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多中心战略”,武汉要起引领带动作用;中原城市群,郑州是绝对中心,要以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集聚为目标。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政策利好。
在这一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消息对武汉、郑州意义重大,引发民众热议。
武汉与郑州,前者有大江孕育,后者有大河滋养;前者有千古名楼黄鹤楼,后者有名扬中外的少林寺……多年来,相互“较劲”的两个中部大市,如今携手共建国家中心城市。
那么,两星比耀,谁更亮眼呢?
结缘:一条铁路兴起两座城
武汉、郑州两座城市,曾因铁路结缘。
1889年12月,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请求,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获准后,卢汉铁路(后更名“京汉铁路”,为后来的京广铁路组成部分)于1897年4月动工建设。
黄河桥为京汉铁路的重要环节,出于防范水患及地质原因考虑,张之洞设计路线时绕过了当时河南省会开封,改从郑县经过。
1906年4月,贯穿郑县的京汉铁路通车,提升了武汉在全国的交通地位,也成就了郑县二十世纪的振兴。
上世纪30年代《平汉铁路年鉴》描述,“铁路营业赖商家以扩充,商家货物藉铁路而运送,二者互为表里。”
随着陇海铁路(甘肃兰州通往江苏连云港的铁路干线)的修建,郑县交通枢纽作用更加凸显。1948年郑县解放,后更名为郑州。1954年,河南省会迁至郑州。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1949年,郑州GDP为9040万元,开封GDP为1.4亿元。省会迁郑后的第三年,郑州GDP便超过开封。
“位于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交叉口的郑州,其价值曾长期被战争淹没,而经济建设时代的到来,使交通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曾任郑州市长的王均智如是说。
1949年,武汉GDP为3.28亿元,是郑州的3.6 倍,到了2005年,郑州GDP已达1377.89亿元,武汉同期数据为其1.4倍。
从郑县发展而来的郑州,经济底子并不如洋务运动时就闻名全国的武汉。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拉近,外界也开始对这两个中部城市进行比较。
2005年3月,《北京青年報》委托友邦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有39.2%的北京市民认为郑州会成为中心城市,其次才是武汉,为33.8%。
自此,郑州、武汉就像重庆与成都、大连与沈阳、深圳与广州等“双子城市”一样,在民间舆论中进入“比较时代”,官方也出现了不少趋同的目标。
2011年初,武汉提出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此后便一直发力。2016年9月25日,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在郑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如今,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得到国家支持后,网络上再次出现了较劲:有网友认为郑州入选是“意外的惊喜”,有网友表示“武汉在中部地区绝对中心的地位被削弱了”,还有网友表示“武汉辐射长江中游,郑州辐射中原地区,中部有两个中心也挺好”。
城市发展:武汉优势更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并没说两地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只是给了武汉、郑州一个发展目标。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自身发展水平十分重要。”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
对此,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坦言,与武汉相比,郑州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实力太弱。
GDP总量及人均GDP,是宏观经济对比中最常见的指标。
2015年,武汉GDP为10905亿元,比河南省GDP排名前两位郑州、洛阳的总和还高。而2016年前三季度武汉GDP为8314.76亿元,也高于郑州的5640.9亿元。
即便与长沙相比,郑州也无优势——2015年长沙GDP为 8510亿元,2016年前三季度为6720.32亿元,均高于郑州。
双方人均GDP也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郑州人均GDP为7.8万元,而武汉为10.6万元。
上市公司是衡量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17年1月1日,武汉在A股上市公司有50家,郑州仅24家。
中心城区规模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15年郑州建成区面积约410平方公里,比武汉少15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56.9万人,低于武汉的1066.77万人。
有生命力的创业者,是激发经济活力、推动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的人才和科研资源更具优势。截至2016年5月30日,武汉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郑州则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1所211院校。
过去,武汉的问题在于,一些毕业生不愿留汉,但近年随着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留汉,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返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显示,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当地工作。从几大招聘网站职位发布情况看,武汉3万元月薪以上职位供应量是郑州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武汉高工资群体更多。
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方面,武汉也比郑州高出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郑州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含个体、企业)13.8万户,而武汉这一数字为16.29万户。
当然,创新创业不能光看企业数量,还要看能否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增长极。 如今,谈到双创,说起北京必谈中关村,谈论上海就谈张江,谈到武汉就会提光谷。相比之下,郑州高新区并未形成太强影响力。
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GDP为1709.84亿元,而郑州高新区GDP为220亿元,双方差距明显。科技部2015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郑州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12位,而东湖高新区则常年位居前四。
辐射作用:武汉周边城市较弱
当然,郑州在一些板块上也有优势。
尽管头顶“中国工业重镇”光环,但自二十世纪80年代后,武汉工业在中国地位一度衰落。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武汉2011年提出“工业倍增计划”。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24.59亿元,2015年则突破1.24万亿元。
但相对郑州,这一成绩不占优。2015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
郑州民营经济占比已超过60%,是中部民营经济重镇。武汉近几年民营经济占比都在50%上下徘徊,郑州经济活力更胜一筹。
“总体来说,郑州发展步子还太小,思想还不太解放,应承认武汉科教资源、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都优于郑州。”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说。
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是国家中心城市考量的重点。武汉、郑州所在省份及城市群可谓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武汉最易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在省内一城独大。而在河南,区域发展则相对均衡。
2015年,河南18个地市中,有9个城市GDP在1700亿-2300亿元之间。而同期湖北17个地市中,仅有武汉、宜昌、襄阳3地GDP超过1600亿元。
从人口分布看,郑州人口在河南排第二,比第三名的周口仅高出70多万人,而武汉人口在湖北常年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城市黄冈人口数量的1.6倍。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武汉调研时指出,与其他城市群、都市圈相比,武汉周边城市比较弱,要下工夫补齐短板。
“湖北打造‘一主两副’,就是为了全省均衡发展,现在已有一定成效。未来,还要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吴传清对《支点》记者说。
专家认为:与其对比不如继续发力
王永苏认为,国家中心城市都需要先集聚资源再向外辐射。而与武汉相比,郑州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还远远不够。
2015年,武汉在湖北GDP占比为37%,而郑州这一数字不到20%。
“作为河南发展龙头,郑州这个龙头大不起来,就起不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领头羊的作用,集聚能力还要持续提高。”王永苏说。
从更大视野着眼,中部地区有“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郑州、武汉在各自城市群中的定位,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这是国务院至今批复的第5个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原城市群范围虽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五省30座地级市,但主体在河南,郑州更是唯一的省会城市,毫无疑问将起到领头羊作用。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强化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地位。
从数据上看,两个城市群水平相当:中原城市群面积28.7万平方公里,GDP为5.56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30.48万平方公里,GDP为6.3万亿元。
“不过,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多中心战略’,武汉要加强引领辐射作用;而中原城市群中,郑州是绝对的中心,要以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集聚为目标。”武汉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对《支点》记者说。
未来:双方应补齐空港交通短板
对于尚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武汉及郑州而言,未来的谋篇布局更加重要。
从各类规划文本中,能看出兩个城市对未来的期许。
武汉“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2020年GDP将达到1.9万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2016-2020年间保证11.64%的年均增长率。
郑州“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提及,“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人均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河南“十三五”GDP年均增长目标为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即表示郑州“十三五”年均增长率目标在9%以上。
在人口增长方面,武汉、郑州的目标则较为趋同。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达1180万人,《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则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达1100万人。
对武汉这一目标,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信心十足。他向《支点》记者表示,近年来武汉净流入人口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有质的优势。
目前,华为研发生产基地、华星光电、腾讯云基地、摩托罗拉研发与质量测试中心、辉瑞研发中心纷纷落户武汉,仅华为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后,研发人员总数就达4万人。
不过,有专家认为,郑州要达到预定人口增长目标有一定难度。
按照两地近年人口增长速度预估,武汉将在2019年提前达到规划中的目标,而郑州至少需要在2021年才能达到规划目标。
另一方面,城市建成区建设能促进人口增长,但按郑州2010-2015年建成区增速预估,郑州建成区面积赶上当前的武汉,至少要等到2021年。
此外,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了“依托郑州、武汉等国际航空港,打通‘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空中通道”的目标。
目前两地在铁路、公路交通上均有较大优势,最大短板均是空港交通。
空港交通意味着高端人才流动与政治、商业与社会要素的吸引力,对两地与全国、全球资源与信息流动至关重要。
按旅客吞吐量计算,2015年中国十大机场排名分别是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昆明长水机场、西安咸阳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
可以看出,武汉、郑州均未入前十之列。
究其原因,在于武汉、郑州的铁路、公路建设均十分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唯独在机场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远远落后于成渝地区。
“虽然有了目标,但未来武汉、郑州能提升多大幅度还很难说。先不要说国际空港了,落实国内空港枢纽是第一步。”上述武汉大学不愿具名的教授说。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政策利好。
在这一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消息对武汉、郑州意义重大,引发民众热议。
武汉与郑州,前者有大江孕育,后者有大河滋养;前者有千古名楼黄鹤楼,后者有名扬中外的少林寺……多年来,相互“较劲”的两个中部大市,如今携手共建国家中心城市。
那么,两星比耀,谁更亮眼呢?
结缘:一条铁路兴起两座城
武汉、郑州两座城市,曾因铁路结缘。
1889年12月,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廷请求,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获准后,卢汉铁路(后更名“京汉铁路”,为后来的京广铁路组成部分)于1897年4月动工建设。
黄河桥为京汉铁路的重要环节,出于防范水患及地质原因考虑,张之洞设计路线时绕过了当时河南省会开封,改从郑县经过。
1906年4月,贯穿郑县的京汉铁路通车,提升了武汉在全国的交通地位,也成就了郑县二十世纪的振兴。
上世纪30年代《平汉铁路年鉴》描述,“铁路营业赖商家以扩充,商家货物藉铁路而运送,二者互为表里。”
随着陇海铁路(甘肃兰州通往江苏连云港的铁路干线)的修建,郑县交通枢纽作用更加凸显。1948年郑县解放,后更名为郑州。1954年,河南省会迁至郑州。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1949年,郑州GDP为9040万元,开封GDP为1.4亿元。省会迁郑后的第三年,郑州GDP便超过开封。
“位于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交叉口的郑州,其价值曾长期被战争淹没,而经济建设时代的到来,使交通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曾任郑州市长的王均智如是说。
1949年,武汉GDP为3.28亿元,是郑州的3.6 倍,到了2005年,郑州GDP已达1377.89亿元,武汉同期数据为其1.4倍。
从郑县发展而来的郑州,经济底子并不如洋务运动时就闻名全国的武汉。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拉近,外界也开始对这两个中部城市进行比较。
2005年3月,《北京青年報》委托友邦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有39.2%的北京市民认为郑州会成为中心城市,其次才是武汉,为33.8%。
自此,郑州、武汉就像重庆与成都、大连与沈阳、深圳与广州等“双子城市”一样,在民间舆论中进入“比较时代”,官方也出现了不少趋同的目标。
2011年初,武汉提出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此后便一直发力。2016年9月25日,郑州市委书记马懿在郑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如今,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得到国家支持后,网络上再次出现了较劲:有网友认为郑州入选是“意外的惊喜”,有网友表示“武汉在中部地区绝对中心的地位被削弱了”,还有网友表示“武汉辐射长江中游,郑州辐射中原地区,中部有两个中心也挺好”。
城市发展:武汉优势更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并没说两地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只是给了武汉、郑州一个发展目标。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自身发展水平十分重要。”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
对此,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坦言,与武汉相比,郑州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实力太弱。
GDP总量及人均GDP,是宏观经济对比中最常见的指标。
2015年,武汉GDP为10905亿元,比河南省GDP排名前两位郑州、洛阳的总和还高。而2016年前三季度武汉GDP为8314.76亿元,也高于郑州的5640.9亿元。
即便与长沙相比,郑州也无优势——2015年长沙GDP为 8510亿元,2016年前三季度为6720.32亿元,均高于郑州。
双方人均GDP也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郑州人均GDP为7.8万元,而武汉为10.6万元。
上市公司是衡量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17年1月1日,武汉在A股上市公司有50家,郑州仅24家。
中心城区规模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15年郑州建成区面积约410平方公里,比武汉少15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56.9万人,低于武汉的1066.77万人。
有生命力的创业者,是激发经济活力、推动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的人才和科研资源更具优势。截至2016年5月30日,武汉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包括7所211院校。郑州则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1所211院校。
过去,武汉的问题在于,一些毕业生不愿留汉,但近年随着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留汉,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返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显示,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当地工作。从几大招聘网站职位发布情况看,武汉3万元月薪以上职位供应量是郑州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武汉高工资群体更多。
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方面,武汉也比郑州高出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郑州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含个体、企业)13.8万户,而武汉这一数字为16.29万户。
当然,创新创业不能光看企业数量,还要看能否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增长极。 如今,谈到双创,说起北京必谈中关村,谈论上海就谈张江,谈到武汉就会提光谷。相比之下,郑州高新区并未形成太强影响力。
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GDP为1709.84亿元,而郑州高新区GDP为220亿元,双方差距明显。科技部2015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郑州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12位,而东湖高新区则常年位居前四。
辐射作用:武汉周边城市较弱
当然,郑州在一些板块上也有优势。
尽管头顶“中国工业重镇”光环,但自二十世纪80年代后,武汉工业在中国地位一度衰落。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武汉2011年提出“工业倍增计划”。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24.59亿元,2015年则突破1.24万亿元。
但相对郑州,这一成绩不占优。2015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
郑州民营经济占比已超过60%,是中部民营经济重镇。武汉近几年民营经济占比都在50%上下徘徊,郑州经济活力更胜一筹。
“总体来说,郑州发展步子还太小,思想还不太解放,应承认武汉科教资源、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都优于郑州。”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说。
所在区域的发展水平,是国家中心城市考量的重点。武汉、郑州所在省份及城市群可谓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武汉最易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在省内一城独大。而在河南,区域发展则相对均衡。
2015年,河南18个地市中,有9个城市GDP在1700亿-2300亿元之间。而同期湖北17个地市中,仅有武汉、宜昌、襄阳3地GDP超过1600亿元。
从人口分布看,郑州人口在河南排第二,比第三名的周口仅高出70多万人,而武汉人口在湖北常年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城市黄冈人口数量的1.6倍。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武汉调研时指出,与其他城市群、都市圈相比,武汉周边城市比较弱,要下工夫补齐短板。
“湖北打造‘一主两副’,就是为了全省均衡发展,现在已有一定成效。未来,还要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吴传清对《支点》记者说。
专家认为:与其对比不如继续发力
王永苏认为,国家中心城市都需要先集聚资源再向外辐射。而与武汉相比,郑州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还远远不够。
2015年,武汉在湖北GDP占比为37%,而郑州这一数字不到20%。
“作为河南发展龙头,郑州这个龙头大不起来,就起不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领头羊的作用,集聚能力还要持续提高。”王永苏说。
从更大视野着眼,中部地区有“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郑州、武汉在各自城市群中的定位,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这是国务院至今批复的第5个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发展规划。
中原城市群范围虽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五省30座地级市,但主体在河南,郑州更是唯一的省会城市,毫无疑问将起到领头羊作用。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强化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地位。
从数据上看,两个城市群水平相当:中原城市群面积28.7万平方公里,GDP为5.56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30.48万平方公里,GDP为6.3万亿元。
“不过,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多中心战略’,武汉要加强引领辐射作用;而中原城市群中,郑州是绝对的中心,要以实现区域内资源要素集聚为目标。”武汉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对《支点》记者说。
未来:双方应补齐空港交通短板
对于尚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武汉及郑州而言,未来的谋篇布局更加重要。
从各类规划文本中,能看出兩个城市对未来的期许。
武汉“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2020年GDP将达到1.9万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2016-2020年间保证11.64%的年均增长率。
郑州“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提及,“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人均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河南“十三五”GDP年均增长目标为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即表示郑州“十三五”年均增长率目标在9%以上。
在人口增长方面,武汉、郑州的目标则较为趋同。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达1180万人,《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则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达1100万人。
对武汉这一目标,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信心十足。他向《支点》记者表示,近年来武汉净流入人口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有质的优势。
目前,华为研发生产基地、华星光电、腾讯云基地、摩托罗拉研发与质量测试中心、辉瑞研发中心纷纷落户武汉,仅华为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后,研发人员总数就达4万人。
不过,有专家认为,郑州要达到预定人口增长目标有一定难度。
按照两地近年人口增长速度预估,武汉将在2019年提前达到规划中的目标,而郑州至少需要在2021年才能达到规划目标。
另一方面,城市建成区建设能促进人口增长,但按郑州2010-2015年建成区增速预估,郑州建成区面积赶上当前的武汉,至少要等到2021年。
此外,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了“依托郑州、武汉等国际航空港,打通‘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空中通道”的目标。
目前两地在铁路、公路交通上均有较大优势,最大短板均是空港交通。
空港交通意味着高端人才流动与政治、商业与社会要素的吸引力,对两地与全国、全球资源与信息流动至关重要。
按旅客吞吐量计算,2015年中国十大机场排名分别是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昆明长水机场、西安咸阳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
可以看出,武汉、郑州均未入前十之列。
究其原因,在于武汉、郑州的铁路、公路建设均十分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唯独在机场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远远落后于成渝地区。
“虽然有了目标,但未来武汉、郑州能提升多大幅度还很难说。先不要说国际空港了,落实国内空港枢纽是第一步。”上述武汉大学不愿具名的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