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进入高年级学习后,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比中年级有所提升,在阅读课程设置上,高年级也主要以篇章为主,文章内容的审美价值较高,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并转变为自我文化素养。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阅读;审美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075-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到高年级学习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积累与文化素养的提升都要借助文化阅读课程。新课程改革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方法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审美性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合理引导
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所提倡的审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的审美。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理解、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熟读文章,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语言中蕴含的审美情境,在这个过程,教师主要担任引导的角色,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并对问题展开理解,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将理解结果转变为文化积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阅读课程《感受自然》主题课程学习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读《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等课程,对文章获得初步的理解,教师再提出几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在这几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够帮助我们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让学生自我理解与探讨,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情境构建,加深理解
語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来表达的,而想象的元素大多数是真实生活元素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美化生活的过程。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应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语境快速进入到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比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实现预习课程,在上课之前创设问题情境:“每年春天,我们都能看到燕子,就你个人的理解,你们认为燕子像什么,或者其尾巴像什么?燕子回来意味着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与相应的课程,去思考与解答问题,将传统的内容理解深化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理解。
3重点释义,多读善思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句话可以完整的概括小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方法,因为小学生高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较中年级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在通读文章多次,通过一个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不断深化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价值。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实施也要循序渐进,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形成自我的理解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精读文章,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品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视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迎合学生的能力特征,使学生由阅读转变为理解,由理解转变为探索,读出感情。比如,在学习《白杨树》这篇课文时,学生第一遍的理解可能只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时,学生逐渐总结出白杨树“坚强”的品质,对重点描述白杨树坚强品质的内容进行归类,到第四遍后,学生会逐渐从白杨树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样,要挺直腰杆,向白杨树一样坚强,适应社会。在实际教学中,该模式操作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对重点进行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将学生抽象的审美观转变为直观的审美享受,使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壮观,通过与毁灭后的对比,让学生不仅对美景的破坏感到愤怒与遗憾,而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应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仔细的阅读与理解,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刻的理解,并深化内容,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江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04):151.
[2]杨瑞红.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119.
[3]陈伟.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J].才智,2011(28):102.
[4]李志高.新课标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阅读;审美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8-0075-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到高年级学习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积累与文化素养的提升都要借助文化阅读课程。新课程改革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方法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审美性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合理引导
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所提倡的审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的审美。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理解、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熟读文章,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语言中蕴含的审美情境,在这个过程,教师主要担任引导的角色,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并对问题展开理解,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将理解结果转变为文化积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阅读课程《感受自然》主题课程学习中,实施审美性教学策略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读《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等课程,对文章获得初步的理解,教师再提出几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在这几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够帮助我们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让学生自我理解与探讨,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情境构建,加深理解
語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来表达的,而想象的元素大多数是真实生活元素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美化生活的过程。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应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语境快速进入到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比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实现预习课程,在上课之前创设问题情境:“每年春天,我们都能看到燕子,就你个人的理解,你们认为燕子像什么,或者其尾巴像什么?燕子回来意味着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与相应的课程,去思考与解答问题,将传统的内容理解深化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理解。
3重点释义,多读善思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句话可以完整的概括小学高年级教学的有效方法,因为小学生高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较中年级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在通读文章多次,通过一个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不断深化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价值。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实施也要循序渐进,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形成自我的理解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精读文章,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品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视野。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迎合学生的能力特征,使学生由阅读转变为理解,由理解转变为探索,读出感情。比如,在学习《白杨树》这篇课文时,学生第一遍的理解可能只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时,学生逐渐总结出白杨树“坚强”的品质,对重点描述白杨树坚强品质的内容进行归类,到第四遍后,学生会逐渐从白杨树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样,要挺直腰杆,向白杨树一样坚强,适应社会。在实际教学中,该模式操作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对重点进行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辅助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将学生抽象的审美观转变为直观的审美享受,使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圆明园毁灭前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壮观,通过与毁灭后的对比,让学生不仅对美景的破坏感到愤怒与遗憾,而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应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仔细的阅读与理解,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刻的理解,并深化内容,促使学生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江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04):151.
[2]杨瑞红.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119.
[3]陈伟.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J].才智,2011(28):102.
[4]李志高.新课标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