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新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y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北京市启动实施了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让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学农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这项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学生实践活动,被纳入全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实施项目,由市教委统筹推动实施。这项改革项目的设计,特别强调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市教委将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面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落实北京教育“全链条”改革中关于初中教育“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探索。
  1.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优化提供实践案例
  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进行改革,就是从教育治理层面,将学生放在改革的正中央,落实北京教育全链条改革中初中教育“宽”的要求。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内容,以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空间,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变革,进行供给端优化的尝试。
  在宏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体制机制改革尝试。学农实践活动项目自上而下推进,进一步优化、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端的体制机制。学农实践活动启动试验初期,作为活动实施主体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项目学校,普遍的认识是“要我做”,目标是必须做好。随着项目的深入,学农的育人实效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回应,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活动逐渐向“我要做”的专业提升境界转变。学农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价值认同的新机制形成的过程,建立了职教、普教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原有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公共服务相对独立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教育资源供给端实现了“职普融通”。
  在中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广义课程资源设计标准优化重组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广义课程资源视角,对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标准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实践育人价值取向。首先,课程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育人为本,综合设计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文化三大板块综合实践课程。其次,学农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课标体系,教师和专家穿越学科教学边界,设计出内容丰富的120多门劳动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第三,立足实践,突出实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五天学农生活,影响学生一生”的综合目标下,精细每个实践模型,力求让学生在意志品质、“三爱三节”方面有所感悟和收获。
  在微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课程实施新方法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层面,构建了公共服务供给端核心要素的自由流动新方法。教师、学生、产业工人和技师等所有参与者构成了学农广义课程资源下的多元主体,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自由流动。来自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线上自主选课,重构学农班集体,学生可自由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授课制边界,在高仿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角色转换”与“阶层流动”;来自普教教师和职教教师、学农基地的技师和产业工人,在学农实践课程实施中重构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基于专业分工合作的无障碍流动。
  2.探索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
  2016年,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扩大实施规模,学农学生规模达到1.6万人次,覆盖城六区。为增大学农服务的供给能力,市教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的形式,新增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至此,在融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又引入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将北京农机试验站的现代化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生态农场等农林牧副渔行业资源,经过优化重组设计成30多门学农实践课程,年内接待2600多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期1周的学农任务。
  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盘活存量资源,学农实践活动探索出了多主体、多方共赢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新的供给模式从根本上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使教育供给从单一方式和简单线性内容,转变为多元的供给结构和开放内容的供给模式。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招标、企业投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由政府转换为实力较强的企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其次,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丰富化。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超越了学校课程资源,企业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供给内容跨越原有供给领域发生了結构性改变。第三,公共服务供给资源更加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引入社会人力、物力资源,极大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整合优化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公共服务的开放供给新模式。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要从供给端着手,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从体制机制、广义课程设计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变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超越“职普融通”的更广泛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突破工业化模式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本位的僵化思维,代之以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全面育人发展观,优化广义课程标准;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边界,突破公共服务供给端各个要素合理流动的禁锢,探索基于专业分工和课程实施的人、财、物自由流动的新方法。
  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的年度实施能力仅为1.6万人次,还远远不能覆盖每一名初二学生,因此,用实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来衡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从学生和家长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视角看,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还应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实效性研究,理性追踪滞后的教育效果。
  编辑 于萍
其他文献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所成立不足四年的新建学校。加入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之后,红山分校依托北京小学“创造适合的教育”理念,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将“适合”作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奠基。  在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主管学校教学及课程工作的于萍副校长的指导下,红山分校的干部教师系统学习、深入领会北京小学“四季课程”的内涵。借鉴北京小学“四季课程”的成功经验,红山分校
房山区长沟中学地处“京西南第一水乡”长沟镇,毗邻湿地公园,附近还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长沟土城旧址、千年古刹云居寺等。长沟中学依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具有本土特质的文化因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毓秀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富有本土特色的校本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爱家乡、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钟灵学子。长沟中学师生在水岸学园中诗意栖居、幸福生长!  长沟中学实施以“钟灵毓秀
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它的供给与服务,因此,立足点要放在学生身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供给与服务的“消费”情况。比如,学生对图书馆的消费、对图书的消费以及对图书管理员和教师提供的阅读服务的消费。这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  在这种消费观的引导下,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思考广义教育资源的供给:一是对于教育本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作
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位于东城腹地朝内小街,是一处隐匿在胡同深处、闹中取静的前院后楼花园式建筑。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址设正白旗觉罗学。此后历经朝代更迭,仍作为学府保留至今,是东城区最具历史的小学之一。   今天的新鲜胡同小学,在新东城“精品特色”教育战略目标指引下,借助北京市规范化建设达标工程,学校旧貌换新颜,目前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校园文化精致独到,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云南省教科院和评估院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精神,以“笃学善策、促教兴滇”为宗旨,大力推进云南省教育评估工作,努力构建“标准、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现代云南教育评估体系,探索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职能和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想顺利涉水前行,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改革逻辑和发展目标,建立全局观念,运用系统思维,鼓起变革勇气,树立担当意识,制定合理框架,实施有效举措,这样才有可能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转换思维,重新认识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地位与发展逻辑  1.转换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刚站上讲台时,我以为好老师就是要知识渊博、激情澎湃、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所以,我总是在备课时把自己如何讲好作为头等大事。一开始,从学生、家长和同事那里传来的评价也令人鼓舞。但是得意了没多久,我发现危险接踵而至:学生的眼睛里没有了兴奋,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学生开始酣然入睡。作文也写得千人一腔,不少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潦草应付了
在北京四中语文组,每位老师都会精心设计和实施高三的最后一课。如同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串音符,一部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最后一课也会因为所处的位置而让人怀有特别的期待。但事实上,一部作品是否精彩,是否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绝不能仅靠收尾。同样,真正精彩的最后一节课,凭借的也不仅是这节课本身,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做基础。所以刘葵老师感慨:“与其说这是最后一课,不如说我们是用三年的时间在
日坛小学在“过中国节,育民族情”系列活动中隆重揭晓了中国传统节日代言人——“节娃”乐乐的形象标识。这一代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可爱的“节娃”形象,一经发布就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喜爱,成为“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又一里程碑式的经典创意。学校在“节娃”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节娃”创意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民族情。  
1.新方法诠释科学督导新理念  结合海淀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态势与需求,海淀区督导室着手研发“发展性督导”的海淀模式,在督导的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关注督导过程、关注学校常态(挂牌督学经常性督导结果得以运用)、关注学校内控、关注学校发展增量、关注社会评价、关注资源统筹和开放办学等,力求与时俱进,在督导工作中体现新理念、新要求。  2.新力量引导专业化提升  海淀区教育督导室创新性地建立学科督导机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