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真实情况。方法 采取问卷法对多名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有关污染锐器处理情况、针刺伤的发生率、与针刺伤有关的主要环节、针刺伤后的处理。结果被调查的护士有82.1 %发生过针刺伤,且主要发生在针头套帽、分离针头、处理针头及注射等操作环节上。护士在针刺伤发生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局部处理,上报率较低。结论 临床护士针刺伤防范意识薄弱、发生率高,污染锐器处理方法欠妥。因此,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当前职业防护面临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执行这些操作导致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HIV。因此,了解我市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对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减少职业暴露所致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在过去的一年里她们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污染锐器的处理、针刺伤发生频率、刺伤环节、刺伤后的处理等相关问题。
2结果
2.1针头使用后处理情况有57.8%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仅有13.2%的护士无针头回套帽的操作行为。
2.2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护士,随着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晋升,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70.8%,护师的发生率为27.2%,主管护师的发生率2%。
2.4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环节护士针刺伤意外主要发生在针头套帽、分离针头、处理针头及注射等操作环节上。
2.5护士针刺伤后的处理有91.3%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能及时进行伤口处理,主要方法是用消毒液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冲洗伤口或挤压伤口。有1.6%的护士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7.1%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未做任何处理。
3讨论
3.1 改变导致针刺伤的危险行为
针刺伤的发生除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护士的特殊行为相关,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有57.8%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回套帽动作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31.4%,因此,必须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特殊教育,以改变其危险的工作行为,这些内容包括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专用的耐刺伤的容器内,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的协助。
3.2 加强锐器废物处理及丟弃过程的管理
调查显示,有23.9%的针刺伤发生在整理或处理使用后的针头过程中,有的因为利器盒的开口太小,针头丢弃入盒时被弹回而扎伤,有的是拔针后分离胶布时被扎伤,有的是连续拔了几位患者的输液针头混在一起被扎伤。医院管理者应提供合适的锐器收集容器或便携式锐器收集容器,以便操作者能及时、正确的处理用过的针头,减少污染针头裸露时间,同时教育护士拔针后不需分离胶布,避免引发针刺伤。因此,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3.3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制定防护措施
本调查护士针刺伤意外发生率依次为针头套帽、使用后针头处理、分离针头及注射等操作环节,这些高危行为大大增加了护士被刺伤的机会,应引起高度重视,管理者更应有对策。一要强调在进行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说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执行这些操作却很少见到有护士戴手套的现象。二要严格实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7]。三要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防止刺伤。四要强调发生针刺伤后立即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减少HBV、HCV、HIV感染的关键。
3.4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不一样
随着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晋升,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工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护士已接受过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了解针刺伤所致的危害,掌握了一些防护方法。所以,她们针刺伤发生率较低。
3.5 加强针刺伤后的防护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系统
3.5.1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HCV、HIV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本调查多数护士用消毒液冲洗、消毒伤口和挤压伤口的方法处理针刺伤。污染针头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以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3.5.2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及反馈制度,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意外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与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到上报信息后迅速进行暴露级别评估,分析发生暴露原因,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本调查中仅有8.5%的护士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科或护理部,这一现象既暴露了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也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作者希望通过本调查能促进广大医务人员上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2]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68.
[3]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879.
[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执行这些操作导致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HIV。因此,了解我市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对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减少职业暴露所致的危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在过去的一年里她们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污染锐器的处理、针刺伤发生频率、刺伤环节、刺伤后的处理等相关问题。
2结果
2.1针头使用后处理情况有57.8%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仅有13.2%的护士无针头回套帽的操作行为。
2.2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护士,随着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晋升,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70.8%,护师的发生率为27.2%,主管护师的发生率2%。
2.4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环节护士针刺伤意外主要发生在针头套帽、分离针头、处理针头及注射等操作环节上。
2.5护士针刺伤后的处理有91.3%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能及时进行伤口处理,主要方法是用消毒液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冲洗伤口或挤压伤口。有1.6%的护士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7.1%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未做任何处理。
3讨论
3.1 改变导致针刺伤的危险行为
针刺伤的发生除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护士的特殊行为相关,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有57.8%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回套帽动作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31.4%,因此,必须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特殊教育,以改变其危险的工作行为,这些内容包括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专用的耐刺伤的容器内,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的协助。
3.2 加强锐器废物处理及丟弃过程的管理
调查显示,有23.9%的针刺伤发生在整理或处理使用后的针头过程中,有的因为利器盒的开口太小,针头丢弃入盒时被弹回而扎伤,有的是拔针后分离胶布时被扎伤,有的是连续拔了几位患者的输液针头混在一起被扎伤。医院管理者应提供合适的锐器收集容器或便携式锐器收集容器,以便操作者能及时、正确的处理用过的针头,减少污染针头裸露时间,同时教育护士拔针后不需分离胶布,避免引发针刺伤。因此,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容器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3.3针对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制定防护措施
本调查护士针刺伤意外发生率依次为针头套帽、使用后针头处理、分离针头及注射等操作环节,这些高危行为大大增加了护士被刺伤的机会,应引起高度重视,管理者更应有对策。一要强调在进行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防护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说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执行这些操作却很少见到有护士戴手套的现象。二要严格实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7]。三要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防止刺伤。四要强调发生针刺伤后立即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减少HBV、HCV、HIV感染的关键。
3.4不同工作年限和职称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不一样
随着工龄的增加、职称的晋升,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工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护士已接受过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了解针刺伤所致的危害,掌握了一些防护方法。所以,她们针刺伤发生率较低。
3.5 加强针刺伤后的防护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系统
3.5.1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HCV、HIV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本调查多数护士用消毒液冲洗、消毒伤口和挤压伤口的方法处理针刺伤。污染针头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以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3.5.2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及反馈制度,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意外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与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到上报信息后迅速进行暴露级别评估,分析发生暴露原因,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本调查中仅有8.5%的护士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科或护理部,这一现象既暴露了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也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作者希望通过本调查能促进广大医务人员上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2]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68.
[3]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879.
[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