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模式 引导体育教师与“教育需要”同步发展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i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21-25日,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城市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题培训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在开幕式中,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耿培新表示,十城市专业学组是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的一支重要的教学、学术研究力量,30多年来,为参与城市培养了大批体育骨干教师,也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来自十城市专业学组会员城市的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会议采用创新的培训模式对与会者进行了实效性的培训,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普遍认可,圆满完成了活动预设的各项任务。
  活动中,来自成都、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兰州、太原、石家庄、郑州、合肥、重庆、厦门、广州、昆明等地的教师展示了15节精彩的EPR模式培训课,包括7节小学课、3节初中课和5节高中课。各城市都用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诠释了对“体育课教学与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主题的理解。
  5月24日,会议组织了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的论坛活动,来自各会员城市的16名教研员和校长代表,围绕主题,多方面、多维度地介绍了本地区或学校体育实践和课程改革的成果。与会者纷纷表示论坛内容较完整地涉及了学校体育的各项内容,收获大、启发深,对以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主题培训会首次运用了十城市学组创造的EPR培训模式,保障了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EPR培训模式
  EPR培训模式指对一节课详细阐述,而后进行主体验证并进行反思。
  (一)E(Elaborating how to teach a lesson),即详细阐述课的全貌。要阐述的内容包括:1.进行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与介绍;2.确立教学目标,并明确确定依据;3.确定教学重难点;4.教学场地的预设和器材使用的介绍(根据实际情况);5.主要教学方法介绍;6.过程预设和构建。
  (二)P(Presentation of teaching),即教学演示。按照阐述的情况对主体部分(主教材教授部分)进行教学演示,验证阐述内容的可行性。
  (三)R(Reflection),即反思。指导教师或同伴根据现场上课教师的说课与主题部分的教学演示,进行点评式的总结反思和补充。
  二、精细设计并详解,引导参会者深刻理解主题
  进行教学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同时也是检验一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基本手段。教学设计,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教师对学生、教材是否熟悉和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否精准,是否能构建出与教育需要同步的育人目标;还能体现出教师对教法的运用水平、重难点的把握、教学组织的理解、教学过程梳理的能力等。
  “E”过程中的阐述,就是着眼教学设计衍生的功能,并赋予其强化检验的功能。本次活动要求教师围绕“体育课教学与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这个主题精细设计体育课,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和理解,引导与会者加强体育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如何有效发展和落实的研究。通过阐述,将每一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设计内容说出道理,说出依据,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清楚、明白地知道每一个设计部分的意图,让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活动中,来自成都市温江中学的石丽琴、太原市迎泽区海边街小学的崔海芳、石家庄高新区第二小学的高兴、天津滨海新区汉沽河西第一小学的吕俊杰、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的刘洋、广州白云区槎龙镇泰小学的陈文健、重庆市南岸区南平小学的梁炜羚等教师在15~20min的时间内,将每节具有主题色彩的体育与健康课设计得有理有据、层次清晰。通過他们声情并茂的详述,使与会教师有了身临其境的带入感,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大会的主题。
  三、精准演示,明晰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
  “能说会做”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言行一致”是本次活动对教师更高的要求。为了能让培训更加富有实效,要求各城市的培训者,不但要阐述教学设计,还要将设计的主体部分进行演示,也就是EPR培训模式中“P”的部分,从而将他们理解的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直观地展示出来。
  来自哈尔滨延兴小学的宋艳丽、昆明西山区第一中学的彭韦璋、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的杨吉州、厦门市海沧中学的连仁都、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的刘雪、成都七中的王宇、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的关睿、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的周勇等教师,将田径、体操、武术、球类、身体素质、新兴体育项目等传统与新兴的体育教材淋漓尽致地进行了展示,他们不仅围绕运动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练、思,更反映出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激励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挑战自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团结奋进、勇于担当、勇于进取、敢于创新、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等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培养作为施教的抓手,让与会者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教师如何“育人”。
  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精当组织、精准施教,使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教师们根据课堂实际,将学生的心率保持在一个具有锻炼价值的区间。通过详说后的演示,让与会者“立体”地看到了核心素养下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的体育课堂应该如何操作,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
  四、深度反思,完整把握主题
  一个人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相对于众人是局促的、狭窄的、不全面的,因此,同伴互助式的、专家引领式的议课和评课,能促使一节培训课更加完整。鉴于此,本次培训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也就是EPR培训模式中“R”。其目的就是引领大家在深刻认识“EP”环节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引导,应该说所有15节培训课的评委都做到了。
  本次主题培训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问题同样也是存在的,如研究深度还不够、EPR中的每一个部分还存在小的问题等,今后十城市学组将继续努力,广纳善言,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就如在闭幕式上专业学组组长韩书印致闭幕词所说的:“中国学校体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春天,学校体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十城市大家庭成员将会与全国同仁一起,勇敢肩负起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不断审视自己的不足,继承传统,在创新中突破,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为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人的运动基本是在维持身体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大肌肉的活动,更需要有较好的平衡能力才能胜任。如,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学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丧失球权的情况;在操控器械的运动项目中(如,自行车、滑冰、轮滑竞速)也经常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现象。中小学作为打基础的运动学习阶段,掌握丰富的平衡类动作,获得较好的平衡能力是学生进入运动项目学习的重要保障之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本次活动共展示了3节课,评课点是围绕“教材三个一组合练习、准备兼体能”进行探讨,在此,笔者针对《篮球:曲线运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一课进行剖析,探讨本课教学的主要亮点与可参考借鉴之处。  一、教材理念呈现  篮球运球与传球是篮球教学中最基础的技术动作之一,学好篮球的运球和传球技术,能够为其他的技术动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执教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篮球运球与传球技术水平,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对犯错学生的适度“惩戒”,不仅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有效达成教育目的,助力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但适度“惩戒”的“度”不好把握,“惩戒”力度小了如隔靴搔痒,不见效果;“惩戒”力度大了则容易变成“体罚”,进而遭致众多非议。如何做到理性“惩戒”,助力体育课堂教学,笔者
9月6日,笔者观摩了罗书记一节室内的《合理膳食,健康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课,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1.巧用黄金圈法则让课堂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黄金圈法则的核心思想是在沟通或演讲时,按照一个特定的结构“Why—How—What”进行表达。罗老师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黄金圈法则,首先是Why——为什么要合理膳食,然后是How——怎么做才是合理膳食,最后是What——合理膳食同学们该做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的全面实施,深化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模式和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交流课程改革的经验,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遂宁市教育局承办,遂宁市安居区教育局、遂宁安居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创建于1847年,前身为崇德小学。目前,学校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2119m2,学生2000余名,教师140余名。学校传承“崇德”核心文化,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宗旨,明确“崇德致远 笃行致知”校训,提炼“崇德力行,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传承与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用心传承百年老校“崇德”教育品牌,建设具有温情而有国际范儿的学校。  学校
2017年初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二实小)第一批加入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行动,旨在通过改革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立体、整体的规划,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真正实现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学校在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体育课程基地)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从两条线推进:一是整体布局体育课程体系,二是实行体育课走班选修,使体育课程“私人定制”变为可能。  一、整体布局
研讨背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增大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本期研讨旨在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分组教学策略的探讨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
2018年3月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推动京津冀中小学体育改革协同发展,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装备工作部承办的“新时代体育教育 新时代体育教师——京津冀第二届中小学体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设计依据中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即,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指促进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提高,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发展下肢爆发力的练习方法,利用变化的练习活动,增加学生力量练习的多样性,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