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金华档案盘点:
李金华,中国“审计风暴”的发起者,曾有“李铁面”、“铁腕审计长”、“经济警察总长”和“中国财经包公”之称。1943年7月出生于江苏如东,1966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历任西北财经学院教员,航空工业部572厂会计员、财务组长、车间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厂政治部副主任、厂党委副书记、厂长、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经济贸易厅厅长、党组书记,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审计长、党组书记等职。出任过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系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中共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8年3月13日,李金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从此告别了23载的审计生涯。
从外表看,李金华有着一张非常“中国”的脸。他的一位下属曾这样形容顶头上司的外表: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鼻子,厚厚的嘴唇,走在学者之间,没有人认为他是官员;走在官员中,也不至卓尔不群。
这些年来,在国务院的部级干部中,能左右公众注意力的官员并不在少数,但是以10多年来做一项工作而引起媒体垂注的官员可能少之又少。李金华应该算是其中一位。特别是近年来,民众曾一次次将潮水般的赞誉和支持毫不吝啬地献给了这位敢作敢为、性格鲜明的审计长,这些赞誉和支持的背后是他们对激浊扬清、根治腐败的期待,是他们对建立一个新型法治国家的厚望。
磨砺李金华:炼就“老审计”
1943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茶镇的李金华,是在兵慌马乱中度过了童年。
1962年,19岁的李金华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那时,他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比较认真,显得比其他同学成熟。
谈起当年大学的课程,李金华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门学科是哲学和汉语,前者教了他怎么认识和分析问题,后者教会他如何用文字表达思想。而如国民经济计划学、货币银行学、信贷学等,虽也有用,但毕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大,跟改革开放之后的金融实践相比,出入很大。
李金华当时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对于大学期间当班干部的经历,李金华认为,一是锻炼了组织能力;二是促使自己进步,作为学习委员的他,至少在学习方面要不断进步;三是作为学生党员、干部,要在很多方面以身作则。
1966年,李金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前身,现已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当教员。“那时候,李金华很少讲话,为人比较低调、本分,做事也特别认真。”当时的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尹占云这样评价说。
1970年,李金华在中央财经金融学院的学妹李瑞文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国防工办所属的572工厂做会计。与李瑞文相爱的李金华,向组织上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可街道办事处死活不同意给李金华开结婚证明。因为该街道办事处曾经给该校的一名山东职工开过结婚证明,但后来发现此人在老家已经有老婆了。
考虑到李瑞文调到西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结婚的要求在这里又受阻,李金华产生了调离西北财经学院的念头,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李瑞文所在的572工厂。
得知李金华想调离的请求后,学校领导没有立刻答应,认为“此人可委以重任”。可是如果不让他走,李金华和李瑞文就要分隔两地,也不是个办法。最终在李金华三番五次的请求下,学校领导为他的调动签了字。
1971年,李金华告别古城西安,来到了原航空部572厂这个很偏僻的“三线”企业工作,从一介书生成为572厂的普通会计。
572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汉中—这里至今仍是中国军工企业云集的地方。刚到工厂时,李金华只能和爱人住在用茅草和竹子搭成的棚子里。当时,没有鲜肉、没有咸菜、甚至没有酱油,只是偶尔托人从西安等地带点酱油膏回来。直到1972年,厂里才盖起了第一批职工宿舍楼,李金华夫妇由此分到了其中一间半的宿舍。
后来一位管财务的副厂长发现李金华是学财经的,就坚持要他去财务科当会计,之后他又被调到车间搞党务工作,不久又到政治部当副主任,直到80年代初被提拔为厂长。在他担任厂长期间,分房的事由他负责,他首先声明自己和爱人不参加分房,长年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此,很多退休职工到现在都在念叨李厂长的无私。
李金华经常到基层了解每个职工的情况,对于那些生活上有实际困难的职工,他总是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外,李金华喜欢吃食堂的习惯也让部下印象深刻。一个572厂的退休工人说,从没见过李厂长让食堂为自己开小灶,就算食堂里排队排得很长,他也不会插队,别人看他工作忙,想把位置让出来,李厂长都坚决不同意。
这个习惯也被李金华带到了国家审计署。中央其他部委很多工作人员都羡慕审计署的食堂,“吃得最实惠,回去以后跟同事们一说,以后去审计署公干时都抢着去。”一个工作地点离审计署较远的部委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所以审计署的食堂每年民意测评几乎百分百满意。一些外单位来办事的工作人员会惊奇地发现,审计长和普通工作人员是在一起排队打饭的。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只要李金华不出差,要找他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去审计署食堂等着。
据当时任572厂厂办主任的刘高元讲,李厂长的工作很有条理,随身的笔记本记载了很多东西,讲话的水平很高,将一个2300多人的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据刘高元讲,李金华为人谦和,跟普通职工的关系非常融洽,但在工作中一点也不含糊,谁要是犯了错误,受到的批评十分严厉;但是李金华说话不伤人自尊,受批评的同志事后想一想,是那么回事,都能接受。据572厂一位老员工讲,20世纪80年代初期,组织部门多次到厂里考察李金华,但所访之处,无一人不竖起大拇指。
1982年,李金华曾以572厂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陕西省党代会。据说,李金华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给当时在座的一位陕西省委组织部的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次党代会上,李金华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
1983年~1985年4月,李金华被选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深造。其后,重返西安,被任命为陕西省经贸厅厅长,正式开始从政生涯。但这个时间只持续了短短100天左右。
1985年9月,李金华受命担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时年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这年9月的一天,李金华从西安乘火车来到北京,按一般人的思维,理应打电话要求审计署派车来接站,而他一个人出了北京站直奔中组部。中组部的干部问他是谁,李金华递上介绍信说,我是审计署副审计长。对方又问,审计署为何没有人接你?他说,我都不知道审计署的门朝哪儿开呢。人家看他背着个包,开玩笑说,还以为你是来上访的呢,哪会想到是个副部级干部啊。
在担任副审计长期间,李金华的政绩多为外界所不知。回顾起来,李金华在1988年参与的打击“官倒”、整顿“五大公司”(中信、光大、康华、工商、农信)可能是最有影响的事件。当时,根据中央指示,审计署兵分5路,李金华担任了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
1998年3月,李金华被任命为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审计署作为国务院的组成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
当时,李金华面对的情形是:反腐形势日趋严峻、缺乏亮点,一些职能部门行动迟缓,令反腐气氛略显沉闷。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多次指出:惩治腐败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公开化,增加透明度。在他看来,人民有了知情权,才有可能有效地监督。有了人民参与的监督,腐败才可能被禁绝。
李金华上任不久,国家审计署便受命联合财政部等8个部门对全国粮食系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项审计行动,目标直指“骗取国家补贴、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从5月到9月,共审计了30850个粮食企业、2499个农发行分支机构、2681个粮食主管部门和2594个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有5万多人参与,成为审计署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审计行动。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着18年审计工作经验的“老审计”李金华在花甲之年,经温家宝总理提名连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如果说审计署和李金华仅仅因为某一份报告“一夜成名”,可能有失偏颇。曾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姚振炎表示,“委员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审计工作这几年一直在加强。审计署的同志敢于揭露问题,工作很努力。”
铁腕李金华:甘当“看门狗”
“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在解释审计的职能时,李金华喜欢用这么一个通俗而形象的说法。在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李金华曾解释说:“这个话不是我发明的,原话是来自德国的前审计长扎威尔伯格。我第一次见到他,他就跟我讲,我们都是‘看门狗’。我问什么‘看门狗’,(他说)国家财政的‘看门狗’。1998年部长访谈的时候,要我讲审计是干什么的,所以我引用了这句话,审计,简单地讲,就是国家财产国家财政资金的‘看门狗’。就是说,你要通过审计维护国家财政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
1998年,审计署联合财政部等8个部门清查粮食系统违规违纪问题,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99年6月26日,李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报告中称,审计署通过对国务院53个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发现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平均每个部门7200多万元。
做完报告后,掌声四起。全国人大新闻局的一位同志回忆说,“常委会上的报告引起这么大反响是极其罕见的。” 接下来的讨论中,委员们频频使用“触目惊心”、“难以置信”、“胆大妄为”的字眼。特别是对于报告披露的水利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委员们给予了很高评价。虞云耀委员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也反映问题,但是镜头往往对准基层,而今天的审计报告,对准了国务院的某些掌握权力的部门,敢于向人大反映。”
从此,审计署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审计风暴。……
1999年以来,审计报告公开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一批大案要案随着审计结果的公开浮出水面,并得到查处。仅前6年,全国审计机关共查出违规资金超过2000亿元。在长长的一份审计清单上,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防科工委、国家电力公司等一批声名显赫的“国字头部门”都名列其中。
审计署所作的让民众真实感受到“政府革除自身弊端的坚定决心和勇气”的审计报告,然而却被有的官员公开指责为“哗众取宠”。所谓“哗众取宠”,按字典的解释为:用言论行动迎合公众,以博得好感或拥护。国家审计署对国有资金依法审计,并将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的人“顶”出了“水面”,如此大胆揭穿违规行政及腐败内幕的审计报告,如此依法办事的审计行动,自然会赢得公众的好感拥护。
李金华让人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的官员:他敢于说出自己对公众的热爱,不是“作秀”,而是“做事”;他敢于提出“惩治腐败也好,惩治官僚主义也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政策,这是全世界都认同的看法”。
从1985年出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以来,李金华在审计部门已经工作了整整23年。这样的经历使他有幸见证了中国审计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全过程,也使他对中国审计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有着真切的了解。
他迫切希望能尽快提高中国审计工作的水准,不断呼吁要及早开展效益审计。在他看来,因低效使用资金如决策失误、浪费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有时比一般的违法违规还要大。“有时候一个项目可能浪费掉几千万、几个亿资金,而一个经济犯罪也就是损失掉几百万。”
近年来,审计机关查出了中央国家机关的一系列审计问题,因一年猛过一年的审计风暴,公众对这位审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令这位曾被称为“铁面”、“铁腕”的审计长,最为困惑的是,有些权力是很具体的,而责任承担是不具体的。那么,如果审计出的问题出来之后是不是一直追究责任?追到哪一层的领导?到底该如何追究?这一系列问题,对李金华来说还是很大的难题。他希望法学、经济学专家一起来寻找答案。
谈到对审计责任如此关注的缘由,李金华强调说,关注责任是国家审计的本质客观要素,也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让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最好着力点就是责任。
让李金华颇感欣慰的是,他的这一呼吁得到了最高决策层的有力回应。2004年12月底,在一份由国务院办公厅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文件中,审计署在6月份曝光的审计“清单”里的每个问题,几乎都有了“说法”——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8.72亿元财政资金上缴;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完善各项制度规定87项;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起……
柔情李金华:含泪领“双奖”
2004年12月28日晚,被誉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奖”的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各个奖项在北京饭店揭开谜底。在年度人物的评选中,李金华一个人赢得了两座奖杯: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年度人物大奖。
“我是代表8万名审计干部来领这个奖的。”那几天,许多朋友打电话给李金华,劝他不要参加这个颁奖活动。但也有许多朋友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一定要去参加。“我最后还是来了。”李金华说,感谢大家对审计事业及他个人的支持,但许多对他个人的评价让他承受不了。他把审计工作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归功于“环境好”,“没有中央的支持,没有群众的支持,我李金华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早在李金华被列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之后,他的当选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实乃众望所归!
中央电视台将一段有关审计干部遭遇威胁、报复及如何忘我工作的录像,播放给李金华和现场的观众。“我懂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因为共同的事业能够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意境,我跟他们在一起,一直在一起!”李金华的声音哽咽了,尽管这些事他早已知道,但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您最想对全国的审计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李金华在面对这样一个俗套的提问时,意外地哽咽落泪。他的回答是:“我对不起他们。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这突如其来的泪水让全国观众都震惊无比:一个掀起全国“审计风暴”的人,刹那的柔肠竟然如此令人感慨。
身处“审计风暴”的漩涡里,面对那些比自己的官职还显要的审计对象,面对那些可以想见的压力,李金华能够泰然处之。然而在面对全国十几万审计干部时,他感到了歉疚,因为“他们太难了”。李金华的泪水是为心疼审计干部的艰难处境而流,他们生存在一个有无数潜规则暗暗支撑的社会生态环境里,他们的职责却是要从内部敲碎那些注定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某些东西。
面对数个演讲题目,李金华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当务之急”这个题目。“在我们现实经济社会中,违法违规的问题屡禁不止,经济犯罪、贪污腐败时有发生。为什么?”李金华自问自答,“人们会讲由于体制的原因、法制的原因、道德的原因。但是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部门、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他们不太重视管理,特别是财政财务管理。”“有些内部控制制度非常地苍白无力,因此现在有很多的经济犯罪,有些犯罪屡禁不止,所以当前要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实行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领导在管理上下些工夫,我们的国有资产会流失得少一些,我们的经济犯罪会少一些,我们的腐败问题可能会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呼吁,加强管理、严格管理!”
短短两分钟的演讲,更像是一篇战斗檄文!尽管李金华一再解释,所谓的审计风暴并不是他个人所为,但现场约400名观众,还是一次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审计高官。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颁奖现场,主持人王小丫将中央电视台整理的一本厚厚的网友留言送给了李金华。据说,其中收录了3000多条网友给李金华的祝福和鼓励。与此同时,在央视国际网站的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投票中,李金华以200多万票高居榜首。
据介绍,以严厉著称的李金华在审计署内部立下了被称为“审八戒”的8条禁令,包括: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住宿;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就餐和宴请;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李金华说,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八戒”得自一次惨痛的教训。1999年审计一家有重大问题的公司,对方安排住宿,后来才发现所有房间的钥匙都被复制,审计人员所有的底稿、笔记本都被复印。审计快结束时,对方用车接审计人员去吃饭,趁机把他们放在车后备箱电脑中的资料全部拷贝,其中甚至包括给国务院的报告。
从此,这“八戒”就成了审计系统内部的“高压线”。李金华说,在通常情况下吃顿饭不是原则问题,这个我觉得很正常,人之常情。但是它是个独立性问题,我去审你,然后你请我吃一顿饭,那么外人看了,既然能在一块吃饭,你还能去认真审他吗?人家会提出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你说吃归吃,审归审,那说不出口。
李金华对于“审计风暴”中表现出的“狠”来自对人民的“爱”。因为,这位依靠助学金读完大学,在秦巴山区的工厂工作了12年的农民之子,深知“血汗钱”来之不易。他曾感慨:“几千人奋斗一年的利润也就是千儿八百万,可是一到国家机关,有时一出手就流失几千万、几个亿、十几个亿。”真是触目惊心啊!
李金华成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最热门人选,与其说是民众凝聚在李金华身上的某些“民望”所致,毋宁说是民众对审计执法在廓清经济领域各类犯罪阴霾的职能上寄予的热望和厚望!
符号李金华:“放肆”说大话
“审计风暴”、“审计清单”曾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今天,“李金华”3个字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利益、忠实履行职责的代名词。
李金华为什么要这么“铁”?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李金华为什么敢这么“铁”?因为无私者无畏。李金华说过:“走到这一步,就两句话:一个无所谓,一个无所求。”其实他不是“无所求”,而是无私欲。他求的是看守好国家的财产,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公众不难发现,最近几年,审计署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重点放在中央各部门,揭露的违法违规现象也以中央各部门为主。为什么这样做?李金华解释说,依法行政必须从中央做起,从中央政府做起,从中央政府各部门做起。中央政府各部门不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或依法行政,就很难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去遵纪守法。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就是要维护法律尊严,让国家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同样公平的待遇。不怕得罪“国字头部门”,这就是李金华。
审计部门对同级别部门审什么?怎么审?政府都不干预。这在外人看来,审计的确大权在握。但是,站在查处腐败的风口浪尖,李金华感到更多的却是重重压力。因为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他和8万多审计干部将得罪的不会是一个人,更不会是一般的人。
在审计署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面对下属的报告,李金华大怒:“XX部的问题怎么才XX亿!”李金华以他的经验来判断,绝不止XX亿!他向记者解释说,“不是我想发现(大案要案)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去审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明明有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甚至经济犯罪问题,但却在你眼皮底下溜过去了,我觉得这就是对人民的一种犯罪。我希望一年到头都平安无事,我最担心的是有事,却发现不了。”
李金华领导下的审计署,官员考核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像军队一样工作,一样服从命令。”他的下属说,“如果问题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了,我的领导会挨大领导批评,大领导会挨副审计长批评,而李金华则会批评副审计长。”
面对工作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李金华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你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他说,“我跟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审计长一块交流,共同的认识就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就是得罪人的。第二句话,我们都是不被人所喜欢的,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也就无所谓了,你就干这事了。”
很多人担心李金华最终会成为“孤家寡人”,可他依然无怨无悔。“我不怕孤立。如果要说,这种孤立是一种光荣的孤立,我不害怕。我每天一个人走路不担心安全。”李金华说, “你要当审计长,就必须断掉自己的后路。”
“审计长思辨能力很强,言简意赅,喜欢思考”,审计署工作人员曾这么说。“我这个人并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凡事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我的心比较狠,手腕比较铁”,李金华曾如此评价自己。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放在审计这样一个特殊的得罪人的职业中,却得到了如此和谐的统一。
国家审计署的标志是中国审计的打头两个英文字母:一个C,一个A;据李金华说,当初设计的时候还有“眼睛”的意思,因为“审计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但现在,它在很多人心中,却像一道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李金华身上公众看到了一个高官的一种境界,一种为民请命的豪迈与气概。
本色李金华:“炮轰”中央部委“儿孙”问题
对部委下属单位中介组织乱收费,敢于较真、碰硬的李金华提出了批评,直斥部委“儿孙”部门积弊和问题。所有在现场的政协委员们默默听取他的发言,感受到一种难能可贵的职责意识和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李金华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他建议应该专门有一批人来研究,而且应该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去年3月13日下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李金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1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刘家义为审计署审计长——这意味着李金华正式告别23载审计生涯。
对李金华的卸任,外界曾有一些担忧,“审计风暴”的力度会不会减弱?面对这样的疑问,李金华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不会。可以肯定,我离开之后,审计风暴还会继续下去。”李金华表示,现在审计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一种监督政府行为、尤其是资金用途的制度。
两会期间,记者有幸多次与李金华面对面。当记者问到,审计署至今还不是对政府的外部独立审计,需不需要改进?李金华坦言中国的审计在一些方面独立性有缺陷,但同时表示也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他说,“现在,世界上审计部门隶属于政府的为数不多。中国的审计部门恢复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按照宪法规定,审计署归总理领导,对政府负责,但同时也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这些年总的来看,由于我们政府强势,因此在揭露问题、处理问题、特别纠正问题方面还是很有成效的,所以世界上各国对我们的审计体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李金华离开了国家审计署。他给中国的公共财政审计开了一个好头,作出了一个好的表率,且一定还留下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制度和一支堪称铁军的审计队伍。人们有理由相信,李金华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会秉承一贯公道的作风,继续针砭时弊,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