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口语练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练习,而课本剧就是最好的“舞台”。把课本剧介入到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需要一定的“抓手”,如过程考虑既重台前又重幕后,角色表演既重个体又重全体,印证评价既重内容又重演出,编排策划既重形成又重内容。如何把课本剧、绘本剧结合起来,如何把语文和英语的相同理念糅合起来,如何让课本剧的有效性延伸到语法教学和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俯下身子,从编写、排练、演出到评价,进行深耕细作的实施,关注课本剧的诸多细节,关注孩子们的英语口语实情,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时空。
【关键词】课本剧 口语交际 台前幕后 注重全体 注重评价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依托课本剧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620。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47-02
毋庸置疑,尽管小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其英语口语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不会交流、不会运用、不会举一反三。这与英语课堂的“不作为”是有关系的。部分英语课堂教学单项灌注多,互动交流少;理论传输多,情境氛围淡的尴尬现状,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和教师的“恨铁不成钢”,以致于出现了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却非常低下的“怪现象”。课本剧,恰恰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因为课本剧表演互动、角色担当、大面积覆盖、形象新颖等优势,决定了它的介入既是兴致盎然的,也是高效厚重的。英语教师应该是课本剧排演的发起者、创新者和建设者。
一、过程考虑既重台前又重幕后
教育发展到今天,英语课堂需要改革。需要摈弃死记硬背,而倡导多样化、情境化的阅读策略和高效化的阅读方法;需要杜绝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知识背记,而注重多元的、互动的、高效的综合学习;需要摒弃教师高高在上的霸权姿态,而张扬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把关爱的阳光频频洒向优等生。课本剧介入到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而这种介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注重台前准备。时下,一些剧本编写的权利仍然牢牢把控在教师手中,孩子们的即兴互动缺少,创编权利很少;对文本的静态复制、原模原样的粘贴多,而想象力匮乏、创新意识淡薄、有创新的符合学生当下生命遭遇的作品少。基于此,剧本的选择或编写,一定要以当下学生真实的口语能力为出发点,一定要注意“剧本的新颖度和创新性”[1]——其中有高潮、有回旋、有“搞笑”、有对比、有悬念等等。的确,不是随意一个剧本就可以拿来一用,选择或编写一些短小的、有意义的、能够锻炼口语能力的剧本,应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其次要注重幕后准备。比如谁来准备道具及道具搬运,谁来进行录音和拍摄,如何尝试让孩子们当一个小导演,“导演”如何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合适而又多彩多姿的剧本,如何惟妙惟肖地训练演员,如何高效快捷地排练剧情,都是“巨大”的问题。编写过程中既要特别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同时亦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优秀的教师(或导演)总是把一切预备“动作”做扎实做到位,以此为顺利演出奠基。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台前幕后工作愈到位,愈能得到多方面的淬炼与锻造。
二、角色表演既重个体又重全体
不可否认,剧本演出时总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在“频频出镜”,大显身手,而大多数学生永远充当看客或观众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样的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以生为本,把这样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必须以大面积锻炼全体学生为己任改变这种局面: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上上镜”——哪怕扮演不太重要的角色,哪怕就是上去站一站。对观众来说,毫不起眼,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历练,一种被关注的幸福,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一次难得的生命得以释放、展示和张扬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本剧的表演安排成个别学生的“单人舞”展示,要多一些“伴舞”的群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去说一说,或者上去演一演,都能从表演中收获信心。既重个体又重全体,才是角色表演中的应有之义,更是课改或丰富学生口语生命中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英语课本《小猫钓鱼》,有的扮演老猫,有的扮演小猫,有的扮演蜻蜓,有的扮演蝴蝶,还有选一个口语及朗诵能力较好的同学扮演“旁白者”,其他同学也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帮着拿鱼竿的,提水桶的,搬凳子的,甚至还可以让一个学生专门放英语歌曲“The number song”和 “Boys and girls”,而教师可以进行泉水声、小鸟声的切换。
这样的安排既照顾到了个体学生的素质提升,又兼顾到了全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每一个孩子都在演出中得到了展示,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得到了适宜的淬炼,得到了口语生命的丰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滋养。这看似简单的安排,其实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能力,事先就应该做好摸底、分工、训练工作:看谁适合于“主角”,谁适合于“配角”,谁只能担任“跑龙套”的——这其中需要筛选什么、兼顾什么、警惕什么,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或许在老师眼里,担任什么角色并不是最重要的,演出過程中英语口语的交流实践、剧情角色的深切体验、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才是课本剧表演和英语学习中更加重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舞台中心“主角”,还是起衬托作用的“配角”,哪怕就是不露面的旁白,都是一种参与,一种展示,一种提升信心的平台。
三、印证评价既重内容又重演出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又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可否认,让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一则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另外就是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课本剧表演完之后,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呢?是高高挂起呢?还是不了了之?当然都不是。剧本表演完了并非就应该谢幕了,也并非都结束了,而是另外一种学习的“打开方式”。课本剧的排演究竟给予了孩子们什么启示呢?究竟在多大意义上滋养了学生?究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春风?这都需要我们深深的反思,需要有效的印证,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于是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尽情地评价,使其成为课本剧结束后孩子们内心的一个自然诉求。当然,这样的评价不能偏向于哪一方,要既重内容又重演出,既促进课本剧的不断矫正和高质量的挺进,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孩子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 如在英语课本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结束之后,我们组织孩子们认真反思,有的说:“这个剧本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我懂得了‘人在寒冷时最需要什么’的道理。”有的说:“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们太幸福了。”有的说:“他们的表演较好,就是对话过程衔接不流畅,有时停顿太长。”有的说:“扮演小女孩的朱**好几个口语说得不是太清楚,但我去表演,未必有她好。”有的说:“同样的道理通过课本剧表演出来,感受就是不一样。”有的说:“下一次,我也要大胆争取一个角色,锻炼一下自己。”……
在课本剧表演之后,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老师要么催着学生赶快谢场,要么赶快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好像之前的表演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样的介入,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表演,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何不妨这样做:在每一次表演之后,我不是让孩子们匆匆谢幕,也不是马上就宣布结束,而是以评委和观众的双重身份来引领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可以是口头上的交流,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感受;可以是对同学最真心的祝福,也可以是对同伴最真诚的建议,甚至可以现场纠正一下“演员”的不足之处。这些评价方式都可以让活动得以延伸,主题得以突破,得以“整体回笼”[2],这不仅仅是课本剧介入到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综合发展、长远发展的需要。做精做细做实这样的前后印证拓展活动,必将为孩子们的口语提高助力,为英语课堂的高效助力,为学校英语课堂的内涵式发展助力。
四、编排策划既重形式又重内容
课本剧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可以将文本上的内容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交流实践,让重复乏味的语言学习有了“用武之地”。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本剧的作用,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编排和策划:教材内容能否改编?需要插入哪些情节?需要什么头饰和道具?这都是需要策划的内容。课前策划的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上的实施效果。只是有些老师忽视了这项工作,甚至是本末倒置,让原本充实自然的课本剧,变成了“高颜值”的舞台表演;过度关注了剧本背景的创设,表演者服装道具的设计,而忽略了课本剧的主旨——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既然是课本剧,设计表演的形式无可非议,但是表演的程度可以有所“收敛”。因为我们在英语课中介入课本剧的初衷是依托“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不是依托“口语”展示舞台风采。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上一定要有所侧重,有所舍取,不能主次不分,忽视主体。
比如,在设计《生日晚会》的课本剧时,我们设计的重心应该是:这是谁的生日晚会?在这次晚会上都有哪些参与者?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内容特点以及还要插入哪些辅助性的语言旁白,使得每个人的对话表演能够尽量真实自然。而不是关注生日蛋糕的道具漂不漂亮?都要准备哪些生日礼物?主角穿什么衣服等等……
让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应用的实践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过分关注形式上的精致,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实用性;有的过分注重内容的操作性,而忽视了形式的趣味性,二者侧重于哪一方都不合理,只有二者“平分秋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虽然说剧本的编排设计不能过于花哨,让形式挤占了内容的位置,以至于“喧宾夺主”,但也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让剧本变成“路边的交流”,缺乏一定的仪式感。因此,剧本的编排设计,形式上力求新颖、朴素,既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节约道具成本,不能让无谓的“附件”占据“头条”;内容上力求清新自然,既要起到口语练习的作用,还要能联系实际情况,不能让学习的主题边缘化。这就需要老师既要熟悉教材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策划意识;既要形式上的可观性,还要内容上的操作性。既重形式,又关注内容,才是真实的课本剧。
當然,要想让课本剧完美地介入到英语口语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做的工作远远不止以上四点。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具体安排,既要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凸显老师的策划引领能力,既要关注形式上的趣味性,也要重视内容上的实效性。比如,如何把课本剧、绘本剧结合起来,如何把语文和英语的相同理念糅合起来,如何让课本剧的有效性延伸到语法教学和英语阅读教学中……这一切,需要英语教师俯下身子,关注课本剧的诸多细节,关注孩子们的英语口语实情、语法学习实情和阅读实情,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时空。
参考文献:
[1]陈佳美.精彩,源自于课本剧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介入[J].中学生英语,2018(06):23.
[2]李青春.课本剧助力于学科教学策略浅谈[J].新课程,2018(12):12.
【关键词】课本剧 口语交际 台前幕后 注重全体 注重评价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依托课本剧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620。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47-02
毋庸置疑,尽管小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其英语口语水平仍然不容乐观——不会交流、不会运用、不会举一反三。这与英语课堂的“不作为”是有关系的。部分英语课堂教学单项灌注多,互动交流少;理论传输多,情境氛围淡的尴尬现状,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和教师的“恨铁不成钢”,以致于出现了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却非常低下的“怪现象”。课本剧,恰恰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因为课本剧表演互动、角色担当、大面积覆盖、形象新颖等优势,决定了它的介入既是兴致盎然的,也是高效厚重的。英语教师应该是课本剧排演的发起者、创新者和建设者。
一、过程考虑既重台前又重幕后
教育发展到今天,英语课堂需要改革。需要摈弃死记硬背,而倡导多样化、情境化的阅读策略和高效化的阅读方法;需要杜绝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知识背记,而注重多元的、互动的、高效的综合学习;需要摒弃教师高高在上的霸权姿态,而张扬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把关爱的阳光频频洒向优等生。课本剧介入到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而这种介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注重台前准备。时下,一些剧本编写的权利仍然牢牢把控在教师手中,孩子们的即兴互动缺少,创编权利很少;对文本的静态复制、原模原样的粘贴多,而想象力匮乏、创新意识淡薄、有创新的符合学生当下生命遭遇的作品少。基于此,剧本的选择或编写,一定要以当下学生真实的口语能力为出发点,一定要注意“剧本的新颖度和创新性”[1]——其中有高潮、有回旋、有“搞笑”、有对比、有悬念等等。的确,不是随意一个剧本就可以拿来一用,选择或编写一些短小的、有意义的、能够锻炼口语能力的剧本,应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其次要注重幕后准备。比如谁来准备道具及道具搬运,谁来进行录音和拍摄,如何尝试让孩子们当一个小导演,“导演”如何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合适而又多彩多姿的剧本,如何惟妙惟肖地训练演员,如何高效快捷地排练剧情,都是“巨大”的问题。编写过程中既要特别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同时亦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优秀的教师(或导演)总是把一切预备“动作”做扎实做到位,以此为顺利演出奠基。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台前幕后工作愈到位,愈能得到多方面的淬炼与锻造。
二、角色表演既重个体又重全体
不可否认,剧本演出时总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在“频频出镜”,大显身手,而大多数学生永远充当看客或观众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样的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以生为本,把这样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必须以大面积锻炼全体学生为己任改变这种局面: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上上镜”——哪怕扮演不太重要的角色,哪怕就是上去站一站。对观众来说,毫不起眼,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历练,一种被关注的幸福,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一次难得的生命得以释放、展示和张扬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本剧的表演安排成个别学生的“单人舞”展示,要多一些“伴舞”的群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去说一说,或者上去演一演,都能从表演中收获信心。既重个体又重全体,才是角色表演中的应有之义,更是课改或丰富学生口语生命中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英语课本《小猫钓鱼》,有的扮演老猫,有的扮演小猫,有的扮演蜻蜓,有的扮演蝴蝶,还有选一个口语及朗诵能力较好的同学扮演“旁白者”,其他同学也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帮着拿鱼竿的,提水桶的,搬凳子的,甚至还可以让一个学生专门放英语歌曲“The number song”和 “Boys and girls”,而教师可以进行泉水声、小鸟声的切换。
这样的安排既照顾到了个体学生的素质提升,又兼顾到了全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每一个孩子都在演出中得到了展示,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得到了适宜的淬炼,得到了口语生命的丰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滋养。这看似简单的安排,其实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能力,事先就应该做好摸底、分工、训练工作:看谁适合于“主角”,谁适合于“配角”,谁只能担任“跑龙套”的——这其中需要筛选什么、兼顾什么、警惕什么,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或许在老师眼里,担任什么角色并不是最重要的,演出過程中英语口语的交流实践、剧情角色的深切体验、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才是课本剧表演和英语学习中更加重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舞台中心“主角”,还是起衬托作用的“配角”,哪怕就是不露面的旁白,都是一种参与,一种展示,一种提升信心的平台。
三、印证评价既重内容又重演出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又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可否认,让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一则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另外就是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课本剧表演完之后,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呢?是高高挂起呢?还是不了了之?当然都不是。剧本表演完了并非就应该谢幕了,也并非都结束了,而是另外一种学习的“打开方式”。课本剧的排演究竟给予了孩子们什么启示呢?究竟在多大意义上滋养了学生?究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春风?这都需要我们深深的反思,需要有效的印证,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于是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尽情地评价,使其成为课本剧结束后孩子们内心的一个自然诉求。当然,这样的评价不能偏向于哪一方,要既重内容又重演出,既促进课本剧的不断矫正和高质量的挺进,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孩子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 如在英语课本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结束之后,我们组织孩子们认真反思,有的说:“这个剧本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我懂得了‘人在寒冷时最需要什么’的道理。”有的说:“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们太幸福了。”有的说:“他们的表演较好,就是对话过程衔接不流畅,有时停顿太长。”有的说:“扮演小女孩的朱**好几个口语说得不是太清楚,但我去表演,未必有她好。”有的说:“同样的道理通过课本剧表演出来,感受就是不一样。”有的说:“下一次,我也要大胆争取一个角色,锻炼一下自己。”……
在课本剧表演之后,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老师要么催着学生赶快谢场,要么赶快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好像之前的表演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样的介入,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表演,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何不妨这样做:在每一次表演之后,我不是让孩子们匆匆谢幕,也不是马上就宣布结束,而是以评委和观众的双重身份来引领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可以是口头上的交流,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感受;可以是对同学最真心的祝福,也可以是对同伴最真诚的建议,甚至可以现场纠正一下“演员”的不足之处。这些评价方式都可以让活动得以延伸,主题得以突破,得以“整体回笼”[2],这不仅仅是课本剧介入到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综合发展、长远发展的需要。做精做细做实这样的前后印证拓展活动,必将为孩子们的口语提高助力,为英语课堂的高效助力,为学校英语课堂的内涵式发展助力。
四、编排策划既重形式又重内容
课本剧的主要特点就是它可以将文本上的内容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交流实践,让重复乏味的语言学习有了“用武之地”。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本剧的作用,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编排和策划:教材内容能否改编?需要插入哪些情节?需要什么头饰和道具?这都是需要策划的内容。课前策划的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上的实施效果。只是有些老师忽视了这项工作,甚至是本末倒置,让原本充实自然的课本剧,变成了“高颜值”的舞台表演;过度关注了剧本背景的创设,表演者服装道具的设计,而忽略了课本剧的主旨——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既然是课本剧,设计表演的形式无可非议,但是表演的程度可以有所“收敛”。因为我们在英语课中介入课本剧的初衷是依托“表演”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不是依托“口语”展示舞台风采。因此,在课本剧的编排上一定要有所侧重,有所舍取,不能主次不分,忽视主体。
比如,在设计《生日晚会》的课本剧时,我们设计的重心应该是:这是谁的生日晚会?在这次晚会上都有哪些参与者?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内容特点以及还要插入哪些辅助性的语言旁白,使得每个人的对话表演能够尽量真实自然。而不是关注生日蛋糕的道具漂不漂亮?都要准备哪些生日礼物?主角穿什么衣服等等……
让课本剧介入英语课堂,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应用的实践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过分关注形式上的精致,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实用性;有的过分注重内容的操作性,而忽视了形式的趣味性,二者侧重于哪一方都不合理,只有二者“平分秋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虽然说剧本的编排设计不能过于花哨,让形式挤占了内容的位置,以至于“喧宾夺主”,但也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让剧本变成“路边的交流”,缺乏一定的仪式感。因此,剧本的编排设计,形式上力求新颖、朴素,既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节约道具成本,不能让无谓的“附件”占据“头条”;内容上力求清新自然,既要起到口语练习的作用,还要能联系实际情况,不能让学习的主题边缘化。这就需要老师既要熟悉教材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策划意识;既要形式上的可观性,还要内容上的操作性。既重形式,又关注内容,才是真实的课本剧。
當然,要想让课本剧完美地介入到英语口语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做的工作远远不止以上四点。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具体安排,既要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凸显老师的策划引领能力,既要关注形式上的趣味性,也要重视内容上的实效性。比如,如何把课本剧、绘本剧结合起来,如何把语文和英语的相同理念糅合起来,如何让课本剧的有效性延伸到语法教学和英语阅读教学中……这一切,需要英语教师俯下身子,关注课本剧的诸多细节,关注孩子们的英语口语实情、语法学习实情和阅读实情,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时空。
参考文献:
[1]陈佳美.精彩,源自于课本剧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介入[J].中学生英语,2018(06):23.
[2]李青春.课本剧助力于学科教学策略浅谈[J].新课程,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