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道与放歌”——吴国平、谢少承、柳江南书法作品展,于2011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也没有很大排场和宣传的三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展。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展览,推究三位书家的艺术审美风格、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其文化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个展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对当下书坛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书展的主旨是“求道与放歌”。这就明确地表达出三位书家的艺术追求,是将书法放在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去审视、展现、表达。在三位书家的艺术实践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诉求,是一种书道的沉思和传统艺术在当下的“时代放歌”。
2.三位军人,既是专业书家、文艺工作者,又是文化艺术的创作、管理者。这个展览不仅带给我们书法艺术的审美享受,也是一次书法艺术和文化的紧密结合与碰撞。使我们既能看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在审美层次上的展示、欣赏;又能在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上阅读、抒发一一在真草隶篆的传统语言中,融入了当下诸多新的元素,如白话文、现代诗词以及新的装帧理念等。是传统与现代,艺术和实用,欣赏和阅读等文化的互为融汇的现代存在。
3.这个展览让我们从书法本体和书法之外两个方面来切换着书法的身份,考量书法作为艺术、作为文化的关系和渊源。让我们敏锐的嗅到书法在经历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从复苏、发展、创变以及传统回归后,将面临着怎样的“现代转换”的历史归宿。一方面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而独立,另一方面其根本属性是文化,这正是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特性的无穷魅力和新的困惑所在。
4.这三位军旅书家,其艺术追求和书法风格具有显著的特点。吴国平的书法古意盎然、飘逸流畅,是典型的碑帖结合之追求;谢少承的书法典雅、精致、俊迈,不失大气,是典型的“二王”帖学传统;而柳江南的书法更多的取法唐宋以来的草书传统,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艺术的胸襟和文艺的才情,是文人书家的追求。三种书法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倾向共同融入于时代的文化之中,成为当下书法文化的缩影。
以上4点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这3位书家的艺术成果和文化价值之上的。因此对这3位书家作品的分析、把握、赏析、阐释,是以上观点成立的基础。
吴国平,1956年12月生于江西鹰潭,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编导室主任,大校军衔。吴国平先生涉猎多个领域,具有多重身份,并且均有相当的建树。他是一个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两部,书画评论文章200余万字。他是一个诗人,著有诗集三部,长篇散文三部,创作歌词百余首。他又是一个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著有剧本和长篇电视作品六部。然而,他更是一位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展览,数十次参加军内外各种展览,连续三届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大赛一等奖。
他的书法语言非常丰富,魏碑、二王、唐宋诸家,以及清代之后的碑学大家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显现。特别是他对碑版、章草、简牍等古质一路书法的取法、追慕,是支撑其书风的主干,在厚重、质朴、率真中呈现出道逸、洒脱的审美感受。更加难得的是,在其生性内敛、良好修养、笔墨扎实的基础下,他对碑和帖有着深度的理解,很好地将碑的古质、率意的结体、线条、用笔等融入到帖学之中,克服了当代这类书风的创作者出现的乖张、变形,草率、轻佻等毛病。
谢少承,1963年7月生于江苏宝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秘书长。他是三位书家中唯一的专业书家。他从小就表现出极好的艺术天赋,早年学画,后来在乡贤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并名闻乡里,从军后书艺大进。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该年度“刘海粟奖学金”。
当今书坛人才辈出,高手如云,要想崭露头角实非易事。在全国的重大展赛中入选、获奖是当代书家特别是中青年书家实力、水平得到肯定、展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但是其难度书坛共知。近年来,谢少承在中国书协举办的重要展赛中屡获佳绩: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总分第一名),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获奖作品(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是非常不易的,也是专业书家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谢少承擅长多种书体,行书、小楷、草书、隶书均有很高的造诣,特别以行草见长,对二王以来的帖学传统有着非常扎实的笔墨功夫。他的书法线条酥润、流畅,结体雅致、富于变化,章法独到、新颖,形式感强,追求现代视觉意识。在现代视觉审美的营造下不失传统的气息和韵味,保持了帖学传统蕴藉、典雅、人文的审美追求。
柳江南,1964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大校军衔,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柳江南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他将书法作为“文人的余事”。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作家,评论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匍匐》,散文集《海之忆》,小说集《追梦》,随笔集《独步或搏击》,纪实文学《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建党伟业》等。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精短小说奖,文艺评论金狮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等。就凭这些成绩就让人敬佩、赞叹,然而再能写一手好字就更加难得了。
柳江南选择草书作为抒发情怀、展示心灵的艺术手段,这是传统文人常用的方式。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在笔墨技巧、审美境界和艺术欣赏等方面都是最难的。这主要因为“速度感”和“时间性”要求书写者有很高的技术锤炼和文化修养。柳江南的草书取法王铎等明清以来的草书大家,又能上推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唐、宋草书巨匠,对草书线条和结体有着良好的把握。他的草书草法规范、气息儒雅,特别是他的线条笔笔到位,沉着不燥,这是他的草书有着很深的传统笔墨功底,特别是他综合修养的重要体现。他用白话文、现代诗歌作为草书创作的素材,正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现代创新。
军队,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发挥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独特作用,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这三位书家作品的展示不仅表达了他们的艺术、文化和思想追求,也从部队这个独特的领域和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审美现象,正和全社会一样走向专业的独立和文化性角色的转变。这是社会的长期安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理性回归的历史选择。
书法作为艺术,让我们陶然,并展示着我们的心灵;书法作为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博大和深邃。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书展的主旨是“求道与放歌”。这就明确地表达出三位书家的艺术追求,是将书法放在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去审视、展现、表达。在三位书家的艺术实践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诉求,是一种书道的沉思和传统艺术在当下的“时代放歌”。
2.三位军人,既是专业书家、文艺工作者,又是文化艺术的创作、管理者。这个展览不仅带给我们书法艺术的审美享受,也是一次书法艺术和文化的紧密结合与碰撞。使我们既能看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在审美层次上的展示、欣赏;又能在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上阅读、抒发一一在真草隶篆的传统语言中,融入了当下诸多新的元素,如白话文、现代诗词以及新的装帧理念等。是传统与现代,艺术和实用,欣赏和阅读等文化的互为融汇的现代存在。
3.这个展览让我们从书法本体和书法之外两个方面来切换着书法的身份,考量书法作为艺术、作为文化的关系和渊源。让我们敏锐的嗅到书法在经历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从复苏、发展、创变以及传统回归后,将面临着怎样的“现代转换”的历史归宿。一方面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而独立,另一方面其根本属性是文化,这正是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特性的无穷魅力和新的困惑所在。
4.这三位军旅书家,其艺术追求和书法风格具有显著的特点。吴国平的书法古意盎然、飘逸流畅,是典型的碑帖结合之追求;谢少承的书法典雅、精致、俊迈,不失大气,是典型的“二王”帖学传统;而柳江南的书法更多的取法唐宋以来的草书传统,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艺术的胸襟和文艺的才情,是文人书家的追求。三种书法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倾向共同融入于时代的文化之中,成为当下书法文化的缩影。
以上4点意义和价值是建立在这3位书家的艺术成果和文化价值之上的。因此对这3位书家作品的分析、把握、赏析、阐释,是以上观点成立的基础。
吴国平,1956年12月生于江西鹰潭,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编导室主任,大校军衔。吴国平先生涉猎多个领域,具有多重身份,并且均有相当的建树。他是一个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两部,书画评论文章200余万字。他是一个诗人,著有诗集三部,长篇散文三部,创作歌词百余首。他又是一个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著有剧本和长篇电视作品六部。然而,他更是一位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展览,数十次参加军内外各种展览,连续三届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大赛一等奖。
他的书法语言非常丰富,魏碑、二王、唐宋诸家,以及清代之后的碑学大家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显现。特别是他对碑版、章草、简牍等古质一路书法的取法、追慕,是支撑其书风的主干,在厚重、质朴、率真中呈现出道逸、洒脱的审美感受。更加难得的是,在其生性内敛、良好修养、笔墨扎实的基础下,他对碑和帖有着深度的理解,很好地将碑的古质、率意的结体、线条、用笔等融入到帖学之中,克服了当代这类书风的创作者出现的乖张、变形,草率、轻佻等毛病。
谢少承,1963年7月生于江苏宝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秘书长。他是三位书家中唯一的专业书家。他从小就表现出极好的艺术天赋,早年学画,后来在乡贤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并名闻乡里,从军后书艺大进。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该年度“刘海粟奖学金”。
当今书坛人才辈出,高手如云,要想崭露头角实非易事。在全国的重大展赛中入选、获奖是当代书家特别是中青年书家实力、水平得到肯定、展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但是其难度书坛共知。近年来,谢少承在中国书协举办的重要展赛中屡获佳绩: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总分第一名),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获奖作品(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是非常不易的,也是专业书家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谢少承擅长多种书体,行书、小楷、草书、隶书均有很高的造诣,特别以行草见长,对二王以来的帖学传统有着非常扎实的笔墨功夫。他的书法线条酥润、流畅,结体雅致、富于变化,章法独到、新颖,形式感强,追求现代视觉意识。在现代视觉审美的营造下不失传统的气息和韵味,保持了帖学传统蕴藉、典雅、人文的审美追求。
柳江南,1964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大校军衔,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柳江南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他将书法作为“文人的余事”。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作家,评论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匍匐》,散文集《海之忆》,小说集《追梦》,随笔集《独步或搏击》,纪实文学《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建党伟业》等。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精短小说奖,文艺评论金狮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等。就凭这些成绩就让人敬佩、赞叹,然而再能写一手好字就更加难得了。
柳江南选择草书作为抒发情怀、展示心灵的艺术手段,这是传统文人常用的方式。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在笔墨技巧、审美境界和艺术欣赏等方面都是最难的。这主要因为“速度感”和“时间性”要求书写者有很高的技术锤炼和文化修养。柳江南的草书取法王铎等明清以来的草书大家,又能上推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唐、宋草书巨匠,对草书线条和结体有着良好的把握。他的草书草法规范、气息儒雅,特别是他的线条笔笔到位,沉着不燥,这是他的草书有着很深的传统笔墨功底,特别是他综合修养的重要体现。他用白话文、现代诗歌作为草书创作的素材,正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现代创新。
军队,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发挥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独特作用,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这三位书家作品的展示不仅表达了他们的艺术、文化和思想追求,也从部队这个独特的领域和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审美现象,正和全社会一样走向专业的独立和文化性角色的转变。这是社会的长期安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理性回归的历史选择。
书法作为艺术,让我们陶然,并展示着我们的心灵;书法作为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博大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