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霜染红枫的11月,即邓小平政治上复出的前两个月,他经中共中央批准上井冈山,去这片神奇的红土地走走看看。由于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方面规定了所谓的“三不”原则(不照相、不座谈、不接见)。邓小平所到之处话语不多,但每看过一处革命旧居旧址,他都有感而发,其肺腑之言卓有见地,发人深省。时光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已经过去了30多年,小平当年的这次井冈之行,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依然没有磨灭。
三湾:“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四周山林茂密的三湾村,坐落在永新县西南边界的万山丛中。
11月13日上午11时,邓小平夫妇和秘书一行抵达村里,中共永新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长于洪文和县外办主任左招祥在村口迎接。
邓小平对“三湾改编”这段历史非常熟悉。那是1927年9月下旬,秋收暴动的部队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在从湖南文家市向井冈山转兵的途中,连续打了几个败仗,兵力由原先的6000余人锐减到千人左右,而且一种失败的情绪笼罩着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少数官兵情绪低落,认定革命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有指望了,有的干脆开了小差。当时,部队建制零乱,军心浮动。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毅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建制和整顿军心的两大“手术”。其中最吸引人的前所未见的措施,就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设立各级党代表,让“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党对这支工农武装的绝对领导。
邓小平这次来到三湾,已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七个年头,三湾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已成为革命圣地。出于礼仪,陪同在侧的于洪文、左招祥,叫来了接待站的讲解员,要她作“三湾改编”的介绍。邓小平听得非常认真,不时轻轻地点头。七八分钟后,讲解员介绍完了,左招祥适时插话,补充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一些资料,然后望着邓小平,期待他讲点什么。
邓小平略作思考,对左招祥等人深有感慨地说:“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的重要,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创举。”
这话似乎是引言。邓小平又缓而有力地讲开了:“南昌暴动、秋收起义以前我党的军队,都是团以上才有党代表,营、连、排都没有支部,军中的士兵党员也很少,这样就不能抓住部队。毛主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接着,邓小平语气有所加重地补充了一句:“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不允许枪指挥党。”说到这里,他把视线移向不远处的一幢幢民房,说道:“去看看其他的旧址吧。”
邓小平一行先到了毛泽东旧居“协盛和”杂货铺,然后又来到工农革命军团部旧址钟家祠。他在墙上的展板上,看到那幅著名的“火车头”红军漫画,车头写着“支部建在连上”几个字,顿时目放异彩,抿紧的嘴唇边露出几丝微笑,他指着漫画对卓琳说:“这很形象哦。”
邓小平一行在三湾接待站食堂吃午饭。桌上有永新风味的炒泥鳅和红烧狗肉等菜,邓小平等人吃得有滋有味。吃完饭后,邓小平没有接受于洪文“休息一下”的建议,下午2时前往与永新县毗邻的宁冈县。
八角楼:“井冈山精神千万不能丢”
中共宁冈县县委常委、分管外事接待的刘步文,在宁冈、永新两县交界的中江坪迎接邓小平后,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下午近4时,到达了当年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指挥中心的茅坪。
吉安地委的电话通知说,要接待一位“重要领导”,但没有说是谁,也规定不要问。刘步文在与邓小平握手时,蓦然认出这位身板硬朗、气色尚佳的人物是谁了,不觉心头一震。“文化大革命”前,邓小平是党的总书记,有他的挂像,刘步文怎能认不出呢?只是没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伟人、党内的“第二号走资派”,竟以莫名的身份、地位来到井冈山,这使他内心产生许多联想……
邓小平到茅坪,进入前委、特委旧址,马上就有人认出了他。笔者当时在茅坪担任讲解组负责人。我在一旁仔细端详着来客,忽然心头一个激灵,马上暗自惊讶:这不是邓小平吗?然而按照接待纪律,我只能按捺住心中的喜悦,不动声色地跟随在后面。
在茅坪担任讲解员的是陈爱贞,她已被告知对这位重要领导称呼首长,讲解不要太长,不要随便提问。当小陈引着邓小平夫妇走进红军医院旧址——攀龙书院的中厅开始介绍时,邓小平凝望着楼顶和木柱,说了一句:“这房子是保存下来的原物嘛。”小陈听到这里,点头回道:“首长说得对,这幢房子是原物。”
邓小平对小陈口齿清楚、速度适中的讲解感到满意,不时地点头。在攀龙书院内,看完特委、红军医院旧址后,众人陪着邓小平来到八角楼围院,首先参观了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谢氏慎公祠,再从祠堂后面出门,走过卵石地面的庭院,登上毛泽东旧居八角楼。
是八角楼闻名遐迩邓小平早有所知,还是楼阁结构独特、室内陈设真实富有吸引力,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邓小平环视楼阁的目光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充满敬意。小陈待邓小平看了一两分钟后,开始讲解,着重介绍毛委员当年在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进行红色政权的理论写作,常常熬至深夜,天气冷了就把线毯披在身上……
邓小平听完讲解,朝前走了几步,停立在办公桌前,凝视桌上的砚台、油灯,还有两篇著作的单行本。良久,邓小平转过身,对刘步文等人说道:“当年,毛泽东同志和红军在井冈山非常艰苦,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传统的精神千万不能丢掉,应当好好发扬。”
从八角楼出来,邓小平又走进庭院左侧的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观看室内的附属展览板。当他看见门角上挂着“陈毅住房”的直式小匾时,不禁“哦”了一声,问道:“陈老总住在这儿?”小陈适时介绍说:“他当时是士兵委员会主任,下山前夕改称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点点头,抬脚走进去。当他看见室内简单的陈设和床上薄薄的线毯时,满怀感慨地对刘步文等人说:“革命的胜利是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换来的,来之不易呀。”
邓小平在茅坪参观了1个多小时,天色已经不早了。走出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的大门,邓小平站在门口的坪地,眺望着对面有红军烈士墓的山上的苍郁松林,若有所思,直到秘书催促他上车,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他先向讲解员小陈道别,再同刘步文握手,对刘说道:“你们在这里工作很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比较穷,以后会好的。”他说到这里,又向其他人看了看,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井冈山精神千万不能丢掉!”邓小平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字字千斤,铭刻在人们心头。
黄洋界:笑谈林彪“偷”扁担
“伏尔加”轿车从茅坪驶至30里外的黄洋界,已是暮色苍茫了。云雾缭绕的黄洋界,此时的雾气浓得像流动的乳液,几十步外什么也看不见。可在这种情形下,“伏尔加”没有停留,直达茨坪。井冈山的党委书记、“二野”出身的程世茂,在宾馆一号楼的门口等候已久。程书记事后讲到:“听说老首长要来,我暗暗高兴,不管什么‘三不’规定,一定要将他接待好,于是就把邓小平安排在毛主席住过的一号楼。”
11月14日上午,邓小平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下午凭吊了红军烈士墓,并在工艺美术厂考察。
15日,天气放晴。邓小平一行再上黄洋界。程世茂不顾“一把手不必陪同”的接待规定,亲自陪老首长去参观。
晴朗天气下的黄洋界,四周的群峰接天连地,绵亘百里,翠色千层,气势雄伟,美不胜收。立于这雄险奇秀的山顶上,让人豪气顿生。邓小平多年来没有登过大山,这时表现出一种很久以来不曾有过的豪情,情不自禁地吟诵有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担任讲解、陪同的外办干部匡一悠,向邓小平介绍当年守山军民在此击败敌军4个团的战斗情形。邓小平神情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他听完介绍后沉思片刻,说道:“这一带到处是防守反击的好阵地,所以毛主席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这时,程世茂乘兴向邓小平介绍黄洋界的地理方位,指点说哪儿是宁冈乔林、哪儿是八面山……忽然,他的手指停在侧面五里排一处树木葱郁的地方,说道:“老首长,那两棵大槲树下,就是当年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休息的地方,‘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那里”。
邓小平将目光投向遥遥相对的五里排,少时转过身来,对程世茂说:“朱老总的扁担不是被‘偷’走了吗?”
程世茂听到这儿会心地笑了:“那是林彪偷的。1969年,叶群、吴法宪、林立果上了山,硬要把博物馆的陈列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
邓小平笑着说:“我也听说过,挑粮的时候林彪在山下养病。”
“是呀,他根本没有参加挑粮,只有‘偷’扁担了。他们也不想想,朱德的扁担,是早就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种编造没人相信。”这是程世茂愤慨中带着几分揶揄的声音。
“不实事求是,篡改历史,那是‘左’倾路线”。
邓小平缓而有力地讲完这句道理隽永的话,舒心地笑了:“他到底还是没有‘偷’成嘛。”
邓小平的这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参观完黄洋界,按计划要去地势同样高峻的八面山哨口。程世茂考虑到邓小平毕竟是69岁的人了,萌生了临时变动行程的念头,劝邓小平不要去了。邓小平回答说:“怎么不去了?我能够去。我除了这条腿有些毛病,全身的零件都是好的。”
程世茂被邓小平的豪情感染了,把手一挥:“听老首长的!”
会见老红军:“前景是光明的”
11月17日,邓小平一行来到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考察该县的农机厂。这个厂当时生产的小型四轮拖拉机和插秧机,在全省农机部门很有名气。邓小平特意观看了插秧机以草代秧的实际操作。陪同的县革委负责人问:“首长有什么指示?”邓小平笑了笑,谦虚地说:“我是来学习的,谈不上指示”。又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下力气发展农业机械化”。
翌日下午,邓小平在县招待所休息。县革委会负责人走进房间,向他汇报说:“有个泰和籍的老红军,想见一见首长,您看……”
“哦,老红军,叫什么名字”?
“名叫池龙,1930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是解放军少将,空军通讯部副部长,他说认识首长,很想见您。”
“行,请他来吧。”
60岁出头的池龙,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为得罪吴法宪而最早被打成空军系统的“反革命”,被押送到山东的一家劳改农场管制劳动。“九一三”事件后,池龙才得到“解放”。他这次回乡是看望离散多年的几个子女,也住在县招待所。得知邓小平到了泰和,同住一个大院,便向县革委负责人提出了想见邓小平的要求。
池龙走进客房,握住邓小平的手,心情极为激动:“首长,我原来在红一方面军,当时是个通讯兵,后来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长征中和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看到首长,有几次还同您打过招呼哩。”
邓小平端详着池龙,打开了记忆的天窗:“我记起来了,当年是有你这么个小伙子。”
池龙感叹地回道:“可是我现在老了。”
“不老,不老,还可以干个十几二十年嘛。”
性情耿直的池龙又激动起来:“首长,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我哪里是这个样子?”他说着竟撩起上衣,露出胸部一块块伤疤,怒气犹存地说:“这些都是‘文革’中被那些坏家伙打的,肋骨都被打断了三根!”
看得出来,邓小平也非常愤慨。他紧抿着嘴唇,少时,说话了:“这帮人整人是不择手段的,‘文化大革命’‘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
邓小平稍作停顿,又说:“我们这些人都是被林彪的‘一号命令’赶出中南海的。林彪这个人,不能说他没有本事,可他是个伪君子、阴谋家,他利用毛主席的威望发布命令,企图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现在,林彪摔到蒙古的沙漠里了,我们的党有希望了,就是还有几个‘书生’在闹腾。”
邓小平吸了一口烟,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隐忍住了,转而以诚恳的语调说道:“‘文化大革命’,我也有份,当初也举过手的。”
池龙的心头不禁一热,被首长的坦诚感动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邓小平亲切地注视着池龙说道:“池龙同志,发牢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要相信党,一切要等待中央的决定,前景是光明的!”
“嗯,这我知道,我完全相信党!相信毛主席!”池龙激动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池龙离开时,邓小平起身相送,走出屋外还送了一段,这使池龙不胜感激。
11月19日早饭后,邓小平一行离开泰和,返回南昌。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居住了5个年头的新建县望城岗南昌步校的一幢小楼,从鹰潭乘46次特快列车返回北京。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至此,邓小平在政治上正式复出。
三湾:“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四周山林茂密的三湾村,坐落在永新县西南边界的万山丛中。
11月13日上午11时,邓小平夫妇和秘书一行抵达村里,中共永新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长于洪文和县外办主任左招祥在村口迎接。
邓小平对“三湾改编”这段历史非常熟悉。那是1927年9月下旬,秋收暴动的部队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在从湖南文家市向井冈山转兵的途中,连续打了几个败仗,兵力由原先的6000余人锐减到千人左右,而且一种失败的情绪笼罩着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少数官兵情绪低落,认定革命是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有指望了,有的干脆开了小差。当时,部队建制零乱,军心浮动。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毅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建制和整顿军心的两大“手术”。其中最吸引人的前所未见的措施,就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设立各级党代表,让“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党对这支工农武装的绝对领导。
邓小平这次来到三湾,已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七个年头,三湾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已成为革命圣地。出于礼仪,陪同在侧的于洪文、左招祥,叫来了接待站的讲解员,要她作“三湾改编”的介绍。邓小平听得非常认真,不时轻轻地点头。七八分钟后,讲解员介绍完了,左招祥适时插话,补充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一些资料,然后望着邓小平,期待他讲点什么。
邓小平略作思考,对左招祥等人深有感慨地说:“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的重要,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创举。”
这话似乎是引言。邓小平又缓而有力地讲开了:“南昌暴动、秋收起义以前我党的军队,都是团以上才有党代表,营、连、排都没有支部,军中的士兵党员也很少,这样就不能抓住部队。毛主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接着,邓小平语气有所加重地补充了一句:“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不允许枪指挥党。”说到这里,他把视线移向不远处的一幢幢民房,说道:“去看看其他的旧址吧。”
邓小平一行先到了毛泽东旧居“协盛和”杂货铺,然后又来到工农革命军团部旧址钟家祠。他在墙上的展板上,看到那幅著名的“火车头”红军漫画,车头写着“支部建在连上”几个字,顿时目放异彩,抿紧的嘴唇边露出几丝微笑,他指着漫画对卓琳说:“这很形象哦。”
邓小平一行在三湾接待站食堂吃午饭。桌上有永新风味的炒泥鳅和红烧狗肉等菜,邓小平等人吃得有滋有味。吃完饭后,邓小平没有接受于洪文“休息一下”的建议,下午2时前往与永新县毗邻的宁冈县。
八角楼:“井冈山精神千万不能丢”
中共宁冈县县委常委、分管外事接待的刘步文,在宁冈、永新两县交界的中江坪迎接邓小平后,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下午近4时,到达了当年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指挥中心的茅坪。
吉安地委的电话通知说,要接待一位“重要领导”,但没有说是谁,也规定不要问。刘步文在与邓小平握手时,蓦然认出这位身板硬朗、气色尚佳的人物是谁了,不觉心头一震。“文化大革命”前,邓小平是党的总书记,有他的挂像,刘步文怎能认不出呢?只是没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伟人、党内的“第二号走资派”,竟以莫名的身份、地位来到井冈山,这使他内心产生许多联想……
邓小平到茅坪,进入前委、特委旧址,马上就有人认出了他。笔者当时在茅坪担任讲解组负责人。我在一旁仔细端详着来客,忽然心头一个激灵,马上暗自惊讶:这不是邓小平吗?然而按照接待纪律,我只能按捺住心中的喜悦,不动声色地跟随在后面。
在茅坪担任讲解员的是陈爱贞,她已被告知对这位重要领导称呼首长,讲解不要太长,不要随便提问。当小陈引着邓小平夫妇走进红军医院旧址——攀龙书院的中厅开始介绍时,邓小平凝望着楼顶和木柱,说了一句:“这房子是保存下来的原物嘛。”小陈听到这里,点头回道:“首长说得对,这幢房子是原物。”
邓小平对小陈口齿清楚、速度适中的讲解感到满意,不时地点头。在攀龙书院内,看完特委、红军医院旧址后,众人陪着邓小平来到八角楼围院,首先参观了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谢氏慎公祠,再从祠堂后面出门,走过卵石地面的庭院,登上毛泽东旧居八角楼。
是八角楼闻名遐迩邓小平早有所知,还是楼阁结构独特、室内陈设真实富有吸引力,抑或二者兼而有之?邓小平环视楼阁的目光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充满敬意。小陈待邓小平看了一两分钟后,开始讲解,着重介绍毛委员当年在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进行红色政权的理论写作,常常熬至深夜,天气冷了就把线毯披在身上……
邓小平听完讲解,朝前走了几步,停立在办公桌前,凝视桌上的砚台、油灯,还有两篇著作的单行本。良久,邓小平转过身,对刘步文等人说道:“当年,毛泽东同志和红军在井冈山非常艰苦,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传统的精神千万不能丢掉,应当好好发扬。”
从八角楼出来,邓小平又走进庭院左侧的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观看室内的附属展览板。当他看见门角上挂着“陈毅住房”的直式小匾时,不禁“哦”了一声,问道:“陈老总住在这儿?”小陈适时介绍说:“他当时是士兵委员会主任,下山前夕改称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点点头,抬脚走进去。当他看见室内简单的陈设和床上薄薄的线毯时,满怀感慨地对刘步文等人说:“革命的胜利是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换来的,来之不易呀。”
邓小平在茅坪参观了1个多小时,天色已经不早了。走出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的大门,邓小平站在门口的坪地,眺望着对面有红军烈士墓的山上的苍郁松林,若有所思,直到秘书催促他上车,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他先向讲解员小陈道别,再同刘步文握手,对刘说道:“你们在这里工作很辛苦,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比较穷,以后会好的。”他说到这里,又向其他人看了看,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井冈山精神千万不能丢掉!”邓小平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字字千斤,铭刻在人们心头。
黄洋界:笑谈林彪“偷”扁担
“伏尔加”轿车从茅坪驶至30里外的黄洋界,已是暮色苍茫了。云雾缭绕的黄洋界,此时的雾气浓得像流动的乳液,几十步外什么也看不见。可在这种情形下,“伏尔加”没有停留,直达茨坪。井冈山的党委书记、“二野”出身的程世茂,在宾馆一号楼的门口等候已久。程书记事后讲到:“听说老首长要来,我暗暗高兴,不管什么‘三不’规定,一定要将他接待好,于是就把邓小平安排在毛主席住过的一号楼。”
11月14日上午,邓小平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下午凭吊了红军烈士墓,并在工艺美术厂考察。
15日,天气放晴。邓小平一行再上黄洋界。程世茂不顾“一把手不必陪同”的接待规定,亲自陪老首长去参观。
晴朗天气下的黄洋界,四周的群峰接天连地,绵亘百里,翠色千层,气势雄伟,美不胜收。立于这雄险奇秀的山顶上,让人豪气顿生。邓小平多年来没有登过大山,这时表现出一种很久以来不曾有过的豪情,情不自禁地吟诵有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担任讲解、陪同的外办干部匡一悠,向邓小平介绍当年守山军民在此击败敌军4个团的战斗情形。邓小平神情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他听完介绍后沉思片刻,说道:“这一带到处是防守反击的好阵地,所以毛主席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这时,程世茂乘兴向邓小平介绍黄洋界的地理方位,指点说哪儿是宁冈乔林、哪儿是八面山……忽然,他的手指停在侧面五里排一处树木葱郁的地方,说道:“老首长,那两棵大槲树下,就是当年毛委员、朱军长挑粮休息的地方,‘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那里”。
邓小平将目光投向遥遥相对的五里排,少时转过身来,对程世茂说:“朱老总的扁担不是被‘偷’走了吗?”
程世茂听到这儿会心地笑了:“那是林彪偷的。1969年,叶群、吴法宪、林立果上了山,硬要把博物馆的陈列扁担改为‘林彪的扁担’。”
邓小平笑着说:“我也听说过,挑粮的时候林彪在山下养病。”
“是呀,他根本没有参加挑粮,只有‘偷’扁担了。他们也不想想,朱德的扁担,是早就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种编造没人相信。”这是程世茂愤慨中带着几分揶揄的声音。
“不实事求是,篡改历史,那是‘左’倾路线”。
邓小平缓而有力地讲完这句道理隽永的话,舒心地笑了:“他到底还是没有‘偷’成嘛。”
邓小平的这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参观完黄洋界,按计划要去地势同样高峻的八面山哨口。程世茂考虑到邓小平毕竟是69岁的人了,萌生了临时变动行程的念头,劝邓小平不要去了。邓小平回答说:“怎么不去了?我能够去。我除了这条腿有些毛病,全身的零件都是好的。”
程世茂被邓小平的豪情感染了,把手一挥:“听老首长的!”
会见老红军:“前景是光明的”
11月17日,邓小平一行来到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考察该县的农机厂。这个厂当时生产的小型四轮拖拉机和插秧机,在全省农机部门很有名气。邓小平特意观看了插秧机以草代秧的实际操作。陪同的县革委负责人问:“首长有什么指示?”邓小平笑了笑,谦虚地说:“我是来学习的,谈不上指示”。又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下力气发展农业机械化”。
翌日下午,邓小平在县招待所休息。县革委会负责人走进房间,向他汇报说:“有个泰和籍的老红军,想见一见首长,您看……”
“哦,老红军,叫什么名字”?
“名叫池龙,1930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是解放军少将,空军通讯部副部长,他说认识首长,很想见您。”
“行,请他来吧。”
60岁出头的池龙,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为得罪吴法宪而最早被打成空军系统的“反革命”,被押送到山东的一家劳改农场管制劳动。“九一三”事件后,池龙才得到“解放”。他这次回乡是看望离散多年的几个子女,也住在县招待所。得知邓小平到了泰和,同住一个大院,便向县革委负责人提出了想见邓小平的要求。
池龙走进客房,握住邓小平的手,心情极为激动:“首长,我原来在红一方面军,当时是个通讯兵,后来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长征中和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看到首长,有几次还同您打过招呼哩。”
邓小平端详着池龙,打开了记忆的天窗:“我记起来了,当年是有你这么个小伙子。”
池龙感叹地回道:“可是我现在老了。”
“不老,不老,还可以干个十几二十年嘛。”
性情耿直的池龙又激动起来:“首长,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我哪里是这个样子?”他说着竟撩起上衣,露出胸部一块块伤疤,怒气犹存地说:“这些都是‘文革’中被那些坏家伙打的,肋骨都被打断了三根!”
看得出来,邓小平也非常愤慨。他紧抿着嘴唇,少时,说话了:“这帮人整人是不择手段的,‘文化大革命’‘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
邓小平稍作停顿,又说:“我们这些人都是被林彪的‘一号命令’赶出中南海的。林彪这个人,不能说他没有本事,可他是个伪君子、阴谋家,他利用毛主席的威望发布命令,企图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现在,林彪摔到蒙古的沙漠里了,我们的党有希望了,就是还有几个‘书生’在闹腾。”
邓小平吸了一口烟,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隐忍住了,转而以诚恳的语调说道:“‘文化大革命’,我也有份,当初也举过手的。”
池龙的心头不禁一热,被首长的坦诚感动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邓小平亲切地注视着池龙说道:“池龙同志,发牢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要相信党,一切要等待中央的决定,前景是光明的!”
“嗯,这我知道,我完全相信党!相信毛主席!”池龙激动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池龙离开时,邓小平起身相送,走出屋外还送了一段,这使池龙不胜感激。
11月19日早饭后,邓小平一行离开泰和,返回南昌。
1973年2月19日,邓小平一家离开居住了5个年头的新建县望城岗南昌步校的一幢小楼,从鹰潭乘46次特快列车返回北京。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至此,邓小平在政治上正式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