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是国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本质要求。教学质量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核心,而构建多维系统工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尝试着构筑了以校长挂帅的愿景服务系统,为专业发展的教师行动系统,为人才奠基的学生参与系统,以服务育人的保障系统。
构建以校长挂帅的愿景服务系统
创建高效的课堂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是这个核心工作的指挥者,更是促进这核心工作不断创新的整体愿景的服务者。我校的愿景是:把学校建成“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北京名校和全校师生的“学园·家园·乐园”。在这样的愿景下,学校领导团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变管理模式,实施扁平管理。有效地改善了组织系统中的“延迟”问题。
改善组织系统结构。学校成立年级部,中层干部到年级部任职,使干部深入一线服务教学;实行走动管理,第一时间发现不足,及时作出反应和处理;创办《每周工作简报》,彰显教学亮点,暴露教学缺点,指出教学盲点,拉动教学弱点,推动教学质量增长点。
强化民主管理力度。我校每学期召开骨干教师学校建设专题研讨会,凡是重大决策,都先召开“教代会”;召开家长会前,先由家长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校园网沟通师生信息,建立“通知分发系统”等互动平台,促进了民主管理文化机制的生成,凸显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校领导做学校教学工作的服务者、合作者、指导者。学校每周组织一次专业学习,提升教学管理的领导水平;每周深入班级听课,参加“班级教导会”,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深入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学校高屋建瓴地提出适合校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发展,立足教师发展,立足质量提高;构建教师和学生有激情、有生命活动的课堂;创建学生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的主体的课堂,最终达到学生高效参与、高效体验、高效收获的高效课堂。
构建为专业发展的教师行动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我校教师目前的结构是“中间断代”。学校有高级教师67人,初级教师77人,而中级教师只有35人。学校参加教育工作不到3年的青年教师占任课教师的33%。这是我校的基本校情,也是主要矛盾。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暇去实现专业的系统发展。根据这一现实,我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教师人才资源库。在教师群体中一般有四类人才:通用人才、核心人才、特质人才、辅助人才。四类人才之间又互相交叉,首先是市级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兼任班主任的高价值的稀缺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其次是高级教师群体与青年特殊技能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通用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再次是青年教师群体和教学辅助岗位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基础资源;最后是工勤和服务岗位的教工群体的低价值的教工资源,这是学校的必备资源。
建立基于教师需求的专业发展培训体系。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校通过对教师学习需求的调查,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型活动。学校为教师搭建“学习讲坛”平台,购买学习书籍,教师依据个人发展组成45个学习团队组织,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深度汇谈”,发现自己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愿景,形成团队和学校的愿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校出现了语文组、体育组等优秀合作团队。
开展多种活动,激活教师素质体系中冰山模型的潜在能力。每位教师的能力都可以概括为知识与技能、价值观、自我认识、品质与动机五种。在五种能力体系中处于冰山表层的是知识与技能,这是显性的;而接下来依次是价值观、自我认识、品质和动机,则是处在冰山下的,隐性的。过去我们常常关注表层能力,而忽略隐性能力,但恰恰是冰山下最底层的成就动机才是教师实现教学效能最核心的基础能力。
基于此,我校近年开展全市大型新课程教研活动五次,有17位教师走上讲台上公开课和研究课,展示自己的教改成果;邀请北京市基础教育中心的研究员,指导我校探究高效课堂研究的策略,35位中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激活了自己的成功需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近3年骨干教师上各类示范课50多节,开展青年教师沙龙,组织骨干教师带新教师,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新教师通过听名师课,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赵树春、骆建花、代芬、杨桐茂、郭旺等教学新秀。
构建为人才奠基的学生参与系统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管理,我校从为学生终身发展成才奠基的高度,精细管理学生的学习。
创建“三维二主一线”的学习管理模式。树立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二主机制;创设激活问题的任务驱动主线。依据本校学情现状,实施低起点、多层次、爬坡式教学思路。狠抓高一、高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坚持学生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学法指导、探究体验、展示交流、务实高效。高三年级则采取精细管理,及时会商学情,研讨高考动向,修改制定教学计划。特别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及时为学生减压,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坚定的信心。
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角度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既开展整齐划一的体育活动,也关注体育、艺术、科技特长学生的培养。学校开设篮球选修课并组建了男女篮球队,队员们通过团体合作增强了凝聚力,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2009年9月,我校高二9班全体学生,代表密云县高中生参加北京市中学生高中组体能测试,荣获第一名。我校张旭同学以体育文化为题材的电脑动画设计《篮球》获得国家一等奖,刘祚炜等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创作的校园剧《携手》荣获北京市一等奖,男篮先后6次获得北京冠军,女篮先后获得北京亚军两次,学校田径队近3年先后获市中学生运动会金牌26块。
构建以“学生会”为基础的学生自育管理机制。学生每天在校园文明岗执勤;自己组织、评价、反馈每天课间跑步;秋季运动会也由他们自己举办,井井有条。学生参与的校报《北京密云二中》获得第三届全国校报评比特等奖。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和学生都收获颇丰。“2008北京百万家庭数字生活技能大赛”,我校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我校学生成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成立暨翱翔计划首批学员;学校获得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工业环境经济学院共同颁发的“环境小硕士”中国项目试点学校称号。我校把科技教育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教育部全国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以服务育人的保障系统
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需要学校全面保障体系的良性运作。学校食堂、宿舍管理都遵从一切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学校总务处及时巡查,发现需要维修的项目或不足的地方,会立刻进行维修或改善。我校通过家校网络平台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会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是学生“各取所需”的“自助餐”,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校花费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优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上,学校图书馆藏书11万册,基本满足师生阅览和自学的需求。
教师有了专业化发展的激励,学生有了全面发展的需求与保障,随着科学机制与多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定能促进教学质量高效能的整体推进。■
□编辑 郭卿
构建以校长挂帅的愿景服务系统
创建高效的课堂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是这个核心工作的指挥者,更是促进这核心工作不断创新的整体愿景的服务者。我校的愿景是:把学校建成“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北京名校和全校师生的“学园·家园·乐园”。在这样的愿景下,学校领导团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变管理模式,实施扁平管理。有效地改善了组织系统中的“延迟”问题。
改善组织系统结构。学校成立年级部,中层干部到年级部任职,使干部深入一线服务教学;实行走动管理,第一时间发现不足,及时作出反应和处理;创办《每周工作简报》,彰显教学亮点,暴露教学缺点,指出教学盲点,拉动教学弱点,推动教学质量增长点。
强化民主管理力度。我校每学期召开骨干教师学校建设专题研讨会,凡是重大决策,都先召开“教代会”;召开家长会前,先由家长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校园网沟通师生信息,建立“通知分发系统”等互动平台,促进了民主管理文化机制的生成,凸显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校领导做学校教学工作的服务者、合作者、指导者。学校每周组织一次专业学习,提升教学管理的领导水平;每周深入班级听课,参加“班级教导会”,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深入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学校高屋建瓴地提出适合校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发展,立足教师发展,立足质量提高;构建教师和学生有激情、有生命活动的课堂;创建学生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的主体的课堂,最终达到学生高效参与、高效体验、高效收获的高效课堂。
构建为专业发展的教师行动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我校教师目前的结构是“中间断代”。学校有高级教师67人,初级教师77人,而中级教师只有35人。学校参加教育工作不到3年的青年教师占任课教师的33%。这是我校的基本校情,也是主要矛盾。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暇去实现专业的系统发展。根据这一现实,我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教师人才资源库。在教师群体中一般有四类人才:通用人才、核心人才、特质人才、辅助人才。四类人才之间又互相交叉,首先是市级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兼任班主任的高价值的稀缺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其次是高级教师群体与青年特殊技能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通用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再次是青年教师群体和教学辅助岗位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教师资源,这是学校的基础资源;最后是工勤和服务岗位的教工群体的低价值的教工资源,这是学校的必备资源。
建立基于教师需求的专业发展培训体系。新课程的全面推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校通过对教师学习需求的调查,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型活动。学校为教师搭建“学习讲坛”平台,购买学习书籍,教师依据个人发展组成45个学习团队组织,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深度汇谈”,发现自己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愿景,形成团队和学校的愿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校出现了语文组、体育组等优秀合作团队。
开展多种活动,激活教师素质体系中冰山模型的潜在能力。每位教师的能力都可以概括为知识与技能、价值观、自我认识、品质与动机五种。在五种能力体系中处于冰山表层的是知识与技能,这是显性的;而接下来依次是价值观、自我认识、品质和动机,则是处在冰山下的,隐性的。过去我们常常关注表层能力,而忽略隐性能力,但恰恰是冰山下最底层的成就动机才是教师实现教学效能最核心的基础能力。
基于此,我校近年开展全市大型新课程教研活动五次,有17位教师走上讲台上公开课和研究课,展示自己的教改成果;邀请北京市基础教育中心的研究员,指导我校探究高效课堂研究的策略,35位中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激活了自己的成功需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学校有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近3年骨干教师上各类示范课50多节,开展青年教师沙龙,组织骨干教师带新教师,举办教师基本功大赛。新教师通过听名师课,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赵树春、骆建花、代芬、杨桐茂、郭旺等教学新秀。
构建为人才奠基的学生参与系统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管理,我校从为学生终身发展成才奠基的高度,精细管理学生的学习。
创建“三维二主一线”的学习管理模式。树立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二主机制;创设激活问题的任务驱动主线。依据本校学情现状,实施低起点、多层次、爬坡式教学思路。狠抓高一、高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坚持学生的情感教育、习惯养成、学法指导、探究体验、展示交流、务实高效。高三年级则采取精细管理,及时会商学情,研讨高考动向,修改制定教学计划。特别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及时为学生减压,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坚定的信心。
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角度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既开展整齐划一的体育活动,也关注体育、艺术、科技特长学生的培养。学校开设篮球选修课并组建了男女篮球队,队员们通过团体合作增强了凝聚力,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2009年9月,我校高二9班全体学生,代表密云县高中生参加北京市中学生高中组体能测试,荣获第一名。我校张旭同学以体育文化为题材的电脑动画设计《篮球》获得国家一等奖,刘祚炜等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创作的校园剧《携手》荣获北京市一等奖,男篮先后6次获得北京冠军,女篮先后获得北京亚军两次,学校田径队近3年先后获市中学生运动会金牌26块。
构建以“学生会”为基础的学生自育管理机制。学生每天在校园文明岗执勤;自己组织、评价、反馈每天课间跑步;秋季运动会也由他们自己举办,井井有条。学生参与的校报《北京密云二中》获得第三届全国校报评比特等奖。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和学生都收获颇丰。“2008北京百万家庭数字生活技能大赛”,我校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我校学生成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成立暨翱翔计划首批学员;学校获得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工业环境经济学院共同颁发的“环境小硕士”中国项目试点学校称号。我校把科技教育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教育部全国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以服务育人的保障系统
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需要学校全面保障体系的良性运作。学校食堂、宿舍管理都遵从一切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学校总务处及时巡查,发现需要维修的项目或不足的地方,会立刻进行维修或改善。我校通过家校网络平台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会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是学生“各取所需”的“自助餐”,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学校花费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到优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上,学校图书馆藏书11万册,基本满足师生阅览和自学的需求。
教师有了专业化发展的激励,学生有了全面发展的需求与保障,随着科学机制与多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定能促进教学质量高效能的整体推进。■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