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一日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中需要教师合理的加以引导,使幼儿的行为习惯规范合理。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各种行为能力的关键期,尤其小班幼儿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本文中通过小班晨晨的案例:通过区域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以及适时介入等形式引导幼儿有效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逐渐认识和理解“破坏行为”给同伴带来的反感,以此不断地减少幼儿的“破坏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疏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是指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对物产生的情绪发泄行为。
案例1:晨晨和青青一起在玩玩具,晨晨很喜欢青青手中的玩具飞机,便一把夺过青青的飞机,青青马上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这时候晨晨又把青青的玩具抢过来直接把玩具摔在了地上,青青大哭了起来。
分析:破坏性行为容易对他人产生危害,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水平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小班开始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并表现出激进的行为。由于孩子的占有欲旺盛,他用破坏发泄了他的不满情绪。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表现及分析
(一)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故意破坏,有的却是能力不及而无意犯错,教师要认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分而治之。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时候,幼儿也不例外,而且幼儿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就会直接宣泄出来。错误的情绪宣泄和不当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产生。幼儿的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正常活动秩序的关键,幼儿在产生情绪时,无法有效的宣泄情绪,造成了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二)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案例:踢足球是幼儿们喜爱的活动,一脚踢向足球就会蹦出很远,晨晨对足球的喜爱逐渐变成了对足球的好奇,好奇足球中装的是什么,然后找来剪刀,把足球给剪破了……,面对玩具机器人时,为何开关一按机器人就手舞足蹈的摆动?然后幼儿开始了各种拆解……。
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探索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些探索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对他们而言也是无法遇见的。因此,在探索活动中的破坏也是难免的。
幼儿对玩具有着天生的热爱,但选择玩具时总是没有选择性的获取。不多时就把所有的玩具都从收纳处倒出来摊在地上了,就拿孩子最爱的娃娃家来说,幼儿都是非常喜欢的,可是面对着锅碗瓢盆时,幼儿的破坏力总是很惊人,很多的玩具到了幼儿的手中就会被“大卸八块”,这样导致幼儿们喜欢的玩具就没有了。幼儿们喜欢看画面丰富,精彩生动的绘本,但不知道图书纸张易破,看书时或者吃零食喝饮料,或者翻书时动作太大,争抢图书而造成损坏;在建构区游戏中,已经搭建好的物品瞬间就被幼儿给翻掉了;同伴有好玩的玩具也会被抢走,又是还会伴随着打架;教室布置的区域、墙面,哗啦一声就把隔离带给翻到了,墙贴也撕破了;进餐中,挥舞着勺子,把饭打翻倒了出来……这些都是幼儿破坏性的表现。
(三)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案例:在涂色活动中,需要晨晨把指定的颜色画在线条内,而晨晨能力有限,画出来的作品总是不完美。不是这里填太多把纸张弄破了,就是那里填到线条外了,烦躁的点点干脆开始了胡乱涂鸦,把整个画面画的一塌糊涂。
有的幼儿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容易导致活动的失败,幼儿的失败感就逐渐的产生了。失去耐心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把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干脆毁掉。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有效引导策略(疏导策略)
(一)了解幼儿的行为、想法
想要了解幼儿的行为想法就要不断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以此确定该采用何种方法处理。当教师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积极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能了解幼儿在现阶段所需要的、感兴趣的、能操作的给幼儿及时的更换区域角,使幼儿能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当出现情绪“异常”时,动机“异常”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进入了解事件,正确引导幼儿合理的处理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性”行为。
(二)转变传统思路,探寻最合理的介入方式
因为主观性破坏行为是有心理动机的,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用讲述道理的介入方式,让幼儿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问题,从而自发产生抑制的内源动力。
要注意说理并非纯粹的说教,要诱导引发幼儿对别人的情感与尊重,产生自我归因,有意识的控制破坏行为。
(三)通过区域创设,幼儿学会正确探索方法
幼儿非常喜欢参与活动区域,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活动观察中及时的捕捉幼儿的探索动机,充分的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同时教师借“区域”引导幼儿正确的探索方法,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
(四)通过集体活动,懂得“破坏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集体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集体活动,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利用教学活动来开展,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破坏性”行为的不良后果,为此拟设了详细的生活活动内容及具体的安排。
(五)通過家长工作,改变家长的教育观
家长与家长之间,唯一一个必不可少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孩子,有了孩子,家长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实例,谈不完的家庭教育。发挥我园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举办育儿经验交流会。由家长委员会牵头与我园老师共同举办“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们相互交流育儿经验,以提高育儿水平,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此外,保教主任,结合“破坏性”行为请专家指导家长如何处理幼儿行为展开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们更清楚面对孩子的一系列貌似的“破坏性“行为改怎么做——家长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科学的引导孩子,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矫正“破坏性”行为。 四、幼儿“破坏性”行为研究成果
(一)幼儿的探索方面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教师的关注与引导,我们孩子的变化是明显的,懂得了“破坏性”行为给他人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摔杯子会破坏物品,拉走别人的凳子会摔到别人,马路上乱跑会造成交通事故……。懂得了如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孩子会不由自主的进入情绪宣泄区和娃娃说心里的感受,爸妈没有满足自己要求是会用自己的表现达到爸妈的要求,取得他们的同意……。懂得了探索心理出现时,如何正确的展开,如:玩具汽车为什么后退几步,就会前进了?为什么每个娃娃都是软软的?在大人的陪伴下有规律的去解析、去探索。这种探索有序不乱,有结果无“破坏”。孩子的探索兴趣在无形中激发。
(二)教师的教育方法明显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经过了各种策略的实施,教师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有了充分的认识,学会了理性的看待幼儿各种“破坏性”行为的产生。教师会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来引导幼儿,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对家长提出的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进行解答,家园合作不断推动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减少。
(三)家长的观念得到了转变
在老师的自身的努力学习下,带动家长领会了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原因,读懂了孩子行为归因。现在家长们很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进步,同时也积极的学习着,家长们都认为:要理智的分析,真确的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反思,“破坏性”行为是一种行为上的研究,虽然我们做了些尝试,但在事件过程中也感悟到了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如何增强教师对“破坏性”行为的正确分析和合理处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改善。对于教师来说,要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正确引导”的教育,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逐步减少“破坏性”行为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的“正确引导”要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君.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J]. 当代学前教育, 2014(2).
[2]劉静. 试论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J]. 关爱明天, 2015(10).
[3]王琳.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 作文成功之路旬刊, 2015(2):49-49.
关键词:小班幼儿;破坏性行为;疏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是指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对物产生的情绪发泄行为。
案例1:晨晨和青青一起在玩玩具,晨晨很喜欢青青手中的玩具飞机,便一把夺过青青的飞机,青青马上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这时候晨晨又把青青的玩具抢过来直接把玩具摔在了地上,青青大哭了起来。
分析:破坏性行为容易对他人产生危害,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水平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小班开始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并表现出激进的行为。由于孩子的占有欲旺盛,他用破坏发泄了他的不满情绪。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表现及分析
(一)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故意破坏,有的却是能力不及而无意犯错,教师要认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分而治之。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时候,幼儿也不例外,而且幼儿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就会直接宣泄出来。错误的情绪宣泄和不当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产生。幼儿的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正常活动秩序的关键,幼儿在产生情绪时,无法有效的宣泄情绪,造成了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二)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案例:踢足球是幼儿们喜爱的活动,一脚踢向足球就会蹦出很远,晨晨对足球的喜爱逐渐变成了对足球的好奇,好奇足球中装的是什么,然后找来剪刀,把足球给剪破了……,面对玩具机器人时,为何开关一按机器人就手舞足蹈的摆动?然后幼儿开始了各种拆解……。
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探索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些探索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对他们而言也是无法遇见的。因此,在探索活动中的破坏也是难免的。
幼儿对玩具有着天生的热爱,但选择玩具时总是没有选择性的获取。不多时就把所有的玩具都从收纳处倒出来摊在地上了,就拿孩子最爱的娃娃家来说,幼儿都是非常喜欢的,可是面对着锅碗瓢盆时,幼儿的破坏力总是很惊人,很多的玩具到了幼儿的手中就会被“大卸八块”,这样导致幼儿们喜欢的玩具就没有了。幼儿们喜欢看画面丰富,精彩生动的绘本,但不知道图书纸张易破,看书时或者吃零食喝饮料,或者翻书时动作太大,争抢图书而造成损坏;在建构区游戏中,已经搭建好的物品瞬间就被幼儿给翻掉了;同伴有好玩的玩具也会被抢走,又是还会伴随着打架;教室布置的区域、墙面,哗啦一声就把隔离带给翻到了,墙贴也撕破了;进餐中,挥舞着勺子,把饭打翻倒了出来……这些都是幼儿破坏性的表现。
(三)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案例:在涂色活动中,需要晨晨把指定的颜色画在线条内,而晨晨能力有限,画出来的作品总是不完美。不是这里填太多把纸张弄破了,就是那里填到线条外了,烦躁的点点干脆开始了胡乱涂鸦,把整个画面画的一塌糊涂。
有的幼儿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容易导致活动的失败,幼儿的失败感就逐渐的产生了。失去耐心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把不能完成的任务就干脆毁掉。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有效引导策略(疏导策略)
(一)了解幼儿的行为、想法
想要了解幼儿的行为想法就要不断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以此确定该采用何种方法处理。当教师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积极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能了解幼儿在现阶段所需要的、感兴趣的、能操作的给幼儿及时的更换区域角,使幼儿能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当出现情绪“异常”时,动机“异常”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进入了解事件,正确引导幼儿合理的处理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破坏性”行为。
(二)转变传统思路,探寻最合理的介入方式
因为主观性破坏行为是有心理动机的,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用讲述道理的介入方式,让幼儿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问题,从而自发产生抑制的内源动力。
要注意说理并非纯粹的说教,要诱导引发幼儿对别人的情感与尊重,产生自我归因,有意识的控制破坏行为。
(三)通过区域创设,幼儿学会正确探索方法
幼儿非常喜欢参与活动区域,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活动观察中及时的捕捉幼儿的探索动机,充分的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同时教师借“区域”引导幼儿正确的探索方法,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
(四)通过集体活动,懂得“破坏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集体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集体活动,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利用教学活动来开展,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破坏性”行为的不良后果,为此拟设了详细的生活活动内容及具体的安排。
(五)通過家长工作,改变家长的教育观
家长与家长之间,唯一一个必不可少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孩子,有了孩子,家长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实例,谈不完的家庭教育。发挥我园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举办育儿经验交流会。由家长委员会牵头与我园老师共同举办“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们相互交流育儿经验,以提高育儿水平,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此外,保教主任,结合“破坏性”行为请专家指导家长如何处理幼儿行为展开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们更清楚面对孩子的一系列貌似的“破坏性“行为改怎么做——家长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科学的引导孩子,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矫正“破坏性”行为。 四、幼儿“破坏性”行为研究成果
(一)幼儿的探索方面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教师的关注与引导,我们孩子的变化是明显的,懂得了“破坏性”行为给他人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摔杯子会破坏物品,拉走别人的凳子会摔到别人,马路上乱跑会造成交通事故……。懂得了如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孩子会不由自主的进入情绪宣泄区和娃娃说心里的感受,爸妈没有满足自己要求是会用自己的表现达到爸妈的要求,取得他们的同意……。懂得了探索心理出现时,如何正确的展开,如:玩具汽车为什么后退几步,就会前进了?为什么每个娃娃都是软软的?在大人的陪伴下有规律的去解析、去探索。这种探索有序不乱,有结果无“破坏”。孩子的探索兴趣在无形中激发。
(二)教师的教育方法明显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经过了各种策略的实施,教师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有了充分的认识,学会了理性的看待幼儿各种“破坏性”行为的产生。教师会利用各种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来引导幼儿,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对家长提出的幼儿的破坏性行为进行解答,家园合作不断推动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减少。
(三)家长的观念得到了转变
在老师的自身的努力学习下,带动家长领会了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原因,读懂了孩子行为归因。现在家长们很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进步,同时也积极的学习着,家长们都认为:要理智的分析,真确的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反思,“破坏性”行为是一种行为上的研究,虽然我们做了些尝试,但在事件过程中也感悟到了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如何增强教师对“破坏性”行为的正确分析和合理处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改善。对于教师来说,要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正确引导”的教育,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逐步减少“破坏性”行为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的“正确引导”要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夏君.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J]. 当代学前教育, 2014(2).
[2]劉静. 试论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J]. 关爱明天, 2015(10).
[3]王琳.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 作文成功之路旬刊, 2015(2):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