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转星移,周而复始,大自然用它美丽的四季打扮世间每一个角落,使春山含翠,夏木阴阴,秋水明净,冬雪皑皑,在这四季中,又蕴含二十四个节气,年年年尾接年头,依时来去,不弃不离。
充满巧思与智慧的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便是取节气和候应中各一字而成。
早在西周时代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是农事活动的依据,也是重要的民间传统节令,在农村家喻户晓,人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规划农事生产,安排日常生活。
清明、谷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清美优雅,如诗胜画,加之丰富淳厚的民俗文化,每一个节气的来去,都是大自然与人世间的一场盛会。它们引领我们的精神方向,让我们的心贴合自然,俯向大地,情感更为细腻,灵感由此生发,心灵得到浸润与滋养。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表示开始。立春,也就是春季的到来,代表一年季候变迁的开始。
在周朝,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在东汉,“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仪式中,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东方,又暗合五行之木,代表万物生长。青色,代表四季的春天,表示万物欣欣向荣的状态。
东汉县邑以下:“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
还有作土牛送寒兆春耕的习俗,表示“顺气应时”,春耕来临。
《东京梦华录》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清人《燕京岁时记》这样描写:“……立春前一日,顺天府民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据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立春这天祭祀芒神,鞭打土牛,民众争夺打碎的土牛块放在牲口圈内以图吉利。这天如天晴就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有歌唱道:“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打春仪式中的鞭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节仪,人们怕牛在休息了一个冬天后,变得懒惰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众村民轮流鞭打,预先牛肚子里装有五谷,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预示丰收。
过了立春,农耕就要开始了。农谚说道:“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误了一年春,三年理不清。”
俗语说: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尾。立春,不是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六九的头一天,而五九六九,可是沿河看柳的时候了。
万物于季节最是体察细微,感受独特。
立春有三候:初候东风解冻,春天已到,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万物苏醒。二候蛰虫始振,五天后,蛰居的虫儿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从朦胧的睡眠中惊醒,开始准备向外界活动了。三候鱼陟负冰,再五天后,气温回升,水面坚冰融化,鱼儿们也纷纷游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
“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之时,天气变得暖和,草木最先知道春的消息,东风送暖,春水荡漾,绿色处处,生机盎然。此时看柳梢鹅黄,草尖嫩绿,水面鹅鸭成群,春江水暖,春气勃发。
辛弃疾有两首词,写到立春。其一为《汉宫春》作于1162年立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立春风俗,妇女们剪彩为燕形小幡,戴在鬓边。立春节候,尚有余寒,作者离别家乡,生活未稳,以至未能置办春盘以应节令。
另一首作于1188年正月初一,刚好是立春,为《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这首词中的节日气氛甚浓。整整,是稼轩宠爱的吹笛婢,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少女们,在椒盘中取出彩胜簪在鬓边,春风吹拂,别有风致。
立春之日,饮春酒,食春盘,朱淑真的《立春》说:“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就是用饼卷了菜吃。明清时的春饼又叫作咬春,一定不能少了生萝卜,北京有小贩叫卖萝卜时,还会将萝卜削成一朵红牡丹,以装饰春盘。
另一个应景的习俗,就是女子的头饰,南朝时的立春,“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带之,贴‘宜春’二字”。充满生活趣味。这种头饰,多做成燕子形状,上面写上“宜春”二字,故也叫宜春字、宜春髻子等。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春香插白:“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指的正是杜丽娘戴着春燕。小时候看村里姑娘将柳条围成一圈戴在头上,煞是好看,却原来那也是迎春的一种美好的方式。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节,养生要晚睡早起,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养生方法。立春以后,天气回暖,阳气上升,白昼变长,晚上变短,我们的作息时间要随之调整,《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多吃一些补充阳气的食物,如大枣、柑橘、蜂蜜、花生等。《本草纲目》载“正月葱,二月韭”,初春时节韭菜最佳。少食酸冷,多食甘辛类蔬菜,如大葱、香菜等。另外需注意春捂防寒,养肝护肝。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衣着宽松舒适,去郊外散步,与户外的春气相呼应,散步时可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饮食上也宜多食养肝食物,如动物肝脏、鸭血、乌梅、豆制品、鸡蛋等。
又是一年,又将相遇美丽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让我们把时光轻轻地放,慢慢地数,在万物萌生的春天里,伸出双手,接下节令带来的慷慨馈赠:满怀的天地清气,满眼的明媚鲜妍。
充满巧思与智慧的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便是取节气和候应中各一字而成。
早在西周时代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是农事活动的依据,也是重要的民间传统节令,在农村家喻户晓,人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规划农事生产,安排日常生活。
清明、谷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清美优雅,如诗胜画,加之丰富淳厚的民俗文化,每一个节气的来去,都是大自然与人世间的一场盛会。它们引领我们的精神方向,让我们的心贴合自然,俯向大地,情感更为细腻,灵感由此生发,心灵得到浸润与滋养。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表示开始。立春,也就是春季的到来,代表一年季候变迁的开始。
在周朝,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在东汉,“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仪式中,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东方,又暗合五行之木,代表万物生长。青色,代表四季的春天,表示万物欣欣向荣的状态。
东汉县邑以下:“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弗祭。”
还有作土牛送寒兆春耕的习俗,表示“顺气应时”,春耕来临。
《东京梦华录》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清人《燕京岁时记》这样描写:“……立春前一日,顺天府民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据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立春这天祭祀芒神,鞭打土牛,民众争夺打碎的土牛块放在牲口圈内以图吉利。这天如天晴就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有歌唱道:“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打春仪式中的鞭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节仪,人们怕牛在休息了一个冬天后,变得懒惰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众村民轮流鞭打,预先牛肚子里装有五谷,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预示丰收。
过了立春,农耕就要开始了。农谚说道:“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误了一年春,三年理不清。”
俗语说: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尾。立春,不是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六九的头一天,而五九六九,可是沿河看柳的时候了。
万物于季节最是体察细微,感受独特。
立春有三候:初候东风解冻,春天已到,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万物苏醒。二候蛰虫始振,五天后,蛰居的虫儿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从朦胧的睡眠中惊醒,开始准备向外界活动了。三候鱼陟负冰,再五天后,气温回升,水面坚冰融化,鱼儿们也纷纷游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
“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之时,天气变得暖和,草木最先知道春的消息,东风送暖,春水荡漾,绿色处处,生机盎然。此时看柳梢鹅黄,草尖嫩绿,水面鹅鸭成群,春江水暖,春气勃发。
辛弃疾有两首词,写到立春。其一为《汉宫春》作于1162年立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立春风俗,妇女们剪彩为燕形小幡,戴在鬓边。立春节候,尚有余寒,作者离别家乡,生活未稳,以至未能置办春盘以应节令。
另一首作于1188年正月初一,刚好是立春,为《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这首词中的节日气氛甚浓。整整,是稼轩宠爱的吹笛婢,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少女们,在椒盘中取出彩胜簪在鬓边,春风吹拂,别有风致。
立春之日,饮春酒,食春盘,朱淑真的《立春》说:“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就是用饼卷了菜吃。明清时的春饼又叫作咬春,一定不能少了生萝卜,北京有小贩叫卖萝卜时,还会将萝卜削成一朵红牡丹,以装饰春盘。
另一个应景的习俗,就是女子的头饰,南朝时的立春,“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带之,贴‘宜春’二字”。充满生活趣味。这种头饰,多做成燕子形状,上面写上“宜春”二字,故也叫宜春字、宜春髻子等。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春香插白:“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指的正是杜丽娘戴着春燕。小时候看村里姑娘将柳条围成一圈戴在头上,煞是好看,却原来那也是迎春的一种美好的方式。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时节,养生要晚睡早起,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养生方法。立春以后,天气回暖,阳气上升,白昼变长,晚上变短,我们的作息时间要随之调整,《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多吃一些补充阳气的食物,如大枣、柑橘、蜂蜜、花生等。《本草纲目》载“正月葱,二月韭”,初春时节韭菜最佳。少食酸冷,多食甘辛类蔬菜,如大葱、香菜等。另外需注意春捂防寒,养肝护肝。中医认为“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衣着宽松舒适,去郊外散步,与户外的春气相呼应,散步时可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饮食上也宜多食养肝食物,如动物肝脏、鸭血、乌梅、豆制品、鸡蛋等。
又是一年,又将相遇美丽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让我们把时光轻轻地放,慢慢地数,在万物萌生的春天里,伸出双手,接下节令带来的慷慨馈赠:满怀的天地清气,满眼的明媚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