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中药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急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其他文献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融入知识探究活动,进而创新课堂教学。在让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和知识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逻辑的重要时期,而数学语言作为学习过程中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期刊
总结林国华教授基于“通督调神,养肺清胃”理论,治疗岭南地区烟草依赖的经验,并对典型医案进行介绍。林国华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在于烟毒可侵扰脑府元神,亦可引起肺阴受损,胃肠热盛,炼液成痰,痰蒙神窍。临证以百会、印堂、列缺、合谷为针刺主穴,以宁心安神,扶正祛邪;耳穴压豆神门、肺、胃、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口,以调理脏腑功能,减轻戒断症状;配合心理疏导,树立信心,提高戒烟成功率。
目的 探讨酸枣仁汤联合子午流注针刺法对心脾两虚型颈源性失眠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64例心脾两虚型颈源性失眠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1~2 mg睡前口服,治疗4周,观察组给予酸枣仁汤联合子午流注针刺法治疗4周。观察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
本文首先对榆林市国资国企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肯定了近年来榆林市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进而指出了榆林国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的对策及建议。
火针是灵枢九针之一,是从伏義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单用或结合其他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岭南火针疗法”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根据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地域特点、人体易阳浮而阴闭、湿热的体质特点而形成的中医外治疗法,其中对于火针针具的创新、特有的操作方法、确切的疗效及广泛的适应症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火针疗法。林国华教授结合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阳盛有余的特点,通过“辨症、辨病、
在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改革评价的根本标准,探究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有效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积极推进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多层次专业培训,转变固有评价理念;学校分级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低年级全科参与,中高年级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学校优化课堂、作业、课程、考试评价,考查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黄帝内经》因为成书年代久远,后世医家关于“燔针”“焠刺”的理解不尽相同。《黄帝内经》中有关“燔针”“焠刺”有4篇文章,根据病情由轻至重,由浅至深,分4个层次用“燔针”“焠刺”及相关方法进行治疗,值得探讨。
随着“双减”政策出台,这股“教育之风”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都息息相关。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引发困惑、迷茫、担心或焦虑等情绪都在所难免,进而引发家校共育方面的冲突也无法避免。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解读这一政策,探究适合当下家校共育的针对性策略。文章从家长如何打造和谐亲子关系、孩子如何提升感恩意识、学校如何促进家校共育三个维度研究,旨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对“双减”背景下B市285所学校61326名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价值获得认同,师生实际参与率较高;课程内容体现五育并举,并以学校为主校外作为补充;学校在课程安排和实施上能够因校制宜,并初步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经费及资源基本有保障;课程当前运行较为平稳有序,但吸引力有待增强。同时还存在课内课后课程关系有待厘清、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待优化、课程安排和实施体现差异不够、校内教师负
“双减”要“减负”,而深度学习却要“学得深”,不少人担忧它们存在矛盾冲突。二者实则是一种虚假的对立,它们的初衷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落脚点都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度不等于负担,深度学习也不一定增加负担。存在上述担忧的根源在于:教育工作者对“深”与“浅”的认识偏差,从而导致浅层学习不到位、浅层知识受忽视。因此,我们需要澄清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和浅层知识的概念,把握好深度教学的实践尺度,并重视浅层教学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