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中年级的句段向篇章过渡。而习作教学,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将学生关注的视角逐步向文本结构与篇章的构思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就完全停留于高处不胜寒的整体轮廓,而将深入文本表达细节的遣词造句、具体描写抛之脑后。因此,高年级教师就要处理好细节表达与整体构思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习作既有内容具体的饱和度,又有结构紧凑的张力感。因此本文提出:要深入细节,指导观察;由此及彼,指导整合;由段到篇,指导构思,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效益。
一、深入细节,指导观察
观察能力是生命个体生存于社会的重要能力,更是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契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深入观察,学生的表达才能真正走向精致与细腻。
有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材的习作,更是需要学生观察的全程投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具有个性的树叶。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观察体验的基础上,集众人智慧,交流认为值得观察的方面。学生在初步体验之后,提出了颜色、外形、手感等方面的问题。显然,这种观察仅仅止步于对观察事物整体性的轮廓感知,并没有真正深入其中。因此,教师再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在颜色中感受叶子的渐变以及正反面的不同色彩,更将外形细分至叶柄、叶片、叶茎等内容……当这些观察的项目逐一罗列在黑板上时,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一片小小的树叶居然可以看到这么多东西!
正是教师引领学生的细致观察,才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观察的认知,夯实了学生对树叶的感知渠道,为之后习作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由此及彼,指导整合
观察是基础,表达才是真正的目的。面对教师板书的众多观察细节,教师给予了学生自由而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但之后学生结合观察所得进行的言语表达却常常难以令人满意。学生在写作中要么追求完整,什么都要涉及;要么就是生硬无比,如同机械地回答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指出: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并不在于帮助他们形成过多的表达素材,而在于给予他们合理整合、科学罗列这些素材的方法。
鉴于此,教师转而采用“先口头,再动笔”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语言内容进行整体性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准备说话之前,必须明确两点要求:1.不仅要描述自己观察所得,还要将观察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感受与想象;2.结合自身观察的叶子特点,有序地删减一些内容,做到合理取舍。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组织语言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口头复述。而其他学生做一名有思考的听众,既要能够发现该同学发言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要能给予其适当的建议。于是,一场由此及彼的生生互动对话逐步形成,听众在听到精彩之处时掌声不绝于耳,并提出了很多建议。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逐步全面鲜明地意识到教师给予的资源应该怎样运用,这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更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由段到篇,指导构思
如果说以上的指导环节,是基于学生观察意识下的细节指导,那么这对于进入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完善。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学生充其量也只能写出一段精彩的片段,而对于学生内在整体的构思并不会形成有效的促进。因此,在深入指导学生描写细节之后,教师便引领学生从习作的整体构思入手,指导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学习。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了总分总的习作框架;其次,要求学生思考:如果习作中描写两到三片树叶,如何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形成了这样的体悟认知:在树叶的描写上要有所侧重,主次鲜明;选择叶子的类型要具有典型性和独特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描写树叶才不至于陷入机械与重复的尴尬境地。最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开头结尾的示范片段,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总结出言语特色。教师出示的语段都具有相当的文采,这与课文聚焦于自然描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资源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开头描写,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言语表达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早日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在正式动笔之前,先将对自己习作内容的整体框架罗列出来,不仅仅要展现其基本的构思,更要对分写内容的描写价值点作好充分的预设,促使学生养成写前构思的习惯意识。
总而言之,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习作教学的价值点和训练核心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切不可引领学生仅仅还在逼仄的空间中摸爬滚打,而要构建学生对习作整体视角的构思,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篇章意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
一、深入细节,指导观察
观察能力是生命个体生存于社会的重要能力,更是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原动力。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契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深入观察,学生的表达才能真正走向精致与细腻。
有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材的习作,更是需要学生观察的全程投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具有个性的树叶。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观察体验的基础上,集众人智慧,交流认为值得观察的方面。学生在初步体验之后,提出了颜色、外形、手感等方面的问题。显然,这种观察仅仅止步于对观察事物整体性的轮廓感知,并没有真正深入其中。因此,教师再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在颜色中感受叶子的渐变以及正反面的不同色彩,更将外形细分至叶柄、叶片、叶茎等内容……当这些观察的项目逐一罗列在黑板上时,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一片小小的树叶居然可以看到这么多东西!
正是教师引领学生的细致观察,才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观察的认知,夯实了学生对树叶的感知渠道,为之后习作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由此及彼,指导整合
观察是基础,表达才是真正的目的。面对教师板书的众多观察细节,教师给予了学生自由而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但之后学生结合观察所得进行的言语表达却常常难以令人满意。学生在写作中要么追求完整,什么都要涉及;要么就是生硬无比,如同机械地回答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指出: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并不在于帮助他们形成过多的表达素材,而在于给予他们合理整合、科学罗列这些素材的方法。
鉴于此,教师转而采用“先口头,再动笔”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语言内容进行整体性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准备说话之前,必须明确两点要求:1.不仅要描述自己观察所得,还要将观察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感受与想象;2.结合自身观察的叶子特点,有序地删减一些内容,做到合理取舍。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组织语言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口头复述。而其他学生做一名有思考的听众,既要能够发现该同学发言的优秀之处,同时也要能给予其适当的建议。于是,一场由此及彼的生生互动对话逐步形成,听众在听到精彩之处时掌声不绝于耳,并提出了很多建议。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逐步全面鲜明地意识到教师给予的资源应该怎样运用,这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更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由段到篇,指导构思
如果说以上的指导环节,是基于学生观察意识下的细节指导,那么这对于进入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完善。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学生充其量也只能写出一段精彩的片段,而对于学生内在整体的构思并不会形成有效的促进。因此,在深入指导学生描写细节之后,教师便引领学生从习作的整体构思入手,指导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学习。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了总分总的习作框架;其次,要求学生思考:如果习作中描写两到三片树叶,如何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形成了这样的体悟认知:在树叶的描写上要有所侧重,主次鲜明;选择叶子的类型要具有典型性和独特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描写树叶才不至于陷入机械与重复的尴尬境地。最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开头结尾的示范片段,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总结出言语特色。教师出示的语段都具有相当的文采,这与课文聚焦于自然描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资源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开头描写,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言语表达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早日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在正式动笔之前,先将对自己习作内容的整体框架罗列出来,不仅仅要展现其基本的构思,更要对分写内容的描写价值点作好充分的预设,促使学生养成写前构思的习惯意识。
总而言之,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习作教学的价值点和训练核心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切不可引领学生仅仅还在逼仄的空间中摸爬滚打,而要构建学生对习作整体视角的构思,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篇章意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