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农业区位选择一节的教学,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进行总结归纳,并列出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以及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得到体现。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农业区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75-02
一、案例呈现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形成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实践力。
(一)选定案例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PPT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种植业和华北平原的种植业)。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二)针对案例进行讨论
思考一:广西钦州市引进罗非鱼失败了,而荒漠植树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结论:气候(板书)
思考二:两个举动撇开自然条件不考虑,有没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响这种行为呢?
结论:政策、市场
思考三:广西钦州是否就无法养殖罗非鱼了?有哪些办法呢?
结论: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加强防灾减灾(板书)
(三)总结反思
分析一:
1.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因素深刻影响农业区位,不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分析二:
1.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塞罕坝的转变就是政府决策的结果,罗非鱼的引进也是政府的决策。
2.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和社会两大部分──PPT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补充其他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跟踪训练:思考双季稻生产、小麦种植的例子,比较区位因素的不同。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精选案例材料。设计案例、分析学生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材料选择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二)课堂实施
1.案例导入。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已充分准备的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通常与下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问题是什么?案例中哪些信息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最适宜?怎样实施计划?如何评价?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1)引导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3)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每个方案的利弊进行综合分析,由此选定一个最佳方案。(4)讨论如何实施方案。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案例呈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更要揭示案例中包含的深层次内涵,这是对案例深入,也是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区域认知。从区域认知来看,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中提到的信息,有效加深学生对某一区域的独特认知。
(二)綜合思维。从综合思维来看,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从案例的选取,到典型问题的讨论,从个别现象的分析,到理论层面的提高,始终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开放性。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案例利弊的同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从地理实践力看,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够思考、分析和探索实践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
四、“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其他的一切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足够的教学经验及智慧,能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并能在学生未知的创新意识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方向以及讨论热情。
3.“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有效组织相配合,课程设置的时间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深入有效地讨论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本就是矛盾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在公开课中被见到,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初显成效,尤其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用地理的思维利用好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爱萍.浅谈对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08,(4).
[2]张翔.浅谈新课标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案例化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张子怡(1994—),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王月(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李颖(197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市育源中学东部校区教师。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农业区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275-02
一、案例呈现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形成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实践力。
(一)选定案例
农业生产活动有多种类型,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PPT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种植业和华北平原的种植业)。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作物和驯化了的动物,那为什么这个地区要选择这种类型呢?一块土地放在面前,到底怎样去安排农业生产才是合理的呢?有哪些要素是需要考虑的呢?怎样考虑呢?这就是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二)针对案例进行讨论
思考一:广西钦州市引进罗非鱼失败了,而荒漠植树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
结论:气候(板书)
思考二:两个举动撇开自然条件不考虑,有没有什么非自然的因素在影响这种行为呢?
结论:政策、市场
思考三:广西钦州是否就无法养殖罗非鱼了?有哪些办法呢?
结论: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加强防灾减灾(板书)
(三)总结反思
分析一:
1.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因素深刻影响农业区位,不同的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往往具有地域性。
2.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分析二:
1.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塞罕坝的转变就是政府决策的结果,罗非鱼的引进也是政府的决策。
2.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和社会两大部分──PPT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补充其他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跟踪训练:思考双季稻生产、小麦种植的例子,比较区位因素的不同。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精选案例材料。设计案例、分析学生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材料选择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不用。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便于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并能根据所提供案例,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二)课堂实施
1.案例导入。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已充分准备的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通常与下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问题是什么?案例中哪些信息有价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决策最适宜?怎样实施计划?如何评价?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的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1)引导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3)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每个方案的利弊进行综合分析,由此选定一个最佳方案。(4)讨论如何实施方案。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案例呈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更要揭示案例中包含的深层次内涵,这是对案例深入,也是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区域认知。从区域认知来看,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中提到的信息,有效加深学生对某一区域的独特认知。
(二)綜合思维。从综合思维来看,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从案例的选取,到典型问题的讨论,从个别现象的分析,到理论层面的提高,始终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开放性。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案例利弊的同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从地理实践力看,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够思考、分析和探索实践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
四、“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其他的一切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足够的教学经验及智慧,能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并能在学生未知的创新意识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方向以及讨论热情。
3.“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有效组织相配合,课程设置的时间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深入有效地讨论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本就是矛盾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在公开课中被见到,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初显成效,尤其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用地理的思维利用好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爱萍.浅谈对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08,(4).
[2]张翔.浅谈新课标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案例化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张子怡(1994—),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王月(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李颖(197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市育源中学东部校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