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分钟限时训练】
游清源山记
◎[明]王慎中
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天下之乐宜无逾此者。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以景公之愚,睠然揽齐国之富,恐其一旦忽然去之而死,而不得免其意之卑,而晏子笑其不仁,宜矣。叔子慨然顾其一时之功,爰而难忘,虑他日之易泯,抚当身之权而不足以自慰,可谓贤者。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
孰知夫苍崖翠壁,发舒气象而凌薄光景,亦导忧增戚之物也。当其戒具往游,固以酣乎奢佚之骄羡,倦乎勋伐之劳动,思取乐于山水之间,以适耳目之娱。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富贵功名者之于山水,其果不得以兼取也。
清源山者,泉州之名山也,余尝以暇日往游于其间。好事者往往撰酒肴跻山之巅,就予而饮食之。因辄相命为游,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有从有否,不为恡也。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何足以望牛山之傧从,岘首之宾僚?然吾未尝不乐,而客之从者未尝不与吾同其乐也。
以吾之早废于时,习于富贵之日浅,而顽拙不适用者,曾无秋毫之长,可以挟而待,后欲为濡恋而无所可怀,欲为矜顾而无所可喜,而山水之乐,卒为吾有。吾虽困于世,于物无所多取,而独得之于此。
彼富贵功名者,于天下之欲穷矣,而于天下之乐犹有所憾。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既以语客,复记之如此。
(选自《明人清源山游记三章》,有删改)
阅读左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怅然失意的样子)
B.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充分享受)
C.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讨论)
D.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探讨”属于古今异义词,意思为“探寻”。
答案: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B.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C.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D.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文言文的句读一般是根据语意来进行的,所以考生要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然后依据语境进行断句。在断句时,考生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者”“也”“欤”。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富贵的君侯,拥有功名的卿士,在欣赏美景时反而流泪兴叹,他们是为不能够长久拥有它们而伤心。
B.那些拥有功名富贵者常常搜求穷尽天下快乐的欲望,什么都要得到满足,由此来看,功名富贵与山水之乐不可能兼得。因此,只要拥有了前者那就寻求不到山水之乐。
C.作者常常与友人相互结伴出游,攀登险峻的山岭,尽管一起沿崎岖山路盘桓而上的人并不多,但自己与同游者都十分快乐。
D.作者说自己被时代废弃,享受富贵的日子少,因而为人愚笨不适用于社会,没有什么可以眷恋顾惜的外物,却独独能够得到这山水之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所以考生在阅读山水游记时要关注其表达的思想和观点。B项中“只要拥有了前者那就寻求不到山水之乐”的结论属主观臆测,观点绝对化。原文是说一些拥有功名富贵的人因贪恋不能长久占有这些外物而伤心,并非所有拥有功名富贵的人都寻求不到山水之乐。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1)中的关键词语有“悦”“悲嗟”,句(2)中的关键词语有“须臾”“都”“濡恋矜顾”。
答案:(1)他遇到欢乐却心生哀伤之情,以身子为拖累,因而不能够尽情地让生命的本性愉悦,又跟那些不仁之人的悲伤有什么差异呢?(2)最终寻求片刻的快乐却没有得到,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所聚焦的太多,所恃的太高,因眷恋、顾惜而引发的吗? 食 笋
◎[南宋]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憂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 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阅读上面的宋诗,完成1~2题。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B.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
C.尾联“须留取”“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济世的意愿,可以说是意存高远。
D.这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是表达竹笋象征的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解析: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考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题材。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作出判断。(2)诗歌标题。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诗人思想情感。(3)知人论世,明了诗歌所作的时代及诗人的人生际遇,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4)抒情词句。抓住抒情词句可直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思想感情。(5)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蕴含着固定的含意。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6)注释小序。借助注释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7)诗中典故。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尾联说的是要保护竹笋,而不是把竹笋全吃了。结合注释中曾几“勤于政事”一语,可以引申出其保护济世人才的意愿,而非“济世”。
答案:C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这类题,考生第一步需要概括诗歌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颈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尾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
【链接】
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反对破坏生物资源。从表面上看,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资源,就会使祥瑞动物销声匿迹。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麒麟、蛟龙和凤凰在古代分别代表兽类、鱼类、爬行类以及鸟类的话,就不难发现孔子强调的是维护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这是构成一个美妙的人类生存环境所必不可少的。
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荀子重申“圣人之制”,倡言在草木生长期和繁殖期不要采伐,“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管子在《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他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而且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在《四时》中他指出自然万物是“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
明代动物学者李苏在其动物学专著《见物》一书中这样写道:“呜呼!自杀胎夭鹿(底夭)之禁倾,至驺虞麒麟之罕至,王风邈矣,又何惑哉。彼猛兽偶食人,人皆知憾,而人日食兽肉,兽何如?苟蠢动而有知焉,知其不以封豕、长蛇而目乎人也?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诚以天物不可暴殄,口腹奚宜以纵恣!此乃圣贤之论,匪真异端之谈。君子由斯言而观也,则于用物之际,宜尚报功之仁。守犬灵猫当存心于终豢,耕牛战骑宜至戒于轻屠。”他的这段话很显然是把动物放在与人平等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且呼吁人类要有良知,对于动物资源不宜肆意破坏。否则从哺乳动物的角度看,人类就与早期残害人类的怪兽封豕、长蛇没有差别。对于给人类提供许多服务的动物,要心怀感激,最好不要轻易宰杀。
游清源山记
◎[明]王慎中
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天下之乐宜无逾此者。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以景公之愚,睠然揽齐国之富,恐其一旦忽然去之而死,而不得免其意之卑,而晏子笑其不仁,宜矣。叔子慨然顾其一时之功,爰而难忘,虑他日之易泯,抚当身之权而不足以自慰,可谓贤者。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
孰知夫苍崖翠壁,发舒气象而凌薄光景,亦导忧增戚之物也。当其戒具往游,固以酣乎奢佚之骄羡,倦乎勋伐之劳动,思取乐于山水之间,以适耳目之娱。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富贵功名者之于山水,其果不得以兼取也。
清源山者,泉州之名山也,余尝以暇日往游于其间。好事者往往撰酒肴跻山之巅,就予而饮食之。因辄相命为游,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有从有否,不为恡也。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何足以望牛山之傧从,岘首之宾僚?然吾未尝不乐,而客之从者未尝不与吾同其乐也。
以吾之早废于时,习于富贵之日浅,而顽拙不适用者,曾无秋毫之长,可以挟而待,后欲为濡恋而无所可怀,欲为矜顾而无所可喜,而山水之乐,卒为吾有。吾虽困于世,于物无所多取,而独得之于此。
彼富贵功名者,于天下之欲穷矣,而于天下之乐犹有所憾。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既以语客,复记之如此。
(选自《明人清源山游记三章》,有删改)
阅读左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怅然失意的样子)
B.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充分享受)
C.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讨论)
D.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探讨”属于古今异义词,意思为“探寻”。
答案: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B.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C.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D.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文言文的句读一般是根据语意来进行的,所以考生要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然后依据语境进行断句。在断句时,考生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者”“也”“欤”。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有富贵的君侯,拥有功名的卿士,在欣赏美景时反而流泪兴叹,他们是为不能够长久拥有它们而伤心。
B.那些拥有功名富贵者常常搜求穷尽天下快乐的欲望,什么都要得到满足,由此来看,功名富贵与山水之乐不可能兼得。因此,只要拥有了前者那就寻求不到山水之乐。
C.作者常常与友人相互结伴出游,攀登险峻的山岭,尽管一起沿崎岖山路盘桓而上的人并不多,但自己与同游者都十分快乐。
D.作者说自己被时代废弃,享受富贵的日子少,因而为人愚笨不适用于社会,没有什么可以眷恋顾惜的外物,却独独能够得到这山水之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所以考生在阅读山水游记时要关注其表达的思想和观点。B项中“只要拥有了前者那就寻求不到山水之乐”的结论属主观臆测,观点绝对化。原文是说一些拥有功名富贵的人因贪恋不能长久占有这些外物而伤心,并非所有拥有功名富贵的人都寻求不到山水之乐。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1)中的关键词语有“悦”“悲嗟”,句(2)中的关键词语有“须臾”“都”“濡恋矜顾”。
答案:(1)他遇到欢乐却心生哀伤之情,以身子为拖累,因而不能够尽情地让生命的本性愉悦,又跟那些不仁之人的悲伤有什么差异呢?(2)最终寻求片刻的快乐却没有得到,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所聚焦的太多,所恃的太高,因眷恋、顾惜而引发的吗? 食 笋
◎[南宋]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憂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 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阅读上面的宋诗,完成1~2题。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B.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
C.尾联“须留取”“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济世的意愿,可以说是意存高远。
D.这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是表达竹笋象征的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解析: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考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题材。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作出判断。(2)诗歌标题。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诗人思想情感。(3)知人论世,明了诗歌所作的时代及诗人的人生际遇,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4)抒情词句。抓住抒情词句可直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思想感情。(5)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蕴含着固定的含意。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6)注释小序。借助注释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7)诗中典故。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尾联说的是要保护竹笋,而不是把竹笋全吃了。结合注释中曾几“勤于政事”一语,可以引申出其保护济世人才的意愿,而非“济世”。
答案:C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这类题,考生第一步需要概括诗歌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颈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尾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
【链接】
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反对破坏生物资源。从表面上看,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择手段地破坏生物资源,就会使祥瑞动物销声匿迹。实际上,如果考虑到麒麟、蛟龙和凤凰在古代分别代表兽类、鱼类、爬行类以及鸟类的话,就不难发现孔子强调的是维护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这是构成一个美妙的人类生存环境所必不可少的。
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荀子重申“圣人之制”,倡言在草木生长期和繁殖期不要采伐,“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管子在《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他提出尽管生物资源丰富,也必须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而且强调要根据时令,结合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保护生物的再生能力。在《四时》中他指出自然万物是“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
明代动物学者李苏在其动物学专著《见物》一书中这样写道:“呜呼!自杀胎夭鹿(底夭)之禁倾,至驺虞麒麟之罕至,王风邈矣,又何惑哉。彼猛兽偶食人,人皆知憾,而人日食兽肉,兽何如?苟蠢动而有知焉,知其不以封豕、长蛇而目乎人也?故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诚以天物不可暴殄,口腹奚宜以纵恣!此乃圣贤之论,匪真异端之谈。君子由斯言而观也,则于用物之际,宜尚报功之仁。守犬灵猫当存心于终豢,耕牛战骑宜至戒于轻屠。”他的这段话很显然是把动物放在与人平等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且呼吁人类要有良知,对于动物资源不宜肆意破坏。否则从哺乳动物的角度看,人类就与早期残害人类的怪兽封豕、长蛇没有差别。对于给人类提供许多服务的动物,要心怀感激,最好不要轻易宰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