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网络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当前,为了适应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许多学校相继建立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校园网。校园网络也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冲击,我们很有必要在大学生中间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文明而有效地利用互联网。
一、校园网络文化首先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更便捷、快速地了解世界、社会和各种知识信息,但是它也打破了国界和地区界限,传递着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内容。其中,它所带来的外国文化侵入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因此,高校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要根据“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扎实地工作,制定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整体规划,并切实抓好落实。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积极探索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规律。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年学生网站,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宣传正确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满足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各种技术手段,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要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校园网络文化要成为教育的阵地
高校应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密切关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地交流信息,积极建设网络主流文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建立起适应形势需要、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中,首先要把我党及各高校几十年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保留下来,要把中国人民光荣伟大的历史、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事迹等等都要放在网上,畅想网上主旋律。其次,通过新闻、时事政策、素质教育、普法园地、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内容的设置,既可以丰富网络文化,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开辟了智能、快捷、便利的媒介、手段与途径,形成以“正面灌输、积极引导、健康成才”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建设格局。
三、校园网络文化要成为服务的阵地
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开放性,网民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具有主观性,这就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大学网民做好服务上,即以丰富多彩、真实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校园网的可信度,以优质的服务提高网民的亲和力,以富有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来凝聚大学生网民。校园网络的内容设置,要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融知识性、趣味性、仿真性、生动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发挥整合优势,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的网络教育体系。校园网络的内容设置要便于学生使用和操作,这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奖惩、就业、学生社团等调协一个以教育和服务为主的主页,以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网上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学生才艺展示等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虚拟空间里感受拼搏、竞争的氛围,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和服务内容,通过网上网下相互配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的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覆盖全校的网络体系,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网上咨询服务活动,如通过电子邮件、论坛、BBS等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走向对话、走向与被动教育者的互动交流,在网上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对话,切实关心他们,循循善诱,通过网络了解情况,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让其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们无处不在的关注,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四、网络文化建设要讲求内容与形式、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网络的离散性结构决定了受众对象不能相对固定,接受者的接收与否,完全不由工作者控制。吸引大学生网民既要体现其教育的功能,又要突出服务的功能。形式的生动活泼而鲜明,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实用,将决定着校园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热衷的网站,就要改变以往思想教育“说教”的面孔,集教育、服务、娱乐为一体,寓教于乐,增强正面教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将可看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现个性、施展才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网络冲浪的空间,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只有赢得学生的认同、欢迎与支持,才能实现建立校园网的目的。
此外,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建立设立网站和主页的审批制度,以及有关的留存制度、检查制度等。要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法律手段,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总之,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遵循“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原则,掌握校园网的特点,提高网络文化的时效性、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教育与服务、思想性与感染力相结合,寓教于娱乐和服务之中,使网络文化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按照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要求,提升文化品质,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具有的丰富而现代的教育资源,构建一种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全面育人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校园网络文化首先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更便捷、快速地了解世界、社会和各种知识信息,但是它也打破了国界和地区界限,传递着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内容。其中,它所带来的外国文化侵入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因此,高校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要根据“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扎实地工作,制定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整体规划,并切实抓好落实。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积极探索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规律。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年学生网站,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宣传正确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满足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各种技术手段,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要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校园网络文化要成为教育的阵地
高校应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密切关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地交流信息,积极建设网络主流文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建立起适应形势需要、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中,首先要把我党及各高校几十年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保留下来,要把中国人民光荣伟大的历史、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事迹等等都要放在网上,畅想网上主旋律。其次,通过新闻、时事政策、素质教育、普法园地、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内容的设置,既可以丰富网络文化,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开辟了智能、快捷、便利的媒介、手段与途径,形成以“正面灌输、积极引导、健康成才”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建设格局。
三、校园网络文化要成为服务的阵地
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开放性,网民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具有主观性,这就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大学网民做好服务上,即以丰富多彩、真实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校园网的可信度,以优质的服务提高网民的亲和力,以富有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来凝聚大学生网民。校园网络的内容设置,要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融知识性、趣味性、仿真性、生动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发挥整合优势,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的网络教育体系。校园网络的内容设置要便于学生使用和操作,这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奖惩、就业、学生社团等调协一个以教育和服务为主的主页,以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网上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学生才艺展示等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虚拟空间里感受拼搏、竞争的氛围,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和服务内容,通过网上网下相互配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的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覆盖全校的网络体系,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网上咨询服务活动,如通过电子邮件、论坛、BBS等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走向对话、走向与被动教育者的互动交流,在网上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对话,切实关心他们,循循善诱,通过网络了解情况,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让其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他们无处不在的关注,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四、网络文化建设要讲求内容与形式、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要根据这些新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而网络的离散性结构决定了受众对象不能相对固定,接受者的接收与否,完全不由工作者控制。吸引大学生网民既要体现其教育的功能,又要突出服务的功能。形式的生动活泼而鲜明,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实用,将决定着校园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热衷的网站,就要改变以往思想教育“说教”的面孔,集教育、服务、娱乐为一体,寓教于乐,增强正面教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将可看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现个性、施展才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网络冲浪的空间,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只有赢得学生的认同、欢迎与支持,才能实现建立校园网的目的。
此外,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建立设立网站和主页的审批制度,以及有关的留存制度、检查制度等。要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法律手段,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总之,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遵循“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原则,掌握校园网的特点,提高网络文化的时效性、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教育与服务、思想性与感染力相结合,寓教于娱乐和服务之中,使网络文化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按照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要求,提升文化品质,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具有的丰富而现代的教育资源,构建一种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全面育人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