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北京白塔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院区。
深夜10点,3楼走廊旁,离手术室不远的34病区,一位医生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神情略显疲惫的他此时还顾不上休息,脱下手术服换上白大褂,便来到病房,观察其他住院病人的体征、引流情况,并不时与病人家属聊天,安慰、鼓励病人。新成立的脊柱外科人手还不多,他只能一个人担下几个人的活。
这样的日子不知持续了多久。
时间一晃,已是2015年冬天。早上8点,外面寒风凛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院址11楼的脊柱外科病房却是暖意融融。一个瘦弱的穿着白衣的身影匆匆掠过,即将准备进行上午的手术。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在他雄鹰一般冷静锐利的眼神里,透露着大海般的博大与从容。
走进刘海鹰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的人体骨骼模型。这个模型所代表的,正是刘海鹰一心献身投入的脊柱外科事业。像这样在脊柱上的手术,刘海鹰一天要做4、5台。
脊柱为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更有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因此,脊柱外科手术是一类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且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刘海鹰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截至目前已完成近9000例脊柱外科手术,产生并发症的病例寥寥无几。“我们建科的宗旨就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本来脊柱外科就是高风险行业,降低到零是不可能的,我们科室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国际脊柱外科领域也是最低的。”
问及颈椎手术的风险是否最大,刘海鹰说,不光颈椎,像严重的脊柱侧弯,如术前心肺功能不好,是要命的事;进行矫正的话,脊椎牵涉到改变位置、脊髓缺血,严重的会导致瘫痪。当时在国内还很少有医院专门设立脊柱外科。
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2001年成立了脊柱外科。刚从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回国的刘海鹰携王会民、易斌、周殿阁、王会民、金朝晖、首任护士长郑群怡等同仁,以建成国内外一流的脊柱外科中心为己任,将脊柱外科神经系统等并发症降到最低为目标,励精图治,踏上了漫漫十年求素之路。
科室成立之初,刘海鹰身体力行,经常守护病人到深夜,就这样不懈奋斗,以身作则,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
刘海鹰在脊柱外科领域潜心钻研探索,参与完成疑难脊柱外科手术几千例,使其无论从脊柱外科手术技艺还是相关的基本理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刘海鹰的一名助手告诉记者,“我认为手术是需要天赋的,它不仅是一个长期规范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刘主任手上的功夫是非常好的,手稳,操作时动作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他非常明确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会带来什么。这样会为病人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同时又能带来可靠疗效,减少并发症。”
1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率先开展了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为国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对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退变性侧弯、腰椎管狭窄症等)的诊治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以手术量大、疗效佳、并发症低等优势跻身于国内脊柱外科之前茅,救治的病人包括体操王子李宁,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以刘海鹰和他的医疗团队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病患无微不至的照料。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的题词:“十年磨砺成国器,一心为民立脊梁。”
谈及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刘海鹰说,现在的年轻医生,要学会吃苦,“在人体最硬的骨头上做手术,着实是个体力活,手术中常要用到结实的咬骨钳,是非常吃劲儿的。”
刘海鹰双手上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他告诉记者:“这都不算什么。”刘海鹰在研究生阶段曾对碘伏过敏,整个手都溃烂了,溃烂后还要写病历,继续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前要用酒精刷手消毒,创面会钻心地疼。“我只能咬着牙坚持,只有承受住一次一次的痛苦,才能有心得、有提高。上一次手不容易,我很珍惜这个机会。”
正是由于这样勤于工作,休息太少,身为脊柱外科专家的刘海鹰自己的颈椎、腰椎却都出现了问题。几年前,刘海鹰由于长期劳累,罹患动脉粥样硬化,被推上了手术台。“做完了血管又堵了,后来又做了一次。”
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刘海鹰说,“现在自己带着一个团队,有一种责任感在肩上。”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刘海鹰教授还刚刚带领脊柱外科主办完第五届的“北大一哈佛国际脊柱高峰论坛”,为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当然,除了肉体上的苦,还有精神上的苦。”作为脊柱外科医生,很多时候会被病人误解。
一位脊柱外科的年轻医生说,“前两天我还看朋友圈里有医生讨论,真正最后能做这一行的医生,大部分都是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愿意为病人服务的心,愿意奉献,愿意帮助别人,这是他做这一行的基础。”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刘海鹰不但毫不畏惧承担多余的风险,反而更设身处地地关心患者、为患者着想。“这也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脊柱外科的其他医生敬佩道。
但刘海鹰不仅满足于此。
刘海鹰出门诊时,总会遇到因为没钱做不了手术的患者。“那么多人到最后得不到治疗,我心里觉得很惋惜。”
2006年,刘海鹰在四川凉山见到一个15岁的彝族孤儿马秀才,因罹患脊柱侧弯畸形合并严重脊髓发育畸形,逐渐发展到行走困难而辍学,却因贫困得不到治疗。回来以后,他立即申请借助全院的力量帮助他治疗,并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现在,马秀才已成长为一位人民公仆。他非常感谢刘海鹰的再造之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更多的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当然,对刘海鹰的期望来说,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他还想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救助。当时给体操王子李宁做完手术后,很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会主动地给刘海鹰送红包,刘海鹰坚决不要。有家企业的经理经刘海鹰治疗后很是感谢,送来10万元的“大红包”,刘海鹰想到,既然红包退都退不掉,何不用这些钱来救治、帮助更多的人? 就是这样他认识到,技术和善款的联姻,可以救人;感恩和施恩的传递,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下,2011年,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副理事长正是他曾救治过的体操王子李宁。
“一是社会捐赠,二是技术捐赠。”基金会成立四年来,医疗团队专家的足迹遍布青海、云南、西藏、山西等祖国中部和西部贫困地区。2006年至2015年上半年,该基金会共完成义诊救助脊柱病患1700余例,42个脊柱重症患者通过手术,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培训基层医生147人次,数十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为穷苦百姓撑起健康之伞。
“我们这个基金会不像其他基金会,有专职的管理运营团队,都是靠科里面的志愿者义务地去做,但科里的医生除了手术等临床工作,还有科研、教学任务,做这个基金会确实需要牺牲我们不少的时间,无形当中,自己的工作量就大了。”刘海鹰介绍,该基金会的公益团队由国内各大医院的骨科专家团队组成,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每周五的日落时启程,开始义诊、手术、授课、建立救助中心、重症患者上门诊疗等等工作,活动结束后于周一凌晨返京。
但就是这样一个由医者自己创办的基金会团队,连续3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国家级救助示范项目”。2014年,基金会在国家民政部组织的等级审核评估中,被评定为AAAA级社会组织。“当时评比结果公布时,确实也令好多人感到惊讶。”从刘海鹰的语气里能感受到,这样的工作常态,虽然艰辛劳累,但也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
荣誉接踵而至。2013年,刘海鹰获得新华网主办的“中国好医生”医德高尚奖;2014年,在由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财经》杂志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公益论坛上,基金会获得“公益行动奖”。
取得了这么大成绩,还有什么遗憾?对于这个问题,刘海鹰默然了一下,“有些遗憾是可以弥补的,有些遗憾永远弥补不了。最遗憾的话就是父母,生前没有好好尽孝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年学医的时候,救助更多的人就是刘海鹰的心愿,现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海鹰希望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运作这个基金会,因为医生本身还有日常的工作要做,通过专业团队运作,才可以筹集更多的善款,救治更多的人。
又到了刘海鹰该上手术的时间,背影瘦小的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再一次向手术室走去。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刘海鹰的医生休息室里,静静地挂着十几条写满盛誉话语的锦旗。大医精诚世间普,大德无声史自书。
热心病患,善行义举。
十年磨砺,铸就脊梁。
采访结束的几天后,刘海鹰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如何当好一个医生?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家孙思邈给过答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幸收到尊敬的全国政协韩启德副主席为自己书写的小楷“孙思邈·大医精诚语”,感动!与同道共勉,继续做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吧!
“大医之精诚,在乎以大慈恻隐之心,行普救扶助之职;在乎视众生如至亲、不计尊卑长幼而解其疾苦;在乎无畏寒暑疲倦、不计荣辱得失而倾力赴救。无欲无求、安神定志,方能行大道。大医,乃国之福祉,民之祈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吾等当谨尊前辈箴嘱,同心同德,倾心尽力,救死扶伤,不辱使命!”
深夜10点,3楼走廊旁,离手术室不远的34病区,一位医生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神情略显疲惫的他此时还顾不上休息,脱下手术服换上白大褂,便来到病房,观察其他住院病人的体征、引流情况,并不时与病人家属聊天,安慰、鼓励病人。新成立的脊柱外科人手还不多,他只能一个人担下几个人的活。
这样的日子不知持续了多久。
时间一晃,已是2015年冬天。早上8点,外面寒风凛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院址11楼的脊柱外科病房却是暖意融融。一个瘦弱的穿着白衣的身影匆匆掠过,即将准备进行上午的手术。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在他雄鹰一般冷静锐利的眼神里,透露着大海般的博大与从容。
走进刘海鹰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的人体骨骼模型。这个模型所代表的,正是刘海鹰一心献身投入的脊柱外科事业。像这样在脊柱上的手术,刘海鹰一天要做4、5台。
脊柱为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更有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因此,脊柱外科手术是一类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且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刘海鹰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截至目前已完成近9000例脊柱外科手术,产生并发症的病例寥寥无几。“我们建科的宗旨就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本来脊柱外科就是高风险行业,降低到零是不可能的,我们科室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国际脊柱外科领域也是最低的。”
问及颈椎手术的风险是否最大,刘海鹰说,不光颈椎,像严重的脊柱侧弯,如术前心肺功能不好,是要命的事;进行矫正的话,脊椎牵涉到改变位置、脊髓缺血,严重的会导致瘫痪。当时在国内还很少有医院专门设立脊柱外科。
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2001年成立了脊柱外科。刚从德国脊柱外科中心回国的刘海鹰携王会民、易斌、周殿阁、王会民、金朝晖、首任护士长郑群怡等同仁,以建成国内外一流的脊柱外科中心为己任,将脊柱外科神经系统等并发症降到最低为目标,励精图治,踏上了漫漫十年求素之路。
科室成立之初,刘海鹰身体力行,经常守护病人到深夜,就这样不懈奋斗,以身作则,带出了一个个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
刘海鹰在脊柱外科领域潜心钻研探索,参与完成疑难脊柱外科手术几千例,使其无论从脊柱外科手术技艺还是相关的基本理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刘海鹰的一名助手告诉记者,“我认为手术是需要天赋的,它不仅是一个长期规范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刘主任手上的功夫是非常好的,手稳,操作时动作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他非常明确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会带来什么。这样会为病人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同时又能带来可靠疗效,减少并发症。”
10多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率先开展了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为国人退行性疾病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对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退变性侧弯、腰椎管狭窄症等)的诊治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以手术量大、疗效佳、并发症低等优势跻身于国内脊柱外科之前茅,救治的病人包括体操王子李宁,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以刘海鹰和他的医疗团队对医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病患无微不至的照料。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的题词:“十年磨砺成国器,一心为民立脊梁。”
谈及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刘海鹰说,现在的年轻医生,要学会吃苦,“在人体最硬的骨头上做手术,着实是个体力活,手术中常要用到结实的咬骨钳,是非常吃劲儿的。”
刘海鹰双手上早已布满厚厚的老茧。他告诉记者:“这都不算什么。”刘海鹰在研究生阶段曾对碘伏过敏,整个手都溃烂了,溃烂后还要写病历,继续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前要用酒精刷手消毒,创面会钻心地疼。“我只能咬着牙坚持,只有承受住一次一次的痛苦,才能有心得、有提高。上一次手不容易,我很珍惜这个机会。”
正是由于这样勤于工作,休息太少,身为脊柱外科专家的刘海鹰自己的颈椎、腰椎却都出现了问题。几年前,刘海鹰由于长期劳累,罹患动脉粥样硬化,被推上了手术台。“做完了血管又堵了,后来又做了一次。”
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刘海鹰说,“现在自己带着一个团队,有一种责任感在肩上。”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刘海鹰教授还刚刚带领脊柱外科主办完第五届的“北大一哈佛国际脊柱高峰论坛”,为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当然,除了肉体上的苦,还有精神上的苦。”作为脊柱外科医生,很多时候会被病人误解。
一位脊柱外科的年轻医生说,“前两天我还看朋友圈里有医生讨论,真正最后能做这一行的医生,大部分都是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愿意为病人服务的心,愿意奉献,愿意帮助别人,这是他做这一行的基础。”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刘海鹰不但毫不畏惧承担多余的风险,反而更设身处地地关心患者、为患者着想。“这也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脊柱外科的其他医生敬佩道。
但刘海鹰不仅满足于此。
刘海鹰出门诊时,总会遇到因为没钱做不了手术的患者。“那么多人到最后得不到治疗,我心里觉得很惋惜。”
2006年,刘海鹰在四川凉山见到一个15岁的彝族孤儿马秀才,因罹患脊柱侧弯畸形合并严重脊髓发育畸形,逐渐发展到行走困难而辍学,却因贫困得不到治疗。回来以后,他立即申请借助全院的力量帮助他治疗,并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现在,马秀才已成长为一位人民公仆。他非常感谢刘海鹰的再造之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身边更多的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当然,对刘海鹰的期望来说,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他还想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救助。当时给体操王子李宁做完手术后,很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会主动地给刘海鹰送红包,刘海鹰坚决不要。有家企业的经理经刘海鹰治疗后很是感谢,送来10万元的“大红包”,刘海鹰想到,既然红包退都退不掉,何不用这些钱来救治、帮助更多的人? 就是这样他认识到,技术和善款的联姻,可以救人;感恩和施恩的传递,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帮助下,2011年,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副理事长正是他曾救治过的体操王子李宁。
“一是社会捐赠,二是技术捐赠。”基金会成立四年来,医疗团队专家的足迹遍布青海、云南、西藏、山西等祖国中部和西部贫困地区。2006年至2015年上半年,该基金会共完成义诊救助脊柱病患1700余例,42个脊柱重症患者通过手术,得以康复并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培训基层医生147人次,数十位欠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为穷苦百姓撑起健康之伞。
“我们这个基金会不像其他基金会,有专职的管理运营团队,都是靠科里面的志愿者义务地去做,但科里的医生除了手术等临床工作,还有科研、教学任务,做这个基金会确实需要牺牲我们不少的时间,无形当中,自己的工作量就大了。”刘海鹰介绍,该基金会的公益团队由国内各大医院的骨科专家团队组成,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每周五的日落时启程,开始义诊、手术、授课、建立救助中心、重症患者上门诊疗等等工作,活动结束后于周一凌晨返京。
但就是这样一个由医者自己创办的基金会团队,连续3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国家级救助示范项目”。2014年,基金会在国家民政部组织的等级审核评估中,被评定为AAAA级社会组织。“当时评比结果公布时,确实也令好多人感到惊讶。”从刘海鹰的语气里能感受到,这样的工作常态,虽然艰辛劳累,但也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
荣誉接踵而至。2013年,刘海鹰获得新华网主办的“中国好医生”医德高尚奖;2014年,在由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财经》杂志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公益论坛上,基金会获得“公益行动奖”。
取得了这么大成绩,还有什么遗憾?对于这个问题,刘海鹰默然了一下,“有些遗憾是可以弥补的,有些遗憾永远弥补不了。最遗憾的话就是父母,生前没有好好尽孝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年学医的时候,救助更多的人就是刘海鹰的心愿,现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海鹰希望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运作这个基金会,因为医生本身还有日常的工作要做,通过专业团队运作,才可以筹集更多的善款,救治更多的人。
又到了刘海鹰该上手术的时间,背影瘦小的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再一次向手术室走去。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刘海鹰的医生休息室里,静静地挂着十几条写满盛誉话语的锦旗。大医精诚世间普,大德无声史自书。
热心病患,善行义举。
十年磨砺,铸就脊梁。
采访结束的几天后,刘海鹰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如何当好一个医生?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家孙思邈给过答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幸收到尊敬的全国政协韩启德副主席为自己书写的小楷“孙思邈·大医精诚语”,感动!与同道共勉,继续做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吧!
“大医之精诚,在乎以大慈恻隐之心,行普救扶助之职;在乎视众生如至亲、不计尊卑长幼而解其疾苦;在乎无畏寒暑疲倦、不计荣辱得失而倾力赴救。无欲无求、安神定志,方能行大道。大医,乃国之福祉,民之祈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吾等当谨尊前辈箴嘱,同心同德,倾心尽力,救死扶伤,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