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要不要预习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本文对赞成和反对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提出在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应该大力提倡探究式预习,并就探究式预习中需要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关键词:预习;新课程理念;探究式预习
物理课要不要预习这个话题由来已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话题也再次引发物理教师的广泛争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难辨。
1 赞同的观点
1.1 预习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
首先,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因为预习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预习时要求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预习可以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对于后进生来讲,预习能促使他们提前起步,增强自信心。
1.2 预习对于教师来说也有益处
首先,学生在预习后对所要学习内容已有初步认识,课堂上更容易对教师作出响应,有利于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减少了教师的负担。
1.3 预习有利于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多数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把精力放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对学生来说,由于已有初步的知识,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4 预习还可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使课堂上的探究更深入、更有效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不解。课堂上,学生更容易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起点,引发较高层次的思考,加大了思维力度,课堂也会更精彩,有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1.5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物理是非常需要预习的在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如果在实验课前学生没有对所要做的实验事先进行预习,对所要使用仪器事先进行预习,熟悉,那么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实验而且要有所收获是难于想象的。在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中更是需事先进行预习,预习可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2 反对的观点
2.1 预习对学生来说是无益的
首先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会不好。因为学生已事先知道了要讲的内容,少了新鲜感,对一个已知的东西的吸引力总是会下降一些。再次是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预习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预习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在预习中造成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对知识一知半解。预习还会抹煞学生的个性。学生会带着各自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来看同一问题,个性是相当鲜明的。预习后所有的想法往往只剩下书上的说法,个性的认识被扼杀了,这与新课程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预习对学生的坏影响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使学生少了探索的过程。本来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师生互动,共同合力来生成。预习过的学生往往减少了课堂上知识生成的过程,把所有的新课变成了复习课!学生很难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预习束缚了生动活泼的发现空间,束缚了发现能力,大大不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2.2 预习对教师来说也是无益的
预习过的同学在课堂上往往反应积极,有可能会造成教师的错觉,以为同学的掌握程度很好,都会了。预习还会使教师难以按照自己课前的顶设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因为预习了有时上课就不太好设置悬念了。这不但不会使教师上课变得轻松,还会加大教师的负担。
2.3 预习的不利处还体现在组织教学上
先预习的学生,有的急于将老师问题的答案公布或说出原因,没预习的学生往往听不懂,预习过的学生越想讲清楚,其他人往往越听不明白,也就更谈不上探究了。这给教师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预习还有可能带来变相的灌输。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很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造成事实上的灌输式教学。
3 正确的处理方法:探究式预习
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来对待它。预习也有着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辩证对待,理性把握。发挥预习最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化解它的消极作用。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实行探究式预习。
3.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认知基础”,强调新认识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没有基础的建构是不可能的。预习是让学生重新整理原有认知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提前调用“经验”,使之尽早走入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建构的基础。
3.2 学生对待预习态度要端正,预习要深刻
那种简单的一句“要预习啊”,或是简单的叫学生把后面的习题先做上来交的预习方法可以休矣。那种简单的叫学生把书看一遍真的还不如不看。那种应付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要用做学问的态度来预习。在探究式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物理公式的本身外还应关注公式的得出,关注发现的过程,关注发现的方法。要能把自己“放进去”,即能使自己身处发现规律时的环境,设想自己会怎么做,而别人怎么做,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足是什么。去领悟到过程与方法,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同时也应注意到自己不解之处。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方式下进行预习,相信他们在对教材获得更透彻理解的同时,也必然会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感悟和体验又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要让学生明白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无穷。
3.3 预习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预习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内容,比如在实验课前的预习。也可以是其它的形式,比如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作预习。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除了可以在书本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等方式,做到因人而宜,因内容而宜。同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比如在讲物体下落快慢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去思考:两种观点各自的证据是什么?你自己能不能也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在课上讲 解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发表看法,相互辨析。使学生在探索中学,在过程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学。
3.4 老师的工作
应该先指出的是,有了预习教师的任务更重了,那种认为教师的任务会变轻松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老师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学情,所要教学的内容作出处理:要学生怎样预习,是阅读教材还是完成课后作业,或是小制作,材料的收集等等?应该要做到灵活处理,把握得当。比如新课的教学有时就不能老是让学生先把书看透,用其它的实践来代替,为课堂留些空白更有利于教师的引导。接着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了解,最方便的方法当然是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制作,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预习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教学。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进发的灵感,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在处理教材上,教师必须考虑怎样重新组合教材,拓展教材。对教材上的例子和问题处理要更为合理,以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中。要能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并在课堂学习中生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预习也必将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振汉也谈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及教材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09)
[4]李希花,探究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处误区[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5,(03)
[5]时春华,关于高中物理学习的对话[J],现代物理知识,2005,(01)
[6]郭景兰,浅谈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指导,物理教师,1999,(03)
[7]关月河,物理教学谈激趣[J],广东教育,2005,(01)
[8]李焕,谈谈物理预习的几个要素[J],现代技能开发,1999,(11)
关键词:预习;新课程理念;探究式预习
物理课要不要预习这个话题由来已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话题也再次引发物理教师的广泛争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难辨。
1 赞同的观点
1.1 预习对学生来说好处多多
首先,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因为预习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预习时要求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教材,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预习可以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对于后进生来讲,预习能促使他们提前起步,增强自信心。
1.2 预习对于教师来说也有益处
首先,学生在预习后对所要学习内容已有初步认识,课堂上更容易对教师作出响应,有利于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减少了教师的负担。
1.3 预习有利于突出重点,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多数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把精力放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对学生来说,由于已有初步的知识,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4 预习还可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使课堂上的探究更深入、更有效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不解。课堂上,学生更容易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起点,引发较高层次的思考,加大了思维力度,课堂也会更精彩,有利于教学深入开展。
1.5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物理是非常需要预习的在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如果在实验课前学生没有对所要做的实验事先进行预习,对所要使用仪器事先进行预习,熟悉,那么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实验而且要有所收获是难于想象的。在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中更是需事先进行预习,预习可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2 反对的观点
2.1 预习对学生来说是无益的
首先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会不好。因为学生已事先知道了要讲的内容,少了新鲜感,对一个已知的东西的吸引力总是会下降一些。再次是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预习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预习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在预习中造成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对知识一知半解。预习还会抹煞学生的个性。学生会带着各自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来看同一问题,个性是相当鲜明的。预习后所有的想法往往只剩下书上的说法,个性的认识被扼杀了,这与新课程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预习对学生的坏影响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使学生少了探索的过程。本来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师生互动,共同合力来生成。预习过的学生往往减少了课堂上知识生成的过程,把所有的新课变成了复习课!学生很难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预习束缚了生动活泼的发现空间,束缚了发现能力,大大不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2.2 预习对教师来说也是无益的
预习过的同学在课堂上往往反应积极,有可能会造成教师的错觉,以为同学的掌握程度很好,都会了。预习还会使教师难以按照自己课前的顶设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因为预习了有时上课就不太好设置悬念了。这不但不会使教师上课变得轻松,还会加大教师的负担。
2.3 预习的不利处还体现在组织教学上
先预习的学生,有的急于将老师问题的答案公布或说出原因,没预习的学生往往听不懂,预习过的学生越想讲清楚,其他人往往越听不明白,也就更谈不上探究了。这给教师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预习还有可能带来变相的灌输。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很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造成事实上的灌输式教学。
3 正确的处理方法:探究式预习
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来对待它。预习也有着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辩证对待,理性把握。发挥预习最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化解它的消极作用。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实行探究式预习。
3.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认知基础”,强调新认识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没有基础的建构是不可能的。预习是让学生重新整理原有认知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提前调用“经验”,使之尽早走入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建构的基础。
3.2 学生对待预习态度要端正,预习要深刻
那种简单的一句“要预习啊”,或是简单的叫学生把后面的习题先做上来交的预习方法可以休矣。那种简单的叫学生把书看一遍真的还不如不看。那种应付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要用做学问的态度来预习。在探究式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物理公式的本身外还应关注公式的得出,关注发现的过程,关注发现的方法。要能把自己“放进去”,即能使自己身处发现规律时的环境,设想自己会怎么做,而别人怎么做,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足是什么。去领悟到过程与方法,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同时也应注意到自己不解之处。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方式下进行预习,相信他们在对教材获得更透彻理解的同时,也必然会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感悟和体验又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要让学生明白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无穷。
3.3 预习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预习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内容,比如在实验课前的预习。也可以是其它的形式,比如学生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可以看作预习。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除了可以在书本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等方式,做到因人而宜,因内容而宜。同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作、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比如在讲物体下落快慢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去思考:两种观点各自的证据是什么?你自己能不能也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在课上讲 解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发表看法,相互辨析。使学生在探索中学,在过程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学。
3.4 老师的工作
应该先指出的是,有了预习教师的任务更重了,那种认为教师的任务会变轻松的观点是不负责任的。老师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学情,所要教学的内容作出处理:要学生怎样预习,是阅读教材还是完成课后作业,或是小制作,材料的收集等等?应该要做到灵活处理,把握得当。比如新课的教学有时就不能老是让学生先把书看透,用其它的实践来代替,为课堂留些空白更有利于教师的引导。接着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了解,最方便的方法当然是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制作,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预习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具体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教学。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进发的灵感,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在处理教材上,教师必须考虑怎样重新组合教材,拓展教材。对教材上的例子和问题处理要更为合理,以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中。要能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并在课堂学习中生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是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预习也必将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振汉也谈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及教材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09)
[4]李希花,探究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处误区[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5,(03)
[5]时春华,关于高中物理学习的对话[J],现代物理知识,2005,(01)
[6]郭景兰,浅谈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指导,物理教师,1999,(03)
[7]关月河,物理教学谈激趣[J],广东教育,2005,(01)
[8]李焕,谈谈物理预习的几个要素[J],现代技能开发,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