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北京市启动实施了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让城区初中学生到郊区学农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这项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学生实践活动,被纳入全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实施项目,由市教委统筹推动实施。这项改革项目的设计,特别强调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市教委将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面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入落实北京教育“全链条”改革中关于初中教育“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探索。
1.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优化提供实践案例
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进行改革,就是从教育治理层面,将学生放在改革的正中央,落实北京教育全链条改革中初中教育“宽”的要求。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内容,以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空间,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变革,进行供给端优化的尝试。
在宏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体制机制改革尝试。学农实践活动项目自上而下推进,进一步优化、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端的体制机制。学农实践活动启动试验初期,作为活动实施主体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项目学校,普遍的认识是“要我做”,目标是必须做好。随着项目的深入,学农的育人实效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回应,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活动逐渐向“我要做”的专业提升境界转变。学农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价值认同的新机制形成的过程,建立了职教、普教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原有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公共服务相对独立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教育资源供给端实现了“职普融通”。
在中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广义课程资源设计标准优化重组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广义课程资源视角,对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标准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实践育人价值取向。首先,课程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育人为本,综合设计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文化三大板块综合实践课程。其次,学农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课标体系,教师和专家穿越学科教学边界,设计出内容丰富的120多门劳动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第三,立足实践,突出实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五天学农生活,影响学生一生”的综合目标下,精细每个实践模型,力求让学生在意志品质、“三爱三节”方面有所感悟和收获。
在微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课程实施新方法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层面,构建了公共服务供给端核心要素的自由流动新方法。教师、学生、产业工人和技师等所有参与者构成了学农广义课程资源下的多元主体,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自由流动。来自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线上自主选课,重构学农班集体,学生可自由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授课制边界,在高仿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角色转换”与“阶层流动”;来自普教教师和职教教师、学农基地的技师和产业工人,在学农实践课程实施中重构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基于专业分工合作的无障碍流动。
2.探索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
2016年,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扩大实施规模,学农学生规模达到1.6万人次,覆盖城六区。为增大学农服务的供给能力,市教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的形式,新增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至此,在融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又引入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将北京农机试验站的现代化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生态农场等农林牧副渔行业资源,经过优化重组设计成30多门学农实践课程,年内接待2600多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期1周的学农任务。
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盘活存量资源,学农实践活动探索出了多主体、多方共赢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新的供给模式从根本上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使教育供给从单一方式和简单线性内容,转变为多元的供给结构和开放内容的供给模式。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招标、企业投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由政府转换为实力较强的企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其次,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丰富化。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超越了学校课程资源,企业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供给内容跨越原有供给领域发生了結构性改变。第三,公共服务供给资源更加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引入社会人力、物力资源,极大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整合优化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公共服务的开放供给新模式。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要从供给端着手,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从体制机制、广义课程设计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变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超越“职普融通”的更广泛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突破工业化模式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本位的僵化思维,代之以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全面育人发展观,优化广义课程标准;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边界,突破公共服务供给端各个要素合理流动的禁锢,探索基于专业分工和课程实施的人、财、物自由流动的新方法。
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的年度实施能力仅为1.6万人次,还远远不能覆盖每一名初二学生,因此,用实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来衡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从学生和家长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视角看,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还应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实效性研究,理性追踪滞后的教育效果。
编辑 于萍
1.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优化提供实践案例
对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进行改革,就是从教育治理层面,将学生放在改革的正中央,落实北京教育全链条改革中初中教育“宽”的要求。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内容,以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空间,顶层设计,统筹实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变革,进行供给端优化的尝试。
在宏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体制机制改革尝试。学农实践活动项目自上而下推进,进一步优化、重构了公共服务供给端的体制机制。学农实践活动启动试验初期,作为活动实施主体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项目学校,普遍的认识是“要我做”,目标是必须做好。随着项目的深入,学农的育人实效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回应,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活动逐渐向“我要做”的专业提升境界转变。学农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端价值认同的新机制形成的过程,建立了职教、普教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原有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公共服务相对独立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教育资源供给端实现了“职普融通”。
在中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广义课程资源设计标准优化重组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广义课程资源视角,对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标准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实践育人价值取向。首先,课程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育人为本,综合设计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文化三大板块综合实践课程。其次,学农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课标体系,教师和专家穿越学科教学边界,设计出内容丰富的120多门劳动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第三,立足实践,突出实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五天学农生活,影响学生一生”的综合目标下,精细每个实践模型,力求让学生在意志品质、“三爱三节”方面有所感悟和收获。
在微观层面,学农实践活动进行了公共服务供给端课程实施新方法的尝试。学农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层面,构建了公共服务供给端核心要素的自由流动新方法。教师、学生、产业工人和技师等所有参与者构成了学农广义课程资源下的多元主体,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自由流动。来自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线上自主选课,重构学农班集体,学生可自由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授课制边界,在高仿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角色转换”与“阶层流动”;来自普教教师和职教教师、学农基地的技师和产业工人,在学农实践课程实施中重构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基于专业分工合作的无障碍流动。
2.探索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
2016年,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扩大实施规模,学农学生规模达到1.6万人次,覆盖城六区。为增大学农服务的供给能力,市教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的形式,新增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北京农机试验站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至此,在融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又引入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将北京农机试验站的现代化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生态农场等农林牧副渔行业资源,经过优化重组设计成30多门学农实践课程,年内接待2600多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期1周的学农任务。
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盘活存量资源,学农实践活动探索出了多主体、多方共赢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新的供给模式从根本上优化教育供给结构,使教育供给从单一方式和简单线性内容,转变为多元的供给结构和开放内容的供给模式。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招标、企业投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由政府转换为实力较强的企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其次,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丰富化。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超越了学校课程资源,企业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供给内容跨越原有供给领域发生了結构性改变。第三,公共服务供给资源更加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引入社会人力、物力资源,极大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整合优化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公共服务的开放供给新模式。
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要从供给端着手,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从体制机制、广义课程设计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变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超越“职普融通”的更广泛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突破工业化模式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本位的僵化思维,代之以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全面育人发展观,优化广义课程标准;穿越区域、校际和班级边界,突破公共服务供给端各个要素合理流动的禁锢,探索基于专业分工和课程实施的人、财、物自由流动的新方法。
北京市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的年度实施能力仅为1.6万人次,还远远不能覆盖每一名初二学生,因此,用实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来衡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从学生和家长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视角看,初中生学农实践活动还应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实效性研究,理性追踪滞后的教育效果。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