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澄波在上海的活动和创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史上有很多“失踪者”,陈澄波就是其中之一。在台湾美术史上,陈澄波是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曾经留学日本,作品数度入选日本权威级别的官方展览。他还在上海居留数年,在多所美术机构任教,参加过决澜社的筹备工作,可说是这个现代艺术团体的创建者之一。这样一位与中国现代艺术发轫发展有密切关联的艺术家,在大陆的近现代美术史中却鲜有人提及。两岸曾经隔绝多年,彼此的隔膜造成了许多盲点和空缺,加之决澜社这样非主流的艺术团体,标志性的人物被遗忘似乎很“自然”,但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看,这不是应有的文化态度与现象。此次陈澄波个人回顾展以东亚巡回大展的方式“登陆”上海,是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比较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6月6日起,“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时间节点上,今年是陈澄波(1895-1947)百廿岁诞辰,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台南市文化局携手合作,共同策划主办了这次大展。展览包括画作、文物(家具、用品),史料(信件、照片)、地图、影片等。
陈澄波在台湾嘉义出生,母亲早故,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陈澄波从小由祖母带大,读过私塾,后在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即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就读。在台湾的日据时期,画家似乎有很高的地位,于是他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大画家。在陈澄波上台北入国语学校的第一年,著名的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仍在该校兼课任教,故陈曾在石川的指导下,受过基本的写生训练与水彩技法。陈澄波在毕业以后返乡任教,也曾带领学生到郊外去写生。
1924年,陈澄波以将近三十岁的高龄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26年即以画作《嘉义街外》首次入选日本第七回“帝国美术展览会”,成为台湾以油画入选该展览的第一人。1929年,陈澄波从东京美术学校研究科毕业以后,受聘前往上海,曾任新华艺专西画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昌明艺专艺教科教授兼西画科主任。不久,上海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陈澄波被邀担任此会的西画评审员。在上海的这段期间,陈澄波对中国画有更多的接触与认识,他尤其喜欢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1933年6月,由于“外侨”身份,陈澄波举家迁返台湾,自我的风格逐渐稳定地成长、成熟,老家嘉义也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经常性主题。陈澄波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大悲剧。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嘉义地区发生严重冲突,国民党军队被民兵围困在水上机场。嘉义市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接受其和谈要求,派出六个市参议员作为“和平使”,其中就有陈澄波。但事情发展令人意料,六个代表中只有两人返回,陈澄波等四人被抓,并很快押送至嘉义火车站前游街,最后当场枪毙示众。
由台湾至东京、上海再回到台湾,陈澄波旅居三地生活与创作的独特经验,开拓了艺术家崭新而宽广的艺术视野,形塑出创作上文化汇流的特色,并孕育出投身艺术活动的热烈情怀。陈澄波在上海的活动和创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对他的上海时期做初步的探究和研读,是了解这位台湾艺术家重要的途径,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个个案的补充。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展览开幕当天,陈澄波亲属暨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陈澄波的油画、水彩、淡彩、素描等8幅作品,作为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填补了中华艺术宫的收藏空缺。其中还有陈澄波的上海时期作品《田园》、《裸女疲倦》,以及于上海期间探索表现性画风的多幅裸女油画及淡彩等经典画作。
在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史上有很多“失踪者”,陈澄波就是其中之一。在台湾美术史上,陈澄波是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曾经留学日本,作品数度入选日本权威级别的官方展览。他还在上海居留数年,在多所美术机构任教,参加过决澜社的筹备工作,可说是这个现代艺术团体的创建者之一。这样一位与中国现代艺术发轫发展有密切关联的艺术家,在大陆的近现代美术史中却鲜有人提及。两岸曾经隔绝多年,彼此的隔膜造成了许多盲点和空缺,加之决澜社这样非主流的艺术团体,标志性的人物被遗忘似乎很“自然”,但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看,这不是应有的文化态度与现象。此次陈澄波个人回顾展以东亚巡回大展的方式“登陆”上海,是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比较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6月6日起,“海上烟波——陈澄波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时间节点上,今年是陈澄波(1895-1947)百廿岁诞辰,台湾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台南市文化局携手合作,共同策划主办了这次大展。展览包括画作、文物(家具、用品),史料(信件、照片)、地图、影片等。
陈澄波在台湾嘉义出生,母亲早故,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陈澄波从小由祖母带大,读过私塾,后在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即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就读。在台湾的日据时期,画家似乎有很高的地位,于是他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大画家。在陈澄波上台北入国语学校的第一年,著名的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仍在该校兼课任教,故陈曾在石川的指导下,受过基本的写生训练与水彩技法。陈澄波在毕业以后返乡任教,也曾带领学生到郊外去写生。
1924年,陈澄波以将近三十岁的高龄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26年即以画作《嘉义街外》首次入选日本第七回“帝国美术展览会”,成为台湾以油画入选该展览的第一人。1929年,陈澄波从东京美术学校研究科毕业以后,受聘前往上海,曾任新华艺专西画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昌明艺专艺教科教授兼西画科主任。不久,上海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陈澄波被邀担任此会的西画评审员。在上海的这段期间,陈澄波对中国画有更多的接触与认识,他尤其喜欢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1933年6月,由于“外侨”身份,陈澄波举家迁返台湾,自我的风格逐渐稳定地成长、成熟,老家嘉义也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经常性主题。陈澄波生命的终结是一个大悲剧。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嘉义地区发生严重冲突,国民党军队被民兵围困在水上机场。嘉义市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接受其和谈要求,派出六个市参议员作为“和平使”,其中就有陈澄波。但事情发展令人意料,六个代表中只有两人返回,陈澄波等四人被抓,并很快押送至嘉义火车站前游街,最后当场枪毙示众。
由台湾至东京、上海再回到台湾,陈澄波旅居三地生活与创作的独特经验,开拓了艺术家崭新而宽广的艺术视野,形塑出创作上文化汇流的特色,并孕育出投身艺术活动的热烈情怀。陈澄波在上海的活动和创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对他的上海时期做初步的探究和研读,是了解这位台湾艺术家重要的途径,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个个案的补充。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展览开幕当天,陈澄波亲属暨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陈澄波的油画、水彩、淡彩、素描等8幅作品,作为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填补了中华艺术宫的收藏空缺。其中还有陈澄波的上海时期作品《田园》、《裸女疲倦》,以及于上海期间探索表现性画风的多幅裸女油画及淡彩等经典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