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材料的阅读是对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认读和感知的过程,它伴随着对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想象、假设、推理的过程.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都不强. 许多数学老师也都想当然地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事情,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数学只需要记住公式和法则就行,正是这种不正确的看法,才导致了上述结果的出现. 同时,由于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使数学材料不如文学材料那样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使得很多学生自然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教师经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 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而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二、设计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数学阅读有它的特殊性. 它往往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各种语言符号的转换.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也是数学魅力的一种展现,但是却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否对数学充满兴趣,阅读效果将大不相同. 而数学的兴趣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教学情景设置的生动性、数学美的魅力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创设各种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情景:先给出一组照片,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国旗、二胡、雅典娜女神像,在这些图片中都出现了一个数字—0.618,然后指出奇妙的0.618就是黄金分割数. 黄金分割数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情景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如趣味激发、以错激发、以生动的事例激发、以目标激发、以障碍性情境激发等. 不管什么方式,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的大脑由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进而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三、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
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阅读要动手动脑,即动笔圈画,动手操作,动笔演练,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读出问题和体会.
例如在数学公式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们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要学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又如在数学证明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是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动笔演练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 这样就可以让许多学生主动去阅读,学习的效果会比较好.
四、布置阅读性强的作业
对于数学作业,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题目,很少会想到类似阅读某一章节之类的作业,可能这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我们教师应不断增加具有阅读性的作业. 例如,精选一些易懂的内容并规定好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感悟出文字的要领和本质. 我们选择预习内容时,除了要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还应注意控制阅读的时间. 因为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容易疲劳. 无选择地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预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而预习的时间,我们一般可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如“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可编创趣味儿歌,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阅读,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
总之,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并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 此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获得,并非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获得的. 其次,要明确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归根结底,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教师经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 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而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二、设计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数学阅读有它的特殊性. 它往往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各种语言符号的转换.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也是数学魅力的一种展现,但是却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否对数学充满兴趣,阅读效果将大不相同. 而数学的兴趣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教学情景设置的生动性、数学美的魅力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创设各种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情景:先给出一组照片,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国旗、二胡、雅典娜女神像,在这些图片中都出现了一个数字—0.618,然后指出奇妙的0.618就是黄金分割数. 黄金分割数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情景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如趣味激发、以错激发、以生动的事例激发、以目标激发、以障碍性情境激发等. 不管什么方式,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的大脑由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进而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三、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
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阅读要动手动脑,即动笔圈画,动手操作,动笔演练,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读出问题和体会.
例如在数学公式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们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要学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又如在数学证明的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是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动笔演练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 这样就可以让许多学生主动去阅读,学习的效果会比较好.
四、布置阅读性强的作业
对于数学作业,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题目,很少会想到类似阅读某一章节之类的作业,可能这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我们教师应不断增加具有阅读性的作业. 例如,精选一些易懂的内容并规定好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感悟出文字的要领和本质. 我们选择预习内容时,除了要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还应注意控制阅读的时间. 因为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容易疲劳. 无选择地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预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 而预习的时间,我们一般可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如“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可编创趣味儿歌,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阅读,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
总之,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并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 此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获得,并非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获得的. 其次,要明确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归根结底,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