时带给我的那种心灵的震荡。恍惚间,我以为我置身在乡间村野,或一片长满荒草的坟地,听见那
世界音乐长河里,肖邦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作品的演绎,绝对是钢琴艺术中最受欢迎、版本最为众多、风格最为多元的。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钢琴赛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也是中国音乐界最熟悉、最为关注音乐盛事。从1955年傅聪获该赛事第三名暨玛祖卡最佳演奏奖,到2000年李云迪获该赛事第一名暨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都让中国人与肖邦结下了特殊的缘分。在笔者现场聆听过的大量肖邦作品演绎中,希普林·卡萨利斯因其自
蓝天清澈、白云悠悠、浩瀚无垠的草原上牛羊星星点点,美丽的额尔古纳河蜿蜒而曲折……一曲优美的《际响——额尔古纳之唤》把我们带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让我们聆赏了一幅美妙的小提琴音画!由中央音乐学院张兆宇创作的这首小提琴曲,在2008年第二届“帕拉天奴”杯小提琴作曲比赛中摘得桂冠,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娴熟的技巧、深远的音乐意境,非常富有感染力,加之青年小提琴家刘霄出神入化的演奏(荣获演奏一等奖),
想到再生兄,脑海里忽然冒出这样五个字: “风正一帆悬”。这是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一句。为什么想起这句诗7首先,恐怕是这个”正”字。再生兄不但正直、正派,行为端正,而且文如其人,文风谨严周正。更何况,他还相貌堂堂,身形伟岸,与齐国的那位邹忌一样”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应该是“城北徐公”的现代版。年轻时,以他的能文善乐,人高马大,文质彬彬,应该是女性仰慕追求的对象;老了,依然鹤发童颜,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语文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常人眼中,音乐学家大抵是独居书斋、皓首穷经,虽术业有专攻但却默默无闻的学者一族。而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借助“百家讲坛”式的平台,成为寻常百姓也略知一二的学术明星。但还有介乎两者之间者,那就是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更由于其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学术效应而在学界给人以“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印象者。居其宏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音乐学家。   与居先生相识,是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
2020年4月11日14:25,中国琵琶界至暗时刻——琵琶艺术家刘德海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3岁。巨星陨落,乐坛震惊。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先生带着《平安玉珠送亲人》的绝唱,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土地。  敬爱的先生,我们曾在第八届华乐论坛上相约2020年,您说会抽出时间为琵琶学会指导工作,还说好了要在第四届“敦煌杯”全国琵琶菁英展演亲临现场指点江山……病魔无情地使我们阴阳相隔,而今这一切的一切俱成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